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研究

陈璇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湖南省脑科医院)急诊科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目的:探究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在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选取所在科室的72例心肺复苏患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所有的患者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实验样本为36例,参照组开展常规护理,研究组开展急诊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康复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相对于参照组,研究组患者的满意度和康复效果更好,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开展急诊护理干预,患者的满意度较高,康复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深究。

关键词:急诊护理干预;心肺复苏;康复效果

心肺复苏作为临床上抢救心搏骤停患者的重要方法。心搏骤停发生较为突然,大约在5min内对患者的脑、心脏等重要脏器组织会造成不可逆损伤。心肺复苏开展的是否及时、成功,与患者的致残率、致死率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对心肺复苏诊疗程序的不断规范化,使得诊疗效果得到明显的提高,但是在诊疗中开展的急诊护理干预措施需要进一步的提高[1]。本次研究就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详细内容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

在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选取所在科室的72例心肺复苏患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所有的患者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实验样本为36例。

参照组,男25例,女11例,患者的最大年龄是88岁,最小年龄是53岁,平均(69.6±8.6)岁。研究组,男24例,女12例,患者的最大年龄是87岁,最小年龄是56岁,平均(70.5±9.3)岁。

本组研究中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可比,差异不显著,P>0.05。

1.2研究方法

参照组开展常规护理,研究组开展急诊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1)环境护理:患者开展急诊心肺复苏后,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病房环境,有效的保证患者的病房内舒适整洁、空气清新,同时可适当的调试病房内的温度及湿度,最大程度上避免外界环境对患者的刺激。(2)体位护理:取患者的平卧位,在患者的颈部、腰骶部以及腘窝处垫柔软的靠垫,同时帮助患者进行定时翻身,保证身体舒适度。(3)病情护理:气管插管时,需要严格开展无菌操作,可为患者定时更换胶带以及胶带粘贴部位,避免患者的皮肤发生损伤。(4)生命体征以及脑复苏的护理:在开展心肺复苏初期需要定时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护,每小时开展心电标监测,同时对患者展开多次巡视,若发现患者的心电监护发生异常,需要及时的通知医师展开处理,加强对大脑的复苏,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的额头等部位进行湿敷,控制室温在20℃左右,降低脑氧代谢率,预防脑组织再灌注损伤。(5)心理护理:患者在开展心肺复苏后,身心均会受到较大的创伤,同时会出现各种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需要充分的开导患者,给予患者充分的关怀及疏导,消除患者的各种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相关治疗护理工作。(6)健康护理: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做好及时的健康指导工作,系统的为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可从饮食、运动等方面为患者提供合理的意见,同时做好患者以及家属的思想工作,多关心、鼓励患者。

1.3观察指标

①满意度

满意度评分标准:一级满意度(非常满意):总评分≥90分;二级满意度(基本满意):总评分80~90分;三级满意度(满意):总评分70~80分;不满意度(不满意):总评分<70分。

②康复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患者的康复效果主要通过NIHSS评分各GCS评分体现,采用美国卫生院所制定神经功能缺损量表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对患者康复效果进行测定,NIHSS评分范围为0~3分,评分越低说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越好;GCS评分范围为0~15分,评分越低说明患者的昏迷越重[2]。患者的不良反应(抽搐、反应迟钝、胸部不适、烦躁以及记忆减退等)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5.0的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开展统计,康复效果为计量资料,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满意度为计数资料,分别采用(±s)、n,%表示,用t、检验,两组数据差异明显,即P<0.05。

2结果

2.1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满意度(94.44%)明显高于参照组患者的满意度(75%),P<0.05,见表1。

2.2康复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NIHSS评分(0.18±0.03)分,GCS评分(11.38±3.26)分;参照组患者的NIHSS评分(2.17±0.12)分,GCS评分(7.54±2.38)分;与参照组相比,P<0.05,(t=3.2652;t=5.2662)

2.3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有2例(抽搐1例,反应迟钝1例,胸部不适0例,烦躁0例,记忆减退0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6%;参照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有9例(抽搐2例,反应迟钝1例,胸部不适2例,烦躁2例,记忆减退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与参照组相比,P<0.05,=6.3852。

3讨论

急诊科通常采取心肺复苏方法对心跳骤停的患者进行救治,该方法可及时挽救患者的脑细胞,避免患者出现缺氧坏死等临床现象。临床上及时的给予患者心肺复苏治疗,可进一步降低致残致死率,有效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对优化护理效果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满意度(94.44%)高于参照组(75%);康复效果好于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56%)低于参照组(25%);P<0.05,究其原因:开展急诊护理干预需要护理人员不断的学习心肺复苏的相关知识,同时需要提高护理人员的临床护理技能及职业素养。护理人员可在开展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临床症状以及生命体征,加强患者的大脑复苏护理,同时开展积极的心理护理干预,预防患者发生并发症状,最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并发症状发生率[3]。

结合上述研究,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开展急诊护理干预,患者的满意度较高,康复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深究。

参考文献:

[1]封娜.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20):161.

[2]黄美娟,陈智萍.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27(11):1457-1458.

[3]程丽娟.护理干预对急诊科心肺复苏后患者近期康复的影响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