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政治理论教学的变革与坚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8-18
/ 2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政治理论教学的变革与坚守

谭晓靖

空军第一航空学院社会科学部(464000)谭晓靖

【摘要】新媒体环境给高校政治理论教学带来了诸多困难和挑战,在与时俱进积极变革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同时,政治理论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必须坚守的主旨要义。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高校政治理论教随着互联网、手机的发展和普及,以数字、网络和移动通信为载体的新媒体逐渐实现了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这种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和最佳传播效果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如何应对新媒体环境下纷繁复杂的技术变革和学情舆情,亟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积极思考。

1新媒体环境下政治理论教学面临的挑战传播学认为,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下,某种观点的简单重复可以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而在一个多元开放的环境下,单纯的说教无法让受传者真正接受传播内容,这正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政治理论教学的难点所在。信息内容的海量复杂、传播的迅速自由等都对信息分辨处理能力尚不健全的大学生带来极大冲击和多方影响,给政治理论教学带来诸多挑战。

首先,“信息爆炸”带来的思想多元冲击着主流价值观。

新媒体环境下各类媒体交叉融合发展,海量信息呈堆积状快速传播,在方便受众、丰富素材内容的同时,也必然对独立思考判断的智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媒体信息的开放性、共享性使得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渗透到角角落落,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所包含的腐朽思想、消极观点波及到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影响到他们道德信念、价值观念的建立,甚至导致信仰的危机,这些与思政课所传授的价值体系相冲突的去主流化倾向使得思政教育的说服力大打折扣。

其次,传受一体的自由即时冲击着传统教学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下,每个人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虚拟的网络ID代号,“自媒体”的“零反应”时间,传受一体的即时互动以及双边乃至多边交流沟通,这些自由的信息发布交流方式,更贴合青年人追求自由、不受约束的心性特点,传统思政教育中单向、重复的说教灌输模式遭遇到强劲挑战。教师在新媒体传播使用方面可能滞后于学生,课堂教学的再造乏力难抵高速搜索引擎,信息行为人的无法掌握,这些都使得课堂的神圣、教师的权威受到巨大冲击。

再次,超时空的时效手段减弱教学管理的可控性。新媒体不仅带来信息传播的革命,也使人际交往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在信息搜索、情感交流越发快捷便利的同时,学生的注意力被严重干扰分散,对教师的依赖感降低,造成另一种疏离与隔阂。交往技术化使得教师不得不抽出时间进行维护、反馈,而学生在生理与心理上对新媒体的依赖也越发突出,手机须臾不可分离,更有部分学生沉迷于虚拟网络生活而逐渐丧失自我,严重的甚至成为荒废学业的网瘾患者,德育的可控性更加复杂,甚至有失去控制的可能。

2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政治理论教学之变革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面对新媒体这把“双刃剑”,政治理论教学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变革、勇于探索、创新发展,唯有如此,才能永葆政治理论教学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渗透力,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并终身受益的课程。

2.1更新转变教育理念。教育理念决定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结果,新媒体环境下互动的即时性、身份的隐蔽性和言论的自由开放性,使得政治理论教学不再是教育者独占话语权的时代。因此,教学变革必须紧扣高校学生是新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这一时代特点,认清形势、保持清醒、大胆拥抱、自觉接受,努力吸收更新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从中找到研究兴趣点、实践落脚点,以理念变革为先导,带动和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的全面创新,从而在新媒体浪潮中把握主动、激活政治理论教学的生命力,完成好党和国家赋予的教书育人使命。

2.2整合丰富教学内容。不断调整丰富、改革创新教学内容是创新政治理论教学的核心,也是新媒体环境下增强政治理论教学吸引力的关键。要围绕重点,旗帜鲜明、坚持不懈地进行理论灌输和思想教育,同时吸纳众长兼具丰富,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化需求。要增加热点,添加素材,让社会急剧变革进程中普遍受到关注的热点、难点和深层次问题走进课堂,深度挖掘、层次剖析,增强思政教育的鲜活度和实效性。要聚焦疑点,以点带面,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洞察力,帮助学生在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中去伪存真、抽丝剥茧、明辨是非。要宣传亮点,以正面人物的言行把高深的思政工作原理和抽象的道德规范具体化、人格化,引导、激励学生的效仿学习、成长成才。

2.3创新教学方法手段。新媒体提供了更丰富的内容、更新颖的形式、更强的针对性和更贴近生活的实战性,紧跟时代步伐,始终保持对变化的敏锐性和旺盛的学习劲头,积极适应、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手段,是新媒体环境下不断增强政治理论教学渗透力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演绎教育内容,化抽象为生动具体,化枯燥为丰富多彩,化厌烦为喜闻乐见,使政治理论教学从平面走向立体,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要利用新媒体技术的方便快捷和传播面广,使政治理论教学从个体走向群体,扩大其在时间和空间的覆盖面和渗透力。要不断提升应用新媒体载体传播思政理论的表达力和解释力,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的网络世界和日常生活,多角度、全方位地用时代特有方式表达时代精神和社会实践本质,实现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和谐统一。

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政治理论教学之坚守高校政治理论课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的教育内容,它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奠基工程和重要环节。因此,不管媒体环境如何变化,不断加强政治理论课教学,充分发挥其在未来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始终是我国高校思政课建设一以贯之的课题。

3.1坚持教育任务培养目标不放松。思想政治教育是“按照一定阶级或集团的意识形态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思想与行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根本任务在于传播社会主导政治文化、塑造社会政治人格、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政治人,从而维护和促进社会政治稳定。目前高校开设的四门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基础课,尽管内容设置、学时安排和具体要求都有所不同,但在目标设定上却是一致的,均以“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定的总的设想和规定”为指导,旨在为国家培养输送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是由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决定的,也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兴旺昌盛的根本举措。

3.2坚定价值培育的主线不偏离。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未来。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方向有着生死攸关的决定性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的旗帜和主心骨,是民族之光和兴国之魂,也是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青年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思想政治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课堂,必须始终抓牢这条主线,始终如一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导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主体,帮助学生夯实政治认同的基础,消解西方社会思潮的不良影响,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3.3坚守思想文化的主阵地不动摇。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新媒体环境打破了不同文明的地域限制和时空阻隔,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日益向广度和深度拓展,中华文化和鱼龙混杂、精华糟粕并存的其他文化之间的同化与反同化愈加深刻,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愈加尖锐复杂,互联网已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创新发展“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的先进文化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大学生是接触网络最广泛的群体,高校思政教育在开放多元的大数据时代必须牢牢把握主动权,抢占价值体系制高点,占领思想文化主阵地,传播正能量,引领新风尚,并形成对整个社会的良性辐射,从更高层次和更广范围内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