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个性化缺失的原因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作文教学个性化缺失的原因与对策

岳淑清

岳淑清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旗吉文小学021000

文章是表情达意的载体,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作文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我显现,是其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文字外化。因此,个性化是作文的本质特征和价值所在,作文教学是展示学生生命活力和个性的学科活动。作为正在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他们有着独特的个性和巨大的潜能,如果他们的习作不能反映其内心世界,那么这种失落了学生个性的作文就是没有灵魂的作文,这样的作文教学也就失去了其本质意义。但由于作文教学旧观念与教师习性教学行为的规约,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呈现出极其严重的个性化缺失。本文依据当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新要求,试就小学作文教学中个性化缺失的原因及其改进策略进行简要探讨。

一、作文教学个性化缺失的原因

作文难写,学生不知如何下笔,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千人一面,有些甚至是随意编造,无病呻吟;作文难教,常常出现教师放任自流或程式化现象。这是一个多年来困扰学生和教师的难题,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过分强调共性,压抑学生的个性,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无疑是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症结。具体地讲,它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中心先行”的作文教学理念

在作文教学中,一些教师习惯于用这样的方式指导学生作文:确定中心思想,拟定习作提纲,按提纲填写内容,然后修订成文。这里所谓的“中心思想”,实际上并不是学生在大量地接触生活材料后抽象出来的具有个性的“思想”,而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经过教师提炼的“思想”。当教师以成人的思维方式要求学生提炼生活的意义、表现人物的崇高思想时,学生也只能说假话了。不仅如此,这一作文教学流程使许多学生即便搜索枯肠但仍不能写出好作文;即使写出来了,也是教师思想的图解、概念的演绎,作文里缺少了学生的灵气,看不出他们对生活的独特感悟,自然也就看不到富于情趣的鲜活的“童言稚语”和学生的个性了。究其原因,是由于上述从抽象到具体的习作方式,从根本上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违背了学生习作的心理规律。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小学作文的要求,只是强调了“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而没有提及“中心思想”,反映了人们对小学生习作本质的理解和小学作文教学的新趋向。当然,小学生作文也不排斥要有“中心思想”,但不要把有“中心思想”作为首要要求。学生深入生活实际,萌发了表达的欲望,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然会领悟到“为什么要写这篇作文、写给谁看、看了之后别人会怎样想”。新的作文教学趋向于由具体(观察积累的素材)到抽象(在接触事实和材料中逐渐形成的“中心思想”)再到具体(隐含有“中心思想”的具体的个性化的语言材料)的习作观念与流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在思考具体的事物、事实、事件的同时,逐渐形成一些具有个性色彩的认识和体会。这样的习作学生是有感而发,“中心思想”自然就隐含其中,作文也就具有学生自己的个性了。

2.“禁止虚构”的作文教学原则

在作文教学中,一些教师习惯性地认为,纪实作文必须写真人真事,而且要完全符合人物和事件实际,虚构有悖于纪实的要求;虚构属于文学创作范畴,虚构等同于虚假,提倡学生虚构会把小学作文教学引入文学化的歧途。禁止虚构的结果,非但没有禁止住作文“虚假”现象的发生,反而使得学生的习作选材狭窄、思维枯竭,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和思维的发展。首先,禁止虚构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习作一般要经过观察、思维、表达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往往带有个人的烙印,要求他们的习作写得和真人真事完全一样是不合理的,也是做不到的。其次,禁止虚构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学生习作中的虚构尽管与科学意义上的虚构不同,甚至是极其幼稚的,它却包含着可贵的个性和创造性,反对虚构实际上就是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实际上,想象性的虚构属于思维的范畴,而虚假是与事实不符合的无中生有,属于思想品质的范畴。现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将纪实作文与想象作文作为两种作文训练的形式提了出来。一般来说,着重写见闻的叫纪实作文,着重写想象的是想象作文,虽然《语文课程标准》把二者并列提出,但实际上二者是很难截然分开的。写见闻不应排斥想象,否则,作文如流水账;写想象不以见闻为基础,就可能是空想。所以我们不但要十分重视对想象作文的指导,允许学生大胆想象、虚构,而且在指导纪实作文的写作时,也应允许学生想象、虚构,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3.封闭僵化的作文教学模式

作文教学模式是依据作文教学的目的与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由教师建构的教师指导与学生习作的教学组合方式。多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于目前那种“教师指导——布置题目——学生习作——教师批改讲评”的作文教学模式,在学生习作前,教师提出习作的要求和方法,并布置作文题目,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习作,之后又是教师批阅和点评,这其中的一切似乎都是在教师的主宰下进行的。现在的一些所谓的“教学指导”,实际上已经成为学生习作的障碍,教师总在煞费苦心地指导学生绕过一道道“弯”、一座座“山”,使学生无法领略生活中的“美景”,教师的“指导”成了学生习作的出发点与归宿,这一封闭而僵化的作文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作文教学个性化的实施策略

作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真情实感的综合训练过程,是学生作为认知主体认识世界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的练习活动,它应该是最富有个性的一种学习和创造活动。作文教学个性化的理念不仅要求我们更新作文教学的观念,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改变旧的作文教学习性,采取与新的作文教学理念整合一致的教学策略。

1.“造景”与“实景”相结合,以激发学生习作的热情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情境教学法”以营造气氛,如表演展示、音乐渲染、音像作文、多媒体作文等,这样做虽然营造了课堂气氛,诱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但是也出现了为情境而“造景”的现象,设计的味道太浓,没有把课堂设计的情境当作生活情境的再现,没有把课堂设计的情境当作与学生生活情境相沟通的桥梁,没有把“造景”与“实景”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样就使课堂设计的情境只有“共情”而没有个性了。因此,应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参与设计具有个性化的情境。

2.拓展创作的空间,使学生能自由表达

教师要提供一种或几种写作范围,放手让学生自己命题、选材、立意,不限体裁、字数、时间和空间,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教师的作文教学指导应该帮助学生拓展写作的空间,特别要注意沟通习作与阅读的联系,习作与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的联系,习作与班队活动的联系,习作与各科教学的联系。每个学生本来就有着独特的个性,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并不亚于成年人,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耐读而又不容易读懂的书。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他们,打开他们身上的“枷锁”,解放他们的思想。如能这样做,学生的作文就不难回归到抒发个性、自由表达的境界。当然,这并不是说学生的习作不需要教师的指导,而是强调在学生刚进入习作的状态时,教师不宜用太多的框框束缚学生。

3.交流欣赏,以激活创作动机

作文教学是语言交际最基本的表达训练,作文的这种语言交际功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但是,长期以来,学生作文教学往往忽视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学生在习作时不知道为什么要写、写给谁看,心中没有“阅读对象”,而仅仅把习作看成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因而习作活动枯燥乏味,学生的个性得不到表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懂得习作是为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而写。因此,我们要重视“交流”在习作中的重要作用,要通过民主平等的交流,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情感产生碰撞,以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这种交流主要应在学生习作完成初稿后进行。

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作文有畏惧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师在讲评和批改中采取的“纠错法”有很大关系。教师很认真地拿着“放大镜”去找学生作文中的错误,然后给学生罗列出来,好像这样才是尽了力,才是对学生负责。而实际上,缺乏肯定与鼓励的批评,会使学生产生“无能感”,进而陷入更为低落的情绪中。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改“纠错法”为“欣赏法”,不要面面俱到地纠正学生习作中的错误,要宽容地对待学生的习作,并给以真诚的鼓励,以激励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增强自信心,进一步发展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