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关注人的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4-14
/ 3

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关注人的发展

唐国梅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菱角塘中学(425000)唐国梅

【摘要】《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决定数学教育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主要课程目标。让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让学生学习数学的实质;体验数学文化的价值,促进学生科学观的形成;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等是关注学生发展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数学教学人的发展对策

《义务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课程基本理念决定数学教育是以人为本,是以人的发展为主要课程目标,也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线。下面笔者就初中数学教学以关注人的发展为目标提出几点对策,抛砖引玉。

1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学习数学的精髓

1.1在数学问题解决中让学生理解化归等思想是数学的灵魂。化归的思想就是在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时采取某种手段,将问题通过变换,使之转化,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任何数学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无一不是将不知化已知、不熟悉化熟悉、复杂化简单、难化易、抽象化直观、化一般为特殊、实际问题化为纯数学问题、数学问题的答案化为实际问题的方案与策略等等。如果教学得当,初中数学中很多课题都可以成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理想课题。如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等课题,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如果对其背景不是很清楚时,我们可以用图形来描述数学关系,从而列出方程,达到解应用题的目的,数化为形、实际问题化为纯数学问题就蕴含其过程;进行复杂的因式分解时,通过分组的手段可将不熟悉的、复杂的化归为熟悉的、简单的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来分解。初中数学中“数”和“形”“式”是三个最基本的概念,由“数”向“式”的化归是小学生向初中生过渡的关键,由“数”到“形”的化归是初中生从代数向平面几何过渡的难关,如何能从化归的数学思想角度进行教学,突破这两难关,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研究与尝试。在数学的学习中,学生切身体会到化归等数学思想无处不在,是数学的灵魂,也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运用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提高了自己的数学文化品味。

1.2在日常问题的解决中让学生理解数学建模方法是数学应用核心。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手段。数学建模就是用数学语言描述实际现象的过程。应用数学去解决各类实际问题时,建立数学模型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同时也是十分困难的一步。例如学生在学习统计时,可让学生分组对学校所在城区车辆常堵塞的路口,利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做一个月调查,把一个月来往车辆数量做记录,并把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然后拿出一个红绿灯开关时间设定方案。当问题得到解决时,学生不但体验了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而且感受了自己可以自主、独立地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这种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操作、收集处理数据,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法,体会到数学建模是数学应用的核心,既符合“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要求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反对把人作为动物或机器,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这个主体的积极性。只有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满足,从而促进学习,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学会学习。

2.1让学生阅读。阅读能力不是一两次阅读就能提高的,也不是一开始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有较高的水准,必须循序渐进,贯穿整个初中数学教学。具体做法何分两阶段。第一阶段指导学生阅读: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并指导学生阅读,读后让学生解答问题,并让学生大胆说出还想到什么问题,教师做总结,练习巩固;第二段为学生独立阅读:可让学生独立阅读教材,读前提出要求,要求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关健词及注意的问题,定理、法则怎么来的,如何证明或验证,有什么作用,怎么用,最后让学生尝试应用。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学会学习,享受阅读的快乐。

2.2让学生参与数学问题发现与解决的过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任何问题的发现,都是思维加工的结果,也是创新的结果。数学概念的形成要经过感知、抽象、理解、巩固等过程,法则、定理的学习要经过发现、验证、应用等阶段。数学本身是概念、公理、定理等形式的结合,因此大多数数学教学课题,教师都可以提出材料,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抽象概念、验证结论并应用到实际。学生参与其中,就能主动的地理解数学的本质特征,这是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关键。

3挖掘教学内容的丰富背景,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众所周知,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在数学教学中,挖掘教学内容的丰富背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数学教学如果脱离了那些丰富多彩的背景,数学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数学产生的背景,也一样离不开现实情境。

