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针刺及中药治疗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临床观察

/ 2

穴位针刺及中药治疗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临床观察

杨虎成&nbsp,卜文红&nbsp,&nbsp,张国梅

杨虎成卜文红张国梅

[摘要]目的观察穴位针刺及中药治疗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就诊(发病10~90d)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共有肢体数120),采用穴位针刺及中药治疗治疗;对照组30例(共有肢体数120),采用单纯用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80.0%,对照组为4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经治疗后肌力得分提高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采用穴位针刺及中药治疗比单纯用药的治疗方法疗效好,能提高愈显率。

[关键词]针刺格林-巴利综合征中药

DOI: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4.15.73

作者单位:杨虎成,262518,山东青州市,青州市黄楼卫生院;

卜文红,262500,山东青州市,山东省青州荣军医院;

张国梅,370700,山东潍坊市,临朐县朐山医院。

[作者简介]杨虎成(1975—),男,青州市黄楼卫生院主治医师;

卜文红(1968—),女,山东省青州荣军医院主管护师;

张国梅(1970—),女,临朐县朐山医院主治医师。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是一种脊神经和周围神经的脱髓鞘疾病,也是周围神经呈斑块状损害的免疫性疾病。在控制疾病的症状发展以后,改善肌肉萎缩和提高肌力是降低GBS致残率,提高该病治愈率的有效方法。自2010年以来,我们应用针刺结合用药治疗GBS30例,并与单纯药物治疗30例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为南京脑科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经本院神经内科确诊。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14~67岁。患者已接受激素、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应用、及补充B族维生素等疗法,效果不理想。多伴有四肢无力、肌张力低下等脊神经根损害体征和眼肌障碍等颅神经体征。将60例GBS(恢复期)患者(共有肢体数240)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

1.2诊断标准

参照2004年《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的诊断标准。患者系本医院神经内科确诊,并排除急性脊髓炎、低血钾性麻痹、周围神经炎、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癔病性瘫痪、脊髓灰质炎等。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穴位针刺主要选择手足阳明穴和华佗夹脊穴,其他穴位按照患者表现选择,上肢瘫痪的患者针刺肩髃、曲池、臂臑、合谷、外关、手三里穴;下肢受累者选取髀关、血海、足三里、丰隆、梁丘、伏兔、解溪、三阴交穴;湿热壅滞者加脾俞、大椎、阴陵泉穴;气阴两虚者加三阴交、肾俞、气海穴;肝肾亏损这加肝俞、太溪、肾俞穴,呼吸困难者加肺俞、膻中穴;吞咽困难者加承浆、廉泉穴;小便困难者加膀胱俞、关元穴。中药组方:山茱萸15g,泽泻13g,炙甘草12g,炒杜仲15g,山药20g,茯苓20g,熟地20g,白芍15g,川芎15g,丹皮10g,当归15g,炒白术13g,人参13g。此外,根据患者病情配合使用激素、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及补充B族维生素等疗法。

2.2对照组

仅采用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病情使用激素、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及补充B族维生素等疗法。

两组患者每日治疗1次,l0次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3观察指标

肌力评分[2]按国际标准分为6级,肌力0~V级评分为0~5分;肌力介于两级中间为下一级加0.5分,偏向于上一级加0.75分,偏向下一级加0.25分。

3治疗效果

3.1疗效标准[3]

治愈呼吸肌瘫痪恢复,四肢肌力恢复达Ⅳ级以上。出院前进行疗效评价。

显效呼吸肌瘫痪明显恢复,四肢肌力达Ⅳ级。

进步呼吸肌瘫痪有一定程度恢复,四肢肌力有所好转。

无效治疗前后呼吸肌、四肢肌力皆无变化。

3.2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及构成比(%)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两样本均数比较,对后期疗效及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3.3治疗结果

3.3.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由表1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9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愈显率为80.0%,对照组为4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治疗组愈显率优于对照组。

3.3.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力比较

由表2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前上肢和下肢肌力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和下肢肌力得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1),治疗组肌力得分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组别肢体数治愈显效进步无效愈显率/%总有效率/%

