教师对幼儿自发游戏的指导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2

教师对幼儿自发游戏的指导方法

张奕真

张奕真(苏州工业园区尚城幼儿园江苏苏州215000)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的自发性游戏无处不在,孩子们在自发游戏中享受快乐,得到发展。但是每当自发游戏开始后,孩子因受年龄、社会经验等局限,在游戏过程中往往需要教师合理地给予一定的影响或干预,即指导,以保证自发游戏的发展价值和教育作用的实现。从分析以往教师在自发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总结多年的经验及体会,探究更好地采取有效的策略,使幼儿自发游戏中的潜在价值更好地得到发挥。

关键词:自发游戏;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2-0013-01

自发游戏是幼儿游戏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幼儿在自发游戏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发现、不断地学习。但是,教师往往将游戏结果看得较重,对幼儿的自发游戏往往过多干预,在指导幼儿自发游戏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误区。对此,笔者曾开展了有意识的实践与探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现状分析,并尝试了一些有效的改进策略而有所收获。在此不揣浅陋,以求与同行们一起探讨。

一、自发游戏中教师指导存在的问题观析

(一)放任自流缺引导

有些时候,教师往往把握不好这个“度”,没有注意幼儿的游戏行为,对游戏意义理解不深,对游戏引导不利,甚至让幼儿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放任自流。这样的游戏教师缺乏指导经验,无所事事,游戏并没有起到真正教育的目的,幼儿自发游戏效果不显著,游戏价值不能体现。例如,孩子们带着镜子来到场地中央,老师请孩子们自由玩镜子。老师没有适时指点镜子与光之间的联系,引导幼儿有更多的发现,这样的自发游戏也就变成了纯粹的玩,失去了幼儿游戏发现科学、感知科学的积极意义。

(二)失当寓“教”则不乐

在人为组织的游戏活动中,幼儿的自由度很有限,教师对活动的不恰当指导更会变成对游戏的控制。当游戏中出现负面行为效应时,教师会进行过多的干涉。如:三个男孩子在玩“奥特曼打怪兽”的自发性游戏,其中一个小男孩扮成“怪兽”遭到两个“奥特曼”的攻击,嘴里还发出“啊,啊,啊”的惨叫声,老师发现后,立即阻止了他们的行为,还将他们严厉批评了一通,“以后不准再玩打架的游戏,听见了吗?”男孩子们沮丧地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教师的介入和指导变成了对幼儿活动的控制,游戏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三)主体移位伤意趣

日常活动中,我们往往忽视幼儿内在的想法、内在的需要,没有提供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分析和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只是把教师的思想强加给了孩子,这种游戏主体并非幼儿而是教师。例如,一名幼儿在搭积木或玩七巧板,他把积木或七巧板搭起又推倒,如此反复,教师就会认为他不会搭积木或玩七巧板,立即介入指导其搭高、围拢、照猫画虎。这时,幼儿就会因为成人的介入而削弱自我探究的满足感,进而失去搭积木或玩七巧板的兴趣,对教师的指导也心不在焉。

二、自发游戏中教师指导的策略探究

教师在幼儿自发游戏的过程中应以幼儿为主体,在尊重孩子的意愿前提下,进行一些适当合理的隐性组织和指导,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和制止,也不能自由放任。教师要提供合适的材料、时间、空间,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指导幼儿自发游戏,从而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一)需旁观时当旁观

游戏是孩子们自己的游戏,并不是他们所有的活动都“欢迎”教师的参与,也许没有成人注视下的游戏,孩子更愿意自我表现。教师更多的时候应该作为一个观察者,不要随意去破坏孩子们自发游戏的兴趣。教师只有通过观察,注意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才能发现幼儿内在的需求,才能真正了解幼儿,并准确判断幼儿行为的意义,确定指导的必要性和针对性。

(二)该出手时就出手

教师的适时介入可以促进游戏向高一级水平发展,从而提高游戏质量,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如何有效介入?

1.“语言”引导

教师在指导游戏时,利用动作、表情、眼神等肢体语言介入幼儿游戏行为进行指导。例如,幼儿在游戏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行为,教师应该用点头、赞许的目光、欣喜的表情,甚至拍手等表示肯定,对幼儿不遵守游戏规则,或一些需要制止的行为,教师可用手势、摇头或面部表情等表示否定。

2.行为暗示

当教师投入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往往能够吸引幼儿玩得更有兴趣,因为幼儿年龄小、能力弱,游戏的玩法技能相对比较缺乏,教师的行为暗示往往使游戏有更多的变化和情节的深化。教师可通过模仿幼儿的游戏来对幼儿游戏施加影响,教师还可直接参与到幼儿游戏中,与幼儿一起共同游戏,如:和幼儿一起下跳棋,和幼儿一起捉迷藏等等,在有角色扮演的共同游戏中,作为游戏参与者的教师可以扮演适宜的角色引导幼儿获得更多知识与经验,收获更大的发展。

3.榜样示范

孩子的自发游戏是生活经历的体现,孩子生活中接触到什么,游戏中就可能玩什么。那么当出现一些不正确的行为时,教师要适当干预,用榜样示范法向他们渗透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内容。教师所采用的这种平行游戏的指导方式可以传递成人对幼儿游戏关注的态度,减少自发游戏中的负面效应,同时成人的行为本身已成为幼儿可参照的范例或榜样,便于幼儿掌握游戏技能。

(三)公正评价助提升

在游戏结束时,教师给予公正的评价也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引导幼儿自发地进行交流,也可以适时地对游戏中遵守规则、坚持性好的幼儿给予奖励。把该解决的问题抛给孩子,让全班孩子一起讨论、交流,使孩子们知道问题的所在,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幼儿互相评价,鼓励幼儿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愿,并把自己的想法和老师、同伴分享,从而提升幼儿自发游戏的能力。

综上所述,不仅幼儿需要游戏,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更需要理解幼儿的游戏,看懂幼儿的游戏行为。正如指南中所提到的,尊重幼儿自发的表现和创造,并给予适当的指导,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和把握指导方式,以顺应幼儿的发展需要。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善指导方法,发挥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特有作用,让幼儿在游戏中真正获得发展,成为游戏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李淑贤,姚伟.幼儿游戏理论与指导[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