3.1充分展示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应用的丰富而复杂的实际背景。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数学概念的形成,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时导致法则、定理的发现与应用。因此每一个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应用都有着丰富、复杂的实际背景,还深藏着数学家坚持与艰辛。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不能期望安排几次数学应用专题课就能奏效,在教学中我们尽量挖掘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应用的丰富实际背景,让学生经历渗透、交叉、反复、不断深化的过程使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由不自觉、无目的状态,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应用。勾股定理、概率、无理数、数学符号、代数在几何中应用、代数在三角中的应用、图形在三角中的应用等教学过程中,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只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数学应用意识就能得到培养。

3.2创设数学课题的情境。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现实情境,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也是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的有效途径。在现有的资料中,有的数学课题难以搜集到产生和发展时的实际背景,但生活永远是数学问题不枯竭的源泉,关注现实世界中数学的应用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把“实际”与“知识”联系起来创设数学课题的教学情境,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从而达到培养应用意识的终极目的。

例如,时下传销组织及活动非常猖獗,我们可以先向学生讲述传销活动具体做法,要学生用指数幂计算法则,得出从理论上是正确的,但如果某一下线停止发展下线,那么就不能可得到高额的回报,自己投出的钱也白送了,结果是在最前面的组织者获得了巨额的利益,而这些都是下线的血汗钱,当然要向学生说明传销并没有生产任何产品,没有带来任何效益,只是消耗原有积储,终将走入死胡同。数学充斥生活中,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如果我们能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中收集一些应用问题,作为创设问题情景的素材,学生无疑会感受到这部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动机。

4体验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科学观的形成

4.1让学生体会数学是文化独特的一部分。数学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和科学的工具,它还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与文学、艺术及其它科学一样,有着自己的独特的文化特征和文化价值。数学作为科学语言,促进着各学科的创立与深化;数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渗透到了各学科为这些学科的发展增添了活力;数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影响着人类的精神生活,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提高和丰富了人类的整个精神文明水平,使人更完善、更丰富、更有力量。没有现化数学的文化就不会是现代文化。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进入课堂、融入教学时,数学就会远离“枯燥”,变得平易近人;不再仅仅是“思维的体操”,也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从文化层面上学生学习数学不仅仅是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而是品味数学文化,使学生获得数学文化的滋养,提高数学文化素养。

4.2让学生体会数学的根源于实践,又广泛应用于实践。让学生体会数学的根源于实践,又广泛应用于实践就是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人文价值与应用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要表示一对相反意义的数时负数就产生了;要表示两直角边为1的直角三形的斜边的长时无理数就产生了;想掌握偶然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时概率就产生了;要研究一个变化过程两个变量的关系时函数及方程就产生了,可以说任何数学知识都根植于实践。如果能将这些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展示,学生就会体验到数学根植于实践,不是空中楼阁。二进制用到机器中计算机才得以产生;冥王星的发现是通过数学计算首先发现其存在的;股市行情中的股指走势图就是函数图象的应用,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将数学的应用问题适当的引入到“课题学习”、“综合与实践”中,适当介绍数学在经济、艺术、自然科学、文学等领域的应用。这样,数学的应用价值在学生的心中得到了认同,形成数学具有广泛应用的思想,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4.3让学生体验数学是一种科学的、理性的审美观。数学本身体现着抽象美、符号美、统一美等形式的简洁美;体现着对称美、形式美等形式的和谐美;体现着有限美、神秘美等形式的奇异美,数学美比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美更深刻、更生动,它表现一种科学的、理性的审美观。因此,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语言的简约美、数学形式的统一美、数学图形的对称美与奇异美、数学符号的形式美等,有利于培养科学、理性的审美观,进入社会,不随大流,人云亦云。

4.4让学生体会数学家的科学观及创新精神。在教学中通过搜集一些数学家奋斗的故事和数学史充实到课堂,介绍一些重大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的产生、发展的历史、应用和趋势。学生通过与大师们心灵的交流、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体会数学文化的品味,体会数学大师们的科学观及创新精神,了解数学思想体系逐步形成自己的科学观。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关注人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课题,值得我们广大数学教师进一步研究和尝试。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子兴.数学方法论[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

3王子兴.数学教育学导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