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探讨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

刘松斌

湖南省邵东县人民医院湖南邵阳422800

摘要:目的:探讨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6月~2017年10月诊治的68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作为受试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4,前路内固定融合术)和研究组(n=34,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对比两组手术及术后情况和术后功能恢复优良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能有效减轻手术创伤,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且临床效果佳。

关键词:后路内固定融合术;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效果

胸腰段骨折是常见的骨折类型,其是由于椎体前柱和中柱受到破坏,脊髓神经遭到压迫损伤所致。胸腰段骨折一旦发生若不及时治疗,易导致患者负重功能部分或完全消失,严重者则会导致瘫痪[1]。目前临床治疗脊柱胸腰椎段骨折患者以内固定融合术为主,内固定融合术分为前、后入路。为探讨有效的手术方案,本研究特筛选出68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对比前内固定融合术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后患者的临床效果,详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

选取医院2015年6月~2017年10月诊治的68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作为受试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4例和研究组34例。其中对照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26~66岁,平均年龄(43.15±12.83)岁,致伤原因坠落伤9例,重物砸伤11例,道路交通伤8例,暴力伤6例;研究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26~65岁,平均年龄(43.07±12.71)岁,致伤原因坠落伤10例,重物砸伤12例,道路交通伤7例,暴力伤5例。两组患者资料经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前路内固定融合术,全麻后,使患者侧卧位,暴露胸膜后及腹膜后,T11以上采用经胸入路,T12~L1采用经胸腹膜外入路,L2采用腹膜外入路;完全暴露伤椎,于椎体侧方中部实施分次伤椎大部全切除;将螺钉放置患者患椎上下椎体;利用撑开器复位,纠正后凸成角畸形,然后进行常规植骨的融合。

研究组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患者全麻后,保持俯卧位,并使患者腹部以及下胸部悬空,采用C型臂X线机定位患者伤椎,使用克氏针在伤椎上下椎标记椎弓根中心点体表投影,随后行纵切口,皮肤、皮下以及深筋膜依次切开;在X线透视引导下,在椎弓投影的外部边缘置入穿刺针尖并向内倾斜10~15°向椎体内穿刺,待穿刺针进入骨质2cm后确定穿刺针尖端未突破内侧皮质,随后穿刺至椎体后部边缘前方0.5~1cm,然后拔出内芯,放置导丝,将穿刺针取出,置入椎弓根钉;安装置棒器,将固定棒置入上下椎弓根螺钉槽内,利用撑开器复位伤椎,固定螺帽,留置引流管,缝合伤口。

1.3观察指标

(1)对比手术及术后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和住院时间。

(2)对比两组术后功能恢复优良率:术后随访6个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价患者功能障碍指数,ODI量表共100分,包括生活自理能力、疼痛程度、坐、站、行走、提物、性生活、社会活动等10各项目,0~20分记为优,21~40分记为良,>40分记为差。(优+良)/总例数×100%=优良率。

1.4统计学方法

将SPSS19.0软件作为工具,利用其中的t、检验计量()和计数(%)资料差异,P<0.05可认为存在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手术及术后情况对比

研究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手术及术后情况对比()

2.2术后功能恢复优良率对比

随访6个月,研究组优、良、差分别有18例、14例、2例,优良率为94.12%(32/34);对照组优、良、差分别有14例、12例、8例,优良率为76.47%(26/34)。两组优良率经对比有统计学意义(=4.221,P=0.040)。

3讨论

胸腰段骨折患者多是因外力作用导致胸腰椎骨质连续性破坏,患者常出现局部损伤和疼痛,部分患者累及神经系统,出现下肢麻木以及大小便失禁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由于胸腰椎骨折后骨折部位发生旋转压缩,局部脊柱不稳定,易造成患者脊髓二次损伤[2]。因此,探讨高效、合理的治疗方案对脊柱胸腰骨折患者尤为重要。

本研究结果中,研究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提示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安全性高。研究还发现,研究组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术后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与何建华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3],说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应用于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效果。前路内固定融合术可复位伤椎,但创伤严重,且椎体稳定性较差,患者恢复缓慢。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固定节段少,对相邻的运动阶段损伤有预防的作用,其符合生物力学的原理,可使脊柱在早期活动时达到正常载荷;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可通过直接进入椎体前中路,将人工骨放置椎体前中柱,有利于椎体稳定性,恢复脊柱高度与稳定性,可有效减压,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4]。因此,后路内固定融合术相较于前路内固定融合术在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治疗中具有创伤小、临床效果好的优势。

综上所述,建议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进行治疗能有效减轻手术创伤,且临床疗效较好,可行性和可推广性均较高。

参考文献:

[1]刘昌余.后路小切口微创椎弓根螺钉治疗55例脊柱胸腰段骨折的疗效观察[J].颈腰痛杂志,2017,38(2):192-193.

[2]余伟波,梁德,叶林强,等.3种不同后路内固定方式及其横连治疗胸腰段骨折的力学性能比较[J].医用生物力学,2016,31(2):142-147.

[3]何建华,冯大雄.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不同分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6,26(7):596-601.

[4]王德元,李智钢,邓永忠,等.前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研究[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5,29(2):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