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尔雅》“思”、“间”、“疑”三条的二义同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浅探《尔雅》“思”、“间”、“疑”三条的二义同条

杨敏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摘要:关于《尔雅》一书中二义同条的现象研究在过去已经有一定的成果,就单“释诂”这一部分中就有29例,本文仍旧以“释诂”部分为原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另外找出3个存在疑虑的词条加以考证,认为其可属于二义同条。

关键词:二义同条,同义词

二义同条作为一种训诂形式,是《尔雅》所特有的。马文熙先生认为,“二义同条是一种概括包举的说法”,“只要是同条而异训异性,都可以视为二义同条。”[1]所谓异训是指训词至少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训释被训词。那么所谓异性是指训词几个意义代表的词的性质不必完全一致。二义同条属通训的一种类型,一个通训的词条,训词和被训词可能在多个意义上构成同义的关系。

(一)“思”条

《释诂》:“怀、惟、虑、愿、念、惄,思也。”

其中,怀、愿、念和惄都有思念的意义。惟、虑和念有思考、考虑的意义。下面一一来作分析。

1.怀《说文解字》:“怀,念思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念思者,不忘之思也。”

《汉语大字典》怀有义项:思念、怀念。《诗经—东山》:“不可畏也,伊可怀也。”并且在《汉语大字典》之下怀并没有思考、考虑这个义项。

2.愿《说文解字》:“愿,谨也。”《方言》卷一:“愿,欲思也。”

《汉语大字典》中愿有义项:思念。《诗经—卫风—伯兮》:“其雨其雨,杲杲出归,愿言思伯,甘心首疾。”郑玄笺:“愿,念也。我念思伯,心不能已。”并且在《汉语大字典》之下怀并没有思考、考虑这个义项。

3.念《说文解字》:“念。常思也。”

《汉语大字典》中念有义项:思念、怀念。唐白居易《伤远行赋》:“惟母念子之心,心可测而可量。”同时念也有义项:思考、考虑。《史记—淮阴侯列传》:“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4.惄《说文解字》:“惄。饥饿也。一曰尤也。”

《汉语大字典》中惄有义项:忧思。《诗经—周南》:“未见君子,惄如调饥。”毛传:“惄,饥意也。”郑玄笺:“惄,思也。未见君子之时,如朝饥之思食。”并且在《汉语大字典》之下惄并没有思考、考虑这个义项。

5.惟《说文解字》:“惟,凡思也。”

《汉语大字典》中惟有义项:思考、想。《汉书—邹阳传》:“愿大王留意详惟之。”并且在《汉语大字典》之下惟并没有思念、怀念这个义项。

6.虑《说文解字》:“虑,谋思也。”《方言》卷一:“虑,谋思也。”

《汉语大字典》中虑有义项:考虑、思考。《古今韵会举要—御韵》:“思有所图曰虑。”并且在《汉语大字典》之下虑并没有思考、考虑这个义项。

以上笔者从义项上对怀、念、惟等六个字进行了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到作为被训词,它们之间有的两两甚至两三存在着同义关系,有共同的义项,可以看做同义词。但有的被训词之间并不存在同义关系,例如惟和怀。是否存在二义同条,笔者对训词思进行了分析。

思《说文解字》:“思,容也”从心、囟声。徐灏注笺:“人之精髓在脑,脑主记识,故思从囟。”

《汉语大字典》中思有义项:思考、想。《集韵—志韵》:“思,虑也。”《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在《汉语大字典》中思也有义项:思慕、想念。《广韵—之韵》:“思,思念也。”《诗经—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从训词来看,思本身包含思念和思考两个义项。训词的多义性就具体体现在“思念”作为“思”的一个义项在这个词条中只能训释部分被释词,而另一个义项“思考”能训释词条中另外几个被释词。也就是说,“思也”这一条不是同义词,而是由两个意义构成的两组同义的训释关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二义同条。

(二)“间”条

《释诂》:“孔、魄、哉、延、虚、无、之、言,间也。”

孔、延、虚、无,表示事物中的间隙。魄、哉、之、言,表示语句中的间隙。下面一一来作分析。

1.孔《说文解字》:“孔,通也。”

