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2-12
/ 1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黄忠格

广西崇左市江州区教研室532200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部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数学也是如此。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学习活动有重要意义,它能推动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和激发更大的学习欲望。而数学又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谨逻辑性的学科,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枯燥和认识上的障碍。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充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喜欢数学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智力开发的原动力。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并由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发展间接兴趣。因此,教师导入新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的方法,让学生人人参加,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比如,在学习100以内二位数加减二位数中,我让一部分学生当作售货员,一部分学生当作买东西的顾客,让他们从实际出发,从一买一卖中得到乐趣,更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更让学生们懂得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数学游戏还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机会。例如折纸游戏,用一张正方形的纸片进行折叠,纸片上留下折痕会揭示大量的几何知识:全等、对称、四边形的性质、相似……如果纸片能够一直折下去,当对折30次后,它的高度比珠穆朗玛峰高度的十倍还多,通过计算,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不算不知道,数学真奇妙”,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通过游戏获得知识,对数学教学也有一定的启示:教学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二、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所有学的理论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使他们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

我在教学一年级的《找规律》一课时,是这样开始的:课前我准备了一些水果(苹果和梨)。上课时,我先出示一个苹果、一个梨,让学生猜猜接下来老师会给大家出示什么水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很多学生就非常活跃,猜测是香蕉、是水蜜桃……当然,我们的结果肯定不是,那么我接着又出示了一个苹果、一个梨,这时学生就知道:接下来的一定是苹果,再接下来是梨了。“可是为什么呢?”我提出问题,学生肯定能说出这是有规律的,自然而然,我就出示了这节课的课题《找规律》。紧接着,在找规律的过程中,我充分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出示了“红旗——黄旗——蓝旗……”等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加深了学生对于规律的认识。创设这样一个生活化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景的渲染,学生便会兴趣盎然,热情和激情也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数学问题中很多的概念都相当的抽象、难以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我们的生活情境来帮助理解。我在讲解相遇应用题中的“相对”、“相向”、“相遇”等概念时是这样做的:让两个学生站在讲台的两侧,宣布“开始”,两个学生同时从两侧出发,相向而行,然后相遇;然后又让两个学生站在一前一后,同时出发,后者追前者,这是追击应用题。对于这种理解相对难度较大的内容,通过两个学生的实际行动使学生加以理解,从而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动手实践,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

《课程标准》提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去动口数、动口说、动手摆、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变枯燥被动为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激趣乐学。而且通过让学生具体实践、动手操作,能不断地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

例如:“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我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围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银幕上。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图1和图2是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图3虽用了三条线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之中升华出来了:“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兴趣是一种潜在的素质,它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生活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倾向,是克服困难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就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