治疗组12044(36.7)52(43.3)20(16.7)4(3.3)80.01)96.7

对照组12023(19.2)31(25.8)54(45.0)12(10.0)45.090.0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1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力得分比较(x±s,分)

组别肢体数时间上肢下肢

治疗组120治疗前2.97±1.703.09±1.61

治疗后4.30±0.751)2)4.10±1.131)2)

对照组120治疗前2.88±1.643.70±1.56

治疗后3.10±1.601)3.60±1.631)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1

4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格林-巴利综合征(GBS)为周围神经急性或亚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是由感染因子引起、免疫机制介导,以周围神经中单核细胞浸润和节段性脱髓鞘为病理改变,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急性软瘫。病变部位多集中在神经根和脊神经、颅神经。西医主要选择皮质类固醇激素作为用药,但对四肢功能的恢复作用欠持久和完全[4]。

GBS属中医学“痿证”范畴。《素问·生气通天论》:“湿热不攮,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本病多为外感温热毒邪,侵袭经络,灼伤肺津,不能布津以润五脏,遂致四肢筋脉失养,痿弱不用或因冒雨处寝,湿邪浸淫,经络不通,营卫受阻,气血不畅,郁而生热,以致筋脉肌肉弛纵不收而成。临床辨证常有湿热浸润、肝肾不足、气虚血瘀等证型。但不管何种原因,其痿软不用总与气血不足、筋脉失养有关。

我们的传统医学很早就从内因、外邪、情志、虚实、阴阳、脏腑、经络等方面进行了辩证研究并做了详尽的记录。该病属于祖国医学“痿症”的范畴,《黄帝内经》有云:“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脾主全身之肌肉,脾气盛衰关系肌肉发育运动。脾失生化则肌肉痿软乏力或四肢不用”。此后《素问》、《金匮要略》、《景岳全书》、《太平圣惠方》等均对该病症进行了进一步的表述,如“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阳明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等。祖国传统医学对该病的认识虽辩证繁琐,但总体不外肌肉、筋脉失养,根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奏,其气必虚”等理论,治疗时应以补脾肾、强筋骨为主。故我们应用自制中药组方祛痿强筋汤,方剂如下:山茱萸15g,泽泻13g,炙甘草12g,炒杜仲15g,山药20g,茯苓20g,熟地20g,白芍15g,川芎15g,丹皮10g,当归15g,炒白术13g,人参13g。方中以六味地黄汤和杜仲补肾汤填精、壮筋强骨,加之当归、白芍、人参、白术、炙甘草、补气养血,少许川芎以治血,防补药之滋腻,补虚而不碍气机,诸药合用,可达补肝肾强筋骨之功效。也根据上述理论,我们穴位针刺治疗时首选阳明经[27],即肩髃、曲池、臂臑、合谷、外关、手三里、伏兔、解溪、足三里,以调和阳明之经气,健脾养胃化瘀通络。现代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位在脊髓和周围神经,故可取夹脊穴,改善神经根周围的血液循环,减轻神经根的压力,缓解其水肿或充血[28],促进神经的修复。另外,穴位针刺刺激可诱发肌肉的收缩,改善局部循环,促进机体细胞的新陈代谢,使肌肉蛋白在失神经后的变性过程减慢[29],提高治疗效果。

通过临床实践证明,应用穴位针刺及中药治疗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的肌力恢复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编委会.格林-巴利综合征诊断标准[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4,27(6):380.

[2]杨定萍,李邦惠.激光对格林巴利综合征患儿肌力恢复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1,16(4):214.

[3]张家堂,郎森阳,匡培根等.静脉滴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GuillainBarre综合征和多发性硬化的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1,14(6):348.

[4]董勤.针刺对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四肢功能恢复作用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9(5):297-298.

[5]吴敬,刘雅静.华佗夹脊穴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36例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2):279-280.

[6]陈德松.电刺激与被动活动对小鼠失神经支配肌肉萎缩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1991,8(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