《汉语大字典》孔有义项:洞穴、窟窿。《玉篇》:“孔,窍也,孔也。”《淮南子—精神训》:“夫孔窍者,精神之户牖也。”

2.魄黄侃《音训》:“魄以为语词,则《诗》之“薄”也。”《诗经—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毛传:“薄,辞也。”一说,间隙。

3.哉《说文解字》:“哉,言之间也。”桂馥义证:“言之间也,即辞助。”《玉篇—口部》:“哉,语助。”

《汉语大字典》哉有义项:语气词。

4.延王引之《述闻》:“延者,息之间也。”《尚书—大诰》:“天降割于我家,不少延。”延者,间也,息也。一说:隧道,故有间隙之意。

《汉语大字典》延有义项:间断、停息。

5.虚《汉语大字典》有义项:空隙。《孔子—虚实》:“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行避实而击虚”

6.无郭注:“虚、无,皆有间隙。”《老子》:“三十辐共一穀,当其无有,车之用。”高亨《老子正诂》:“无,谓轮之空处;有,谓轮之实体。”

7.之《汉语大字典》之有义项:助词。清王引之《经传释词》:“之,言之间也。”

8.言《汉语大字典》言有义项:助词。杨树达《词诠》卷七:“言,句中句首助词,无义。”

综上,孔、延、虚、无属于表示事物中的间隙的实词,魄、哉、之、言属于表示事物中的间隙的助词,也就是虚词。可以看出,训词“间”训释的是两种不同词性的词。“间”由实词义引申为虚词义。“间”,间隙,缝隙,名词。“间”训释“孔、延”等,意义相同。“间”名词虚化成助词,抽象地表示句中的间隙,又与“哉、之”等构成同义词。同一词条中训词与被训词形成两组同义词组,可以看做“二义同条”。

(三)“疑”条

《释诂》:“蛊、謟、贰,疑也。”

其中,謟和贰有怀疑的意义。蛊是表示迷惑义。下面一一来作分析。

1.蛊《汉语大字典》蛊有义项:蛊惑、诱惑、迷惑。郭璞注:“蛊惑有二心者皆疑也。”《墨子—非儒下》:“孔丘盛容修饰以蛊世,弦歌鼓舞以聚徒。”

《玉篇—虫部》:“蛊,或惑也。”同时并且在《汉语大字典》之下蛊并没有怀疑这个义项。

2.謟《汉语大字典》謟有义项:可疑。《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天道不謟,不贰其命,若之何禳之?”《荀子—性恶》:“其言也謟,其行也悖。”同时并且在《汉语大字典》之下謟并没有迷惑这个义项。

3.贰《汉语大字典》贰有义项:怀疑,不信任。邢昺疏:“贰者心疑不一也。”《尚书—大禹谟》:“任贤勿贰,去邪勿疑。”

以上可以看出,被训词蛊和謟、贰之间并没有共同的义项,但它们出现在同一词条中,通过对训词“疑”的分析,发现在《汉语大词典》中疑分别有怀疑和迷惑两个义项,这就属于同条而异训的现象,同一训词兼表二义,训词“疑”作怀疑讲时,与謟和贰构成同义关系。当训词“疑”作迷惑讲时,又与蛊构成同义关系,这就出现同一词条中有两组同义词,部分被训词和训词的一个义项构成同义关系,另一部分被训词与训词的另一个义项构成同义关系。综上,笔者认为“疑”字条也属于二义同条。

《尔雅》作为十三经之一,以及我国第一本词典,其书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古人思想等等都对后世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方向和思路。同时,对《尔雅》一书的学习和掌握,也有助于后世对于古书中古词古义的理解和认识。本文以《尔雅—释诂》为材料,以二义同条为研究目标,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另外找到三个词条,加以分析和举证,最后笔者认为这三个词条属于二义同条。对于二义同条的理解和掌握,不仅仅是对一种训诂形式的把握,而且对于《尔雅》一书中的同义词的词义确定也有很大的帮助,二义同条的存在就表明,不是写入一个词条的被训词都是训词所表示的一个含义,其具体的含义仍需要我们具体的加以分析和学习。

作者简介:杨敏(1994年—)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