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情感朗读何小英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情感朗读何小英

何小英

何小英南部县谢河九年一贯制小学637300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除了语文基础和德育因素之外,还包含有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时,更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心理学认为,情感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起着巨大的作用,积极情感可使人焕发出惊人的力去克服困难。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若能融入恰当的情感教育,必将会使学生更多、更深地理解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就一定会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

【关键词】情感朗读,兴趣,激情

中图分类号:G6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6-161-02

一、挖掘情感,以情动人。

首先,要激发学生热爱汉字的兴趣。“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然而“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热爱”,教师必须要结合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激发学生学好的语文热情。

其次,要采用多种有效手段,丰富学生的情感。

丰富的情感体验情而造文","五情发而为辞章",特别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有可能借助语言与作者沟通,透过字里行间,看到作者内心的感情世界,进而理解课文。,在阅读教学中,要借助多种手段,创设一种艺术情境和情感气氛,让学生置身其中,使学生动情,细心品味,受到感染,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情感。还要通过指导课外阅读,观看电影、电视等文艺活动,进行情感熏陶,增加学生的情感经历,丰富学生的情感。要从多方面入手,课内与课外结合,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以促进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最后,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的情感。

语文学科的特点就在于以形象思维和情感思维为先导,发散性和可塑性性强,学生的个人态度,情绪、心境、审美情趣甚至人生观、价值观与情感有关的人格因素等等,无不影响着语文的学习效果。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既做“经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又做“人师”,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以促进语文学习。要在教学及生活中,教育学生时刻以积极的生活态度,乐观向上的精神,高尚的审美情趣,高涨的情绪,稳定的心境,面对生活和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世界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正确认识社会、人生和自我。我想这对于学生阅读和写作是十分重要的。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热情。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励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这样才能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把握好节奏,达到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要富于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重浪",那样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的情感发展。

三、注重教师自身的情感影响,充分施展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基础。

从学习对象上看,教师在学生心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师的人格魅力也同样能感染学生。

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以亲切感、信任感。

其次,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想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最后,教师还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热烈高涨的情绪,绝对不要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由此可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技巧,过硬的基本功,而且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更好地学习语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情感渗透的具体思路、步骤、方法与内心的情感体验:

(一)教师示范读,学生听中生情。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师范朗读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听,通过观察教师朗读时的表情,初步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是喜爱还是愤恨?是讽刺还是赞美?从而正确把握自己的情感。

(二)学生自己读,读中悟情。使学生充分体验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通过朗读作品中的人物、情景便跃上纸面,作品的情感便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各段写法类似,均由话别引出发生在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令人荡气回肠的往事。教学时应凭借朗读理解其意,感知其情。在朗读描写大娘冒着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吃的这一部分时,对描写大娘动作的词要求重音朗读,辅以缓急恰当的语气,读出朝鲜大娘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一心挂念志愿军战士的慈母之情。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情感基调,加强感情朗读,以达到升华情感体验之目的。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其情调,明确其情理,激扬其情怀。

(三)创设情境,以境生情

1模拟真实情境。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地方描述的情景是无法得到再现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利用一些艺术的手段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把它直观再现在学生的眼前,能有效的激发教师所期望的情感。济南市纬十路小学曾琳老师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创设的情景,就受到了良好的效果。课前,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的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更显示了它的高尚与肃穆。录音机里,播放着震动人们心扉的贝多芬交响乐《葬礼进行曲》,如泣如诉,低沉悲壮。教师身着灰色西装,深情悲哀而又庄重。

这样,万年青、白花、哀乐、服饰、神情,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悲伤的情境。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对周总理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自然就达成了统一。

2.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质疑,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而创设的问题情境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教学《不合群的小蝌蚪》时,制作一群蝌蚪在欢快地游玩时,另一只形体和颜色有些不一样的蝌蚪却游到一旁,独自悠闲的玩着的动画情景。这两种不同的现象马上就激起了学生的表达欲望,用不着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早已举着小手急于表达自己的发现了。

真实情境。创设真实情境,就是让学生亲临现场,在工厂、田间、野外等真实的生活与工作场景中学习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教学阅读课文《我爱秋天》时,教师可事先组织学生亲自到大自然去感受秋天,收集一些标本,记录一些秋天的足迹,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3发挥语言优势,以情激情

语言要饱含感情,以声带情。含情的语言能使人感到感染,引起共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的情感,并把它通过的语言准确地表现出来,以激活历史人物和事件,鼓动和感染学生的情感。再以曾琳老师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为例。上课铃一响,曾琳老师使用深沉的话语导入新课――1976年1月8日,一颗巨星在中国的上空陨落了,一颗伟人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的逝世,使群山为之肃立,大海为之哀泣,亿万人民更是悲痛欲绝,泪水洒遍了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也洒遍了五洲四海的整个寰宇。他,就是我们非常崇敬的与爱戴的周总理……曾琳老师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导课语不单将学生带到那个令人悲痛的氛围里,去审视这一具有崇高形象的一代伟人。而且学生的审美快感,随着情感的激发而产生;学生的审美体验,也随着对总理的爱戴怀思之情而升腾。

凭借语言再造想象,创造语言描绘的图景。学生的想象活动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的,语言始终都在指导和改进形象形成的过程。有了丰富的表象,还必须借助于语言对表象进行分解和综合,加工改造形成所需要的新形象。为开发语言的潜能,教学中要凭借语言再造想象,创造语言描绘的图景。如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教师运用投影图象和配乐朗读相结合的方法,以画面展示,音乐烘托,语言渲染,来展现课文内容,从而创设一种融情融景、情景交融的情景,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从心灵上受到感染,进而产生丰富的想象。

参考文献

[1]梁端水.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情景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美术,2012.

[2]梁辰.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黑河学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