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曹丕(187年-226年),字子桓,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诗、赋、文学理论皆有成就,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

  • 标签: 曹丕 简介 三国时期 代表人物 建安文学 文学理论
  • 简介:在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发展史上,曹丕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不仅擅长创作,同时善于撰写和提出文学理论。其中,他的《典论·论文》素来被称为中国文学批评之嘴矢,也是由曹丕起,中国文学批评进入'自觉时代'。笔者认为,曹丕提出的最具原创性的理论,是他的《典论·论文》的中心论点'文以气为主',他认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遗子弟。'

  • 标签: 风格论 养气论 巧拙有素
  • 简介:曹丕可以说是三国时期集诗人、文学理论家、政治家于一身的一位杰出帝王。虽然说其在位时间不长,但在其酷爱文学的一生中创作出了不少优秀的诗篇。今存留的四十四首诗作中从体式上看,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五大类。其中有二十五首为乐府歌辞,可以说他对诸体的创作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

  • 标签: 曹丕 诗歌 艺术特点
  • 简介:鲁迅先生在他那篇著名的演讲稿——《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把汉末魏初既称为“文学的自觉时代”,又称为“曹丕的一个时代”。缘何不以“三曹”中的曹操、曹植,而是以曹丕来命名这个时代,从鲁迅先生的论述中,至少可以找到这样两条理由。一是曹丕著有《典论·论文》,其中的文学见解如“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等,代表了那个“文学的自觉时代”的文论最高水平;二是“曹丕做的诗赋很好”。这两条,迄今并无异议。

  • 标签: 文学 鲁迅 自觉
  • 简介:在“建安七子”当中,王粲(can)是公认的最富才华的人。他说话诙谐幽默,出语不凡。比如,当他高兴的时候,就喜欢学驴叫,常引得大家捧腹大笑。当时的很多文人雅士甚至帝王将相,也都把听驴叫、模仿驴叫当做一种风尚。

  • 标签: 曹丕 “建安七子” 诙谐幽默 帝王将相 王粲
  • 简介:曹丕诗歌的"文士气"体现在多抒发温柔敦厚之情,好采撷美善细微之物,常熔铸悲凄伤感之句,爱选择音轻调弱之韵,善运用委婉含蓄之法.而形成曹丕诗歌有"文士气"的原因,乃在于他所具有的久经历练、善于权变,文武兼备、以文见长,宽猛相济、恩威并施,尊奉儒学、排斥异端等方面的个性气质,以及他对前代诗歌特别是对李陵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并受到了建安至黄初这两个时代诗风变迁的影响.

  • 标签: 建安文学 曹丕诗歌 文士气 具体体现 形成原因
  • 简介:曹丕文学价值观新论卢佑诚对文学价值的认识象对其他事物的认识一样,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从而逐渐接近真理。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笔者认为曹丕第一个对文学价值作出了接近真理的思考和认识,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试论述如下:一、“文以...

  • 标签: “诗赋欲丽” 文学价值观 文以气为主 曹丕 传统价值观 经国之大业
  • 简介:先秦“元气”论认为,“气”是宇宙演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天地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源和动力,“气”也能解释人的生命现象。而到汉代“元气”论被发扬光大了,在“元气”论中,哲学与自然科学进一步交融渗透,“元气”论被借鉴和引进到汉代天文学、医学、音乐学之中,“元气”论被王允引入文学理论也就构成了他的禀气论,曹丕将“元气”论和禀气论融入文学批评,构建了他的“文气”说。

  • 标签: “元气”论 “文气”说 禀气论
  • 简介:曹丕是建安文学代表作家“三曹”之一,文学创作成就远不如其父曹操和胞弟曹植为人称许.但是曹丕独到的文学观足以奠定他在文学史上不容忽视的地位.曹丕的文学观的形成,绝非偶然现象,这其中有着文学理论、文学观念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原因,还有时代社会的因素,当然更重要的是离不开作家的独立思考和创造.

