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朗读促语感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0-20
/ 2

以朗读促语感初探

严峻

◆严峻安徽省芜湖县横岗中心学校241100

摘要:朗读是一个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学生语感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朗读这个过程来实现。朗读充满着想像,充满着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对思想的发掘,有利于学生在文本阅读时,能够放舟于情之深处。

关键词:朗读文本语感

学生语感的获得更多的是来自他们的朗读自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朗读来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

学生有效的“悟”也离不开教师巧妙适时的“引”,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领悟作者所表达的细微情感。当然教师的“引”应以学生的“读”为基础,以学生自己领悟为主。教师的“引”必须引在关键处,“导”在有疑处,无疑而“引”则有越俎代庖之嫌。一句话,学生的朗读自悟,教师的适时牵引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进而形成富有生命的、充满活力的语感。引在实处,悟在深处,感在情感碰撞处,丰沛的语感水到渠成!

现代语文教学中有个热门词——“语文味”,然而这种“味儿”具体指什么,却未见专家有个具体的定论,但有一点却是共识,那就是——细致入微的朗读绝对能让语文细嚼入“味”。而这种“味”如菜肴之“味”。当然,即使有丰富的食材,并不一定就能吃到丰美的大餐,还得有技艺精湛的厨师才行。只有将食材经过厨师的精烹细作方能使菜肴有“味”,厨师的精烹细作才是佳肴的入“味”之“道”。同样,“语文味”的生成,不仅仅依整于文本中一行行的文字,更重要的是科学有序的阅读。一般来说,一篇课文的教学要经历三个阶段,即“自读感知——精读感悟——诵读表达”。朗读就是将一种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有色的语言的过程。这期间充满着想象和不可言语之境,进而让学生形成新鲜的、充满活力的语感。简言之,朗读能够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我从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多年,在我的教学实践中,着重是以多种方式的朗读来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

一、关注字词的变化,培养细致入微的语感

人经常吃一种菜,即使做得再香,也会感到腻味。文章的表达如果千词一调,文字重复迂回、平淡无奇,难免会使械健笆持尬叮灾抻铩薄:玫奈恼露蓟嵊凶执实谋浠颐堑难诶识林幸眯奶寤帷H奶丶督淌ν踽轮墼谥唇獭锻崴沟男⊥А返诙匀欢沃杏胙溆姓庋欢味曰埃?师:“在这里的‘仿佛’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来替换?”

生:“好像。”

师:“既然能用‘好像’替换,作者为什么用‘仿佛’而不用‘好像’呢?‘好像’与‘仿佛’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生:“‘好像’重在‘形’像,而‘仿佛’重在‘神’像。”

师:“其实‘好像’就等于‘仿佛’。”

生:“那这里为什么不用‘好像’呢?”

师:“你们读一读这一个句子前一句中哪一个词与‘仿佛’的意思相近呢?”

生:“像。”

师:“再往前读,哪一个词与‘仿佛’意思相近呢?”

生:“有点像。”

师:“如果把这三个词都替换成‘好像’,再读一读,有什么感受?”

生:“重复。”

生:“一个味。”

师:“对,就是这种感觉。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达,同一个意思的句子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呈现,这就是变化,写文章应有变化。”

文章不论文字表面,还是文本的情节,要通过变化来展现它的吸引力。文章有变化,读者在读的时候才有新颖之感、变化起伏之悦。王老师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做到了以学路牵文路、以文路验学路,这其中就是通过学生反复细致的朗读来完成的。朗读入微,将文本的变化之纹映在了文字的变化之颠。

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获得者党照虎老师,他在执教《桥》一文时,课堂上的学生有些眼睛湿润了,稚嫩的目光紧紧地跟随着党老师,侧耳细听,课堂上竟能隐隐感觉到并不均匀的抽泣声。何故?是学生在老师细致入微的引领下,一遍又一遍地朗读,将学生的情感之舟引向了文本的情深之处。此时,文本表面本已平静的文字,在读者的心中形成了涌动的“潮”。

二、激发想象的能力,培养情深意浓的语感

好的朗读,可以达到声情并茂、意味悠远的效果,在整个朗读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可以摄人心魄、耐人寻味;可以把人带到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中、一首首动听的歌声中;可以让人领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亦可以让人体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我在教学《长相思》一文时,将本文的朗读重点放在“思”字上,整节课以“思”贯穿全篇。本篇课文篇幅虽短,但意境深远。我首先让学生读通、读顺、读懂课文,学生明白了作者身在纷乱的战场,心却在故园。“故园无此声”,让学生在教师深情的引领下,在优美音乐的渲染下,试想在作者纳兰性德的家乡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教师设境深情地引领:在暖暖的灯光下……在皎洁的月光下……长亭外……在郊外……学生想象,将想象到的、感受到的“情”写下来,再将这份“情”润到文字的朗读之中,从而将文章内容的思想感情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学生坐着师生的朗读之舟到达了“思”的情深之处,进而感悟到“感由文本生,情自心中涌”的境界。

三、鼓励个性化朗读,培养个性的语感

虽有同一文本,但不同读者的理解却不尽相同,正可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个性化阅读,而这种阅读大都是通过个性化朗读来实现的。一位教师在教学《坐井观天》时,对话片段朗读教学如下:

生:“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师:你读出了青蛙对小鸟的怀疑,很好。

生:“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师:你加上了动作,更形象了。

生:青蛙说:“朋——友,别——别说——说大话——话了!”

全班哗然,有的同学说:“老师,他就是不爱学习,爱出洋相,不遵守纪律。”面对这种情况,教师没有急躁,没有呵斥学生,而是冷静地与这名学生进行了对话。

师:你这样读一定有你的道理,能跟大家说说吗?

生:青蛙长期生活在井中,没有机会说话,所以说话不连贯了。

师:好!(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种课堂中的意外,是最有价值的教学环节,这种环节的出现折射出的是学生朗读的个性化。这种个性化是很脆弱的,教师稍不留意就会被学生的惯性之潮淹没掉,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洞察力。朗读呈现的多元化就有朗读的个性化,个性化是植根于充分的朗读之中。

当然,个性化的朗读切记把握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否则个性就成了病态的“另类”,语感也成了惺惺作态、丑态百出。

语感的培养,就是让学生感知那份变化,感知那份真情,感知那种个性,感知那片不可言语之境……语文离不开语言,而语言离不开语感,语感的培养植根于异彩纷呈的朗读。朗读在语文学习的大海中,如一叶扁舟,它将载着读者之感抵达情山文海之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