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治疗重度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2

亚低温治疗重度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研究

邵丽华黄琼刑美娥张素霞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415000

【摘要】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能否通过亚低温治疗取得明显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131例重度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亚低温治疗治疗组(治疗组)和非亚低温治疗组(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观察组患者基础上入院时立即给予5-6天亚低温(32~35℃)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死亡率、神志恢复时间、肺部感染情况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患者死亡率较对照组较低,神志恢复时间较对照组短,肺部感染情况较对照组轻。结论:一定时间的亚低温治疗对重度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具有较明显疗效,可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亚低温;重度颅脑损伤;肺部感染

重度颅脑损伤是脑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患者入院时常伴有意识障碍,并随着时间推移,脑功能往往发生不可逆性损害,死亡率极高。肺部感染是重度颅脑损伤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发生于患者入院后72h之内,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往往死于肺部感染。亚低温(32~35℃)治疗能显著改善颅脑损伤的脑功能预后,降低重度颅脑损伤死亡率和并发症,促进患者神志较快恢复,为进一步探究亚低温治疗是否对重度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有明显临床疗效。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4年2月—2016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131例重度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按照是否采用亚低温治疗分为治疗组(亚低温治疗)和对照组(非亚低温治疗)两组,其中治疗组68例患者,对照组63例患者。其中治疗组男性41例,女性27例,年龄18~63岁;对照组男性38例,女性25例,年龄19~62岁。通过一般资料分析证实,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分布、性别比例、既往病史和入院时病情评估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所有病例已排除原发肺部疾病、糖尿病、免疫功能缺陷、脑血管病等病,并均于发病8小时内入院。

1.2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常规给予抗炎、止血、护胃、醒脑、抗癫痫等治疗,必要时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组患者在观察组患者基础上入院时立即给予亚低温治疗。使用亚低温治疗仪行全身降温,使患者体温维持在在32℃~35℃,并维持5~6天,同时给予冬眠合剂。观察两组患者死亡率、神志恢复时间、肺部感染情况等指标。

1.3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所有数据使用SPSS13.0软件包处理,组间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入院后第3天和第6天的死亡率、神志恢复情况、CPIS、痰培养及致病菌谱发现:①入院后第3天,治疗组患者死亡率(16.18%)低于对照组(22.22%),第6天,治疗组患者死亡率(22.06%)低于对照组(30.16%)。随着时间的推移,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有部分患者神志由昏迷转为清醒,但同一时间段,治疗组患者清醒比例较高,神志恢复时间较短。②入院第3天,两组肺部感染评分无明显差异,第6天出现明显差异,且治疗组肺部感染评分较低。(见表1)③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入院第3天肺部痰培养阳性率无明显差异,第6天时治疗组痰培养阳性率低于对照组。(见表2)以上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④治疗组与对照组致病菌谱一致,无统计学差异。(见表3)

三、讨论

重度颅脑损伤发生后,脑组织血供减少,供氧不足,大量脑细胞缺氧坏死或通过无氧代谢导致乳酸等堆积[1];进一步损害脑组织,破坏血脑屏障,脑组织水肿加重;钙离子内流增加,钙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增强;从而导致脑细胞结构蛋白破坏,脑细胞结构和功能破坏;产生难以逆转的损伤[2]。同时,由于意识不清和吞咽及咳嗽反射的减弱,使呕吐物或呼吸道分泌物不能及时咳出而聚积在气管内,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几率大大增加。而亚低温治疗,可明显降低脑组织耗氧量,抑制或减缓上述病理过程,较快促进患者意识恢复和免疫功能修复[3-4]。

亚低温治疗时使用的镇静剂和肌松剂,对吞咽和咳嗽反射的进一步抑制,增加了肺部感染的几率;非那根的抗组胺作用使呼吸道分泌物更加黏稠更难排出[5-6];亚低温状态,血清钙离子降低,更易出现肺部感染[7];同时亚低温治疗对免疫功能有一定的抑制,更有可能加重感染[8]。

本次研究表明:亚低温治疗虽有加重患者肺部感染的风险,但由于亚低温治疗可明显较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死亡率,同时较快促进患者神志恢复,机体免疫功能恢复,综合而言仍可减少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却不能改变肺部感染的致病菌谱。在一定时间内,亚低温治疗对重度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具有较明显疗效,可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江基尧.亚低温在治疗急性颅脑创伤中的疗效和争议[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3,2(4):244-247.

[2]周龙,郁毅刚.重型颅脑损伤后的失神经调节-免疫紊乱机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11):1186-1188.

[3]苏海,张毅,孙晓川,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Mg2+与免疫球蛋白的关系[J].中

华创伤杂志,2013,29(3):236-239.

[4]张鸣,刘万明,全中平,等.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几个相关问题[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4):127-128.

[5]范翠玲,孙洁.亚低温治疗颅脑损伤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2):87-88.

[6]江基尧,朱诚.亚低温与颅脑创伤临床研究进展[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1,

22(8):787-789.

[7]陈锡群.低温对颅脑损伤免疫功能影响的意义[J].中华护理杂志,2009,34(4):197.

[8]石新东,董小清,黄前樟,等.选择性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男性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17(2):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