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的社会环境因素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自杀的社会环境因素研究进展

何静澜1况利2(通讯作者)

何静澜1况利2(通讯作者)

(1重庆医科大学2006级临床医学七年制2班重庆400016)

(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卫生中心重庆400016)

【摘要】自杀是由遗传、人格、社会环境、疾病等多种因素作用下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社会环境因素占有非常重要的因素。本文主要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方面,对社会环境因素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总结。以后的研究除了进一步发现更多的关于自杀的危险因素,还应当建立和完善自杀的预防和干预体制。

【关键词】自杀危险因素社会环境因素

【中图分类号】R36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5-0354-01

自杀是自愿并主动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通常包括自杀死亡、自杀未遂及自杀意念3类。全球范围内的自杀率为16/100,000,而且这一数值在过去45年内已经增长了60%。自杀是遗传、人格、社会环境、疾病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社会环境因素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对近年来有关自杀的社会环境因素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社会因素

1.1文化全球范围内各地报道的自杀率、自杀未遂率有所差异。在相似的生活环境下,由于不同种族、出生地等,所处的文化环境并不完全相同,自杀率有着明显的差异。在不同的文化及历史背景下,人们对自杀行为的态度不同。在对两个结果相似但文化不同的国家尼加拉瓜和柬埔寨青少年的研究中发现,自杀的表现方式和对自杀的态度也有显著的差异[1]。

1.2社会地位根据自杀的相关高危因素,本文将社会地位分为经济情况、受教育程度及职业因素。经济情况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经济情况差及突然恶化都是自杀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对服毒自杀人群的研究中发现,超过总调查人数90%的人对自己的经济情况不满意[2]。通常来讲,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反正亦然。很多大规模的关于自杀未遂和自杀意念的调查中都发现较差的经济状况和自杀密切相关。这可能是因为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接触到的相似情况较多,遇到应激因素时,有更多的方法去解决求助,而文化程度低的人容易采用自杀来寻求解脱。职业因素中,失业是自杀的重要危险因素,甚至是独立危险因素。根据10年的数据分析和统计,美国研究发现,在失业浪潮之后的短期内自杀风险增高[3]。对自杀及自杀未遂者的调查也显示失业和自杀密切相关。另外,与工作相关的工作条件也是影响自杀的重要方面,工作单调枯燥、工作责任增加、与同事关系紧张都会增加自杀风险。在一些特定的职业,自杀风险较普通人群高,如警务工作者、体力劳动者、职员,而行政执行官、农民自杀未遂率较低。

1.3社会支持社会支持系统是帮助缓解心理压力、减轻心理负担的重要积极因素。ChattersLM等对非裔美国人和加勒比黑人的调查显示,基于教会的社会支持系统中,频繁的与教友交流是积极因素,自我封闭、不与教友交流是消极因素。积极的社会联系对人们有积极的影响。相反的,局限的社会人际关系与自杀意念、非致死自杀行为密切相关。除外精神疾病的影响,不良的人际关系是自杀的危险因素,而情感支持是自杀的保护性因素。

2.家庭因素

2.1亲友自杀行为亲友逝世对人们情绪的影响是巨大的,使人们陷于极度的悲伤中,而且自杀作为特殊的离世方式,也是一种潜在的心理暗示,影响周围人的自杀态度。亲友自杀行为也是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在排除人口统计学因素、可能的精神病性诊断和其他童年创伤性事件之后,童年时期经历自杀的人群发生自杀未遂的风险仍显著高于一般人群。

2.2家庭暴力来自家人的暴力更加难以接受,也更加难以逃脱,可能造成绝望的心情而出现通过自杀来逃避的行为。童年的受虐及来自丈夫的家庭暴力是女性实施自杀的重要生活事件。对纽约的青少年来说,身体和性虐待高度提示自杀倾向。童年时期的受虐史会增加自杀未遂的风险即使排除了其他统计及疾病因素,这一风险仍然很高。

2.3家庭关系

2.3.1婚姻状况相比已婚的人,单身及离异的人更多的处于只身一人的状态,更容易感受到孤独,社会支持系统相较已婚人士稍显薄弱,单身、离异是自杀的危险因素。不仅单身状态对单身者本人的自杀风险有影响,父母的单身状态对子女的自杀风险也有影响,单亲家庭的孩子自杀未遂的风险更高。

2.3.2与家人的关系良好的家庭关系给人带来的支持是无法替代的。家庭关系的改善与自杀意念的减少密切相关,而与非亲人关系的改善对自杀意念及自杀率的影响不具有显著意义。自杀意念与家庭亲密度呈负相关[4]。同时家庭关系不良,尤其是夫妻关系不和也在自杀风险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5]。

综上,社会环境因素对自杀有着重要的影响,文化、社会地位、社会支持系统、媒体等社会因素,亲友自杀行为、家庭暴力、家庭关系等家庭因素以及生活事件等均与自杀行为密切相关。在以后自杀的识别与预防工作中,应针对自杀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MedinaCO,JegannathanB,DahlblomK,etal.SuicidalexpressionsamongyoungpeopleinNicaraguaandCambodia:across-culturalstudy.BMCpsychiatry.2012;12:28.

[2]Kujawska-DaneckaH,SeinAnandJ,ZdrojewskiZ.Selectedsociologicalaspectsinpatientsintentionallyintoxicatedwithxenobiotics.Przegladlekarski.2012;69:447-50.

[3]ClassenTJ,DunnRA.TheeffectofjoblossandunemploymentdurationonsuicideriskintheUnitedStates:anewlookusingmass-layoffsandunemploymentduration.Healtheconomics.2012;21:338-50.

[4]王志青,李献云,安静等.山东农村居民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1,37(4):226-229.

[5]李献云,费立鹏,张艳萍.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杀行为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8,34(3):156-16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1118);卫生部公益行业科研专项(201002003);重庆市科委重点项目(CSTC;2011BA5040);重庆市卫生局项目(2009-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