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活文言文课堂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2

如何激活文言文课堂教学

张海芹

(河北省邢台县皇寺中学张海芹)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往往采用简单而机械的“识词———翻译———讲解———背诵”的模式,学生始终处于接受者的被动地位。整个课堂成了老师的“独角戏”,老师泛泛而谈,学生恹恹而听,应有的互动没了,应疑的地方不疑,情感的交流被滔滔的讲解所替代,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差。如何激活文言文课堂教学呢?下面我就工作中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1转变角度,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积极探究的兴趣

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心理都是动机引起的。”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拘泥于识词、翻译与背诵,单调乏味,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沦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奴隶。因此,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大胆进行教改尝试:放下架子,由过去课堂上的“尊者,长者,智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平等参与者与交流者,放开手来,让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的奴隶转变为主动求知、积极探究的学习主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不妨转变角度,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产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探究的动机,“曲径通幽”,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满意效果。例如:《山市》一课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奂山山市全过程,绮丽壮丽,变幻莫测,美奂美仑,引人入胜。我猜测同学们一定都观赏到这人间奇景,一睹为快。因此,一上课我让学生观看了一段“海市蜃楼”的录象,一下子吸引了他们,并激起强烈的好奇心。接着我让全班学生分为六组,参照课文写一篇解说词并准备在课堂上交流。说是要当“记者”,大家顿时热情高涨,主动去学习课下注释,共同翻译课文。为使解说词写得生动、有趣,有吸引力,每组成员七嘴八舌讨论了文章的结构、写法,划分出山市变化的三个阶段,然后动笔写了起来。为了某个细节的处理,同学们热烈讨论,争得面红耳赤。最后,每组选代表当堂给大家介绍《山市》,他们讲得绘声绘色,妙趣横生,俨然一个个小记者。他们的解说词很有现场感,让大家仿佛亲临其境,陶醉其中;还引用了一些古诗及《再别康桥》中的优美诗句,文采飞扬。还有一组同学一人解说,另一个同学在黑板上画出山市的变幻图,引领大家驰骋于美妙的想象世界之中。

“一变天地宽”,这一小小活动,唤起了学生的无限的求知欲与创造力,他们主动去识词、翻译、感悟课文,兴致勃勃,真具“一石三鸟”之奇效。下课之后,他们还带着浓厚的兴致,纷纷上网查资料,请教物理老师,动手做试验等方式,终于弄懂了“山市原来是一种折光发射的自然现象”。整个课堂,同学们主动求知,合作探究,紧张有序,气氛活跃。他们还把探究的兴趣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

2移情入境,让学生神游其中,乐此不疲

“入其境而知其事,明其境而通其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促进学生的智能、情感、意志或个性品质得以发展。《语文新课程标准》着重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钟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情景是使文言文课堂化枯燥为活泼的有效途径,主要有生活展现情景、音乐渲染情景、实物演示情景、表演体会情景和语言描绘情景等不同方法。教师根据学生、教材特点,选择最佳的创设情景途径。通过教师的引导、描绘或某些直观手段,将生活中经历的情景再现学生眼前,唤起学生回忆,促使其思维活跃达到最佳状态,然后再拓宽拓深其思路,使其展开想象与联想,在情景中构思、表达,进入“情动而辞发”的境界。我教《孙权劝学》一课时,引导学生在弄懂文意情况下,分小组编演课堂短剧。同学们积极性高涨,一起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精心编排。接着各小组纷纷登台演出,从语言、动作、神情都表演得十分逼真,博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通过再现情景,同学们对人物的性格、情感以及文章的主题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印象深刻。

3游戏引路,让学生乐中学、学中乐、乐有得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如何构建活力课堂,让孩子们乐学、会学、学会呢?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渗透新课改理念,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营造欢快热烈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游戏中以轻松愉快的心态接受知识、探究问题,感受情感、拓宽思路,变枯燥为有趣,化沉闷为活泼,让课堂激情、交流、互动,情趣盎然。“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新课程主张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通过有组织或随机的游戏活动,增进教学的趣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敢于转换脑筋,大胆尝试,充分利用游戏这一教学手段,“学海无涯乐作舟”,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如《醉翁亭记》一课,我制作了一个课件,设计让学生作为一个滁州百姓游览琅琊山。课堂上首先展示了一张导游图,让学生自己点击,由俯视滁州全景到远眺西南诸峰,由琅琊山到酿泉美景,最后聚焦醉翁亭。然后分小组让学生制作图片,介绍“滁人游”、“众宾欢”、“太守醉”等场面,在全班展示,评出优胜小组。

4配乐朗诵,营造艺术欣赏氛围,以求共鸣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才能使学生走进文本呢?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各种感官配合都具有吸收知识的功能,其中视听并用的学习效率最高。音乐能够调动人的联想与想象,激荡起心底的涟漪。播放音乐是渲染气氛、创设教学情景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可以给学生一个情感基调,诱发学生的真切体验,从而自然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充分挖掘文本内涵,促进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碰撞、交流。因此,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伴着音乐的节奏,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听老师配乐朗诵,或自己带着生动的表情和情感朗读课文,可以产生有意或无意的认识能力和超强的记忆力,不知不觉地记忆所学的材料。《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峡》等都是千古传诵的美文,婉转流畅,抑扬顿挫,语言凝练,富于音乐美。配乐朗诵,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而且能引领学生入情入境,调动起学生的想象与联想的主动性,进入作者描绘的优美意境中,促进学生积极地感悟、思辩、探究。让他们感受音乐和语言文字相结合带来的美,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收到满意教学效果。“教无定法。”教学实践证明:在文言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多样地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教学情景,才能调动学生解决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变“要我学”到“我要学”,投入到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从而构建一个活泼、轻松、高效、探究的文言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