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丕诗文的生命意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论曹丕诗文的生命意识

杨修齐杨萍范信兴

(西华大学,四川成都610039)

摘要:曹丕作为一位中国史上少有的政治家和文学家集于一身的人,却并未因为身份的尊贵而与普罗大众的感情有所割裂。而是对于生命的认识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文章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曹丕;诗歌;生命意识

一、乱世文学孕育诗歌的生命意识

(一)乱世孕育出的建安风骨

建安时期是一个充满理性的时期,文人在这个朝不保夕、动荡不安的时代下唱出了时代最强音。诗人们形成了“情辞慷慨,格调刚健的共同风格特征”(章新建《曹丕》)。即“建安风骨”。

(二)建安时代诗文所展现的生命意识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与命运、战争抗争的无能为力,个人理想的无法实现形成了乱世文学的悲剧性基调。而动荡的政局又让文人的命运要经历另一种无常。

也许可以这么概括建安时期文学所表达的对生命的感悟:人世苦难造就诗人忧郁沉闷的态度,但又在其中焕发出向上的精神力量。

二、曹丕的气质类型对其诗文的影响

(一)曹丕的性格分析

粘液质类型的人平静,善于克制忍让,生活有规律,不为无关事情分心,埋头苦干,有耐久力,态度持重,不卑不亢,不爱空谈,严肃认真;但不够灵活,注意力不易转移,因循守旧,对事业缺乏热情。曹丕能为了自己的政治目标韬光养晦,收起锋芒,一直为其努力,与粘液质特点的人相符,但他对自己的事业很有热情,这又与传统的粘液质气质的人有些不同。可他坐上皇帝之位后又的确是有点“守成”,遵循那些已有的礼制,难怪郭沫若会说他是典型的旧式明君。

抑郁质类型的人对情感的体验深刻、有力持久且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而且为人小心谨慎、思考透彻,在困难面前容易优柔寡断也和曹丕的有些性格特征符合。他做事谨小慎微,需要反复思考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而且很需要身边士人的出谋划策,不然以他善妒小器的性格在冲动之下有时会做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

这两种气质类型对于曹丕来说有利有弊。利的是可以让他在政治上沉得住气,韬光养晦。在文学上对情感的体验很敏锐,写出优秀的诗文来。弊的是让他做事有时太任性而为,容易落下口实。

三、曹丕诗文中展现出的生死思考:表面与内心的矛盾割裂

(一)曹丕展现生命意识的诗文有哪些

曹丕的人生中,有许多生离死别的体验。叶嘉莹先生在《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里解读曹丕时说到“曹丕是具有诗意的的”,他对于这些体验有自己的表达。我们可以把曹丕那些展现了生命意识的诗文大致分一下类:

首先,表达惜时之情的诗文。曹丕很多的诗文都在感慨光阴的流逝。但虽然他有无奈感慨,却也有自我劝诫的抒怀。

其次,哀乐相伴的诗文。曹丕的有一句诗很打动我:“乐极哀情来,寥亮摧肝心”。(《善哉行》)这句话宛如天成,完美地展现了哀乐相生的现象。可以从中看出曹丕对情感体察的敏锐和作为一个诗人的灵性。真可谓王夫之评价的“天才骏发”。

最后,面对死亡时的诗文。他对死亡的态度也是矛盾不一的:有时感慨它无情的无奈与痛苦,有时候又是对于它的淡然与从容。文章记录下的只是某一时刻的情感,所以也可以看出曹丕对于死亡的态度是一直在随着自身认识、经历、处境不断变化的。

(二)曹丕诗中所表现的对于死亡的矛盾态度

读《典论·自叙》,你会看见一个充满自信,意气风发的曹丕。但史书上的他,又是一个心思深沉,收敛了气势,甚至“阴险狡诈”的形象。他对死亡的态度,也是有些矛盾。表面他似乎早就做好了迎接死亡的准备,可是内心深处在死亡的逼近时,却也有恐惧。

首先,曹丕是一个珍惜时间的人。他总是把对时光的感慨放在最后,给人一种无奈、妥协的感觉。可虽然在诗里面这样哀叹,但是曹丕在生活中又能够把握住时间,一直都在为自己的最高政治理想努力。由此可见曹丕虽然言语上无奈于光阴的不待人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悲哀与痛惜,行动上还是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能向命运妥协。这就可以看出他的矛盾性来了。

其次,曹丕是一个充满灵性的文人。“曹丕的诗是以感取胜。……这‘以感取胜’,才是真正第一流诗人所具有的品质。”(叶嘉莹《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曹丕“灵”在什么地方呢,他作为一个贵公子,按理说,他体会到的情感应该是不能共通于我们这些平民的。可他最喜欢以妇人的口吻来写诗,表达他对这些弱女子的同情,或是借喻自己的内心世界。像《燕歌行》的两首就是其中的翘楚。他对于其他非人的生命,也有自己的独特感慨。他写过一篇《柳赋》,通过柳树的成长发出了物在人亡的感慨。还有两篇仿汉乐府民歌的《杂诗》,替游子抒发思乡之情。以高位之身,体察百姓之情,足以说明曹丕身上诗人的灵气了。

最后,曹丕是个理性的人,他有文人的浪漫,也有政治家的清醒。在建安七子中的四人因为瘟疫去世之后,他在《与吴质书》中感慨离开世界的为什么不是他。但是我觉得他这是不可能的。首先,他自信,在《典论·自叙》里他充分地肯定了自己的能力是一流的。其次,他是一个有政治理想的人。虽然在《典论·论文》里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文章的重要作用,但对于曹丕个人来说,政治理想一直是他的首要目标。所以宋战利先生在《魏文帝曹丕传论》里还提出了曹丕“立言”说是为了劝诫曹植放弃与他争位的观点。最后,曹丕虽然对生命短暂有无奈,但也保持了清醒。比如在《典论·论方术》里表达了对于以方术求永生的不屑与驳斥。所以让他感慨死亡容易,接受死亡还是有点困难的,更别说替人去死了。所以他对于死亡还是有排斥和逃避的。这又显示出他言语和行动上的矛盾来了。

曹丕是一个矛盾的人。生活中能把握机会,抓住光阴,拓宽生命的广度,但是诗文里却感慨时光易逝,人生无常,好似能够接受不定时的死亡。在内心深处又渴求生命的长度能再长一点,好让他一展宏图。也许这就是一位敏锐又复杂的文人对生命意识自觉和不自觉的矛盾认知吧。

参考文献

[1]宋战利.魏文帝曹丕传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9

[2]章新建.曹丕.[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10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版).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6

[4]陈寿.三国志(上册).[M].长沙:岳麓书社.1990.1.4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