  • 标签: 文学创作 文学理论 曹丕 文学观念 文学批评 文学的自觉时代
  • 简介: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论文》中,曹丕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高度评价了文学的价值意义,可谓启文学自觉之先声。"经国"与"不朽"其实暗含着两重不一样的价值标准,那就是对儒家文教思想的贯彻与对个人生命价值的追寻。曹丕虽然将这两点并举,但结合他的创作实践与文论思想来看,其实更偏重"不朽"的部分。曹丕的文章不朽观,上承自儒家"三不朽"中"立言"的思想,同时又受到魏晋时期文人普遍的生命焦虑影响。而曹丕在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中,表现出一种规避政治题材的倾向,自觉地追求着超乎政治道德之外的艺术独立性。儒家不朽观、生命焦虑与对"文气"的主观坚持,导致了曹丕在文学实践上对儒家"经国"文教观的背离。

  • 标签: 《典论·论文》 不朽观 生命焦虑 立言 文教观
  • 简介:摘要曹丕作为一位中国史上少有的政治家和文学家集于一身的人,却并未因为身份的尊贵而与普罗大众的感情有所割裂。而是对于生命的认识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文章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

  • 标签: 曹丕 诗歌 生命意识
  • 简介:脸谱是京剧整体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塑造人物起着“点睛”之效。近年来京剧舞台上出现了不少优秀新编历史剧,甚喜甚贺,

  • 标签: 脸谱 设计 曹丕 洛水 新编历史剧 整体艺术
  • 简介:曹丕哀怨柔美的诗风,显示出建安诗歌阴柔的一面。曹丕是第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思妇弃妇代言诗人,其对实际妇女形象的扭曲、夸大表现,是其刻毒性格的不自觉流露,是其权力欲望通过诗歌想象获得满足的特定方式。曹丕诗歌三类题材的得失显示出诗歌传统、时代审美趣味对诗人创作的深刻影响,两者引导、规范着诗人体验社会生活的方式与情感基调,同时提供表现的经验与技巧。

  • 标签: 代言体 曹丕 性别 自传
  • 简介:《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理论批评家颜之推的代表作品,其《文章》篇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学思想和文学批评,与曹丕的文学观有诸多相同之处,也有很多差异。首先,两人都认为文章源出于儒家五经,但表达方式有所不同,曹丕较为隐晦,颜之推则直接明了;其次,在文学批评方面都主张兼采古今,不可偏废;都强调天生才能的重要性,而颜之推进一步指出文贵有节制;再次,在文学的功能方面都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颜之推还强调文学的审美功能;最后,二人都崇尚立身与为文合而为一,而颜之推要求则过于苛刻。

  • 标签: 曹丕 颜之推 《颜氏家训》 《典论》
  • 简介:《典论·论文》历来为人重视,所谓提出了划时代的文学观——'文章不朽论',即'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鲁迅先生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①这一论述的主要依据,也正在于曹丕这两句感动文士之心的名言。更多的人则循此推论,以为曹丕是提高文学地位的首倡。文学的自觉,表现在理论和创作的多个层次和方面。本文所将论述的是,曹丕的'文章'

  • 标签: 曹丕 《典论·论文》 文学地位 经国 成一家言 为艺术而艺术
  • 简介:虽然,魏文帝曹丕说过"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样让我们这些读书为文之人倍感自豪的话;虽然,他还写过"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这样情文并茂、才气盎然的千古佳句;虽然,

  • 标签: 曹丕 魏文帝 为文 明月
  • 简介:孙权远迟于曹丕、刘备称帝,其因较为复杂:袭取荆州担心蜀汉报复是直接原因;难以同时对抗魏、蜀二国,向魏称臣是战略原因;难以与天下争衡是能力原因;只求划江而治是理想原因;隐忍可屈是性格原因。当孙权感到称帝再无任何危险,方才“顺应天命”,宣布称帝。可见,孙权处理与魏蜀关系的策略,显得相当灵活。但从政治才能与政治性格上讲,孙权是一个缺少一统天下之志,行事谨慎之人。

  • 标签: 孙权 称帝 曹丕 刘备
  • 简介:谈到曹丕,就会想到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这位哥哥,对于同母的弟弟曹植,一点手足之。隋都不顾,弟弟只有借着吟诗,来表达心中的愤慨了。我们不管这首诗是不是文本上的原件,也不论兄弟阋墙的背后是否反映激烈的政治斗争,我们只想问问:为什么这首诗流传得如此广泛,只要谈到曹丕,就会想到它?回答这个问题,应该先要知道曹丕是怎样一个人,他当政之时,表现如何?

  • 标签: 《通鉴》 魏文帝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