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指标联合检测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价值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6
/ 3

免疫学指标联合检测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价值研究

林丽文

贵港市人民医院医技内科楼四楼 -检验科 537100

摘要:目的 探讨在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病症过程中运用双链脱氧核糖抗体(ds-DNA)、抗核抗体(ANAS)、可提取核抗原(ENA)、以及C3、C4、IgM、IgA、IgG等多种免疫学抗体实施联合检测的效果和价值。方法 选取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患者30例、非活动期患者30例和同样数量的健康人员30例实施免疫学的联合检测麻将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活动期组的患者的IgM、IgA、IgG水平均比健康人员要高,而C3、C4水平则比健康人员要低(P<0.05)非活动组中IgA、IgG水平均比健康人员高(P<0.05),其他检测指标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诊断系统红斑狼疮病症过程中开展联合免疫学检测具有显著的作用,能够有效的对病情诊断提供参考。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学;联合检测;效果

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一种比较典型的机体自身免疫疾病,其将会影响机体的多种器官及系统,包括骨骼、肌肉、心脏、肺部、肾脏、血液、中枢神经系统等[1]。在临床上,该疾病具有多种病症表现,在血清检测中机体的多种抗体以及免疫学异常,其原因是由于免疫学异常所引发。本文主要采用在本院接受免疫学检验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活动期患者、非活动期患者以及健康人群,总计90例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于以上三中人员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现具体报道如下:

1研究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选取到本院接受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患者30例,非活动期患者30例,以及同期健康人群30例作为研究对象。活动期组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在25岁至4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16±5.64)岁;非活动期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在23岁至4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44±4.17)岁;健康人群组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在26岁至4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3.73±4.58)岁。三组患者之间的一般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于显微镜的选用,可采用由日本奥林巴斯公司所生产的荧光萤火显微镜,型号为 OLYMPUS BX51型,同时,应用西门子特种蛋白自动分析仪以及专用试剂针对于应用日立7600-020生化分析仪以及上海执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试剂针对于C3、C4以及IgA、IgG、IgM进行全面的检测[2]。对于检测试剂的使用,针对于抗 ds-DNA 抗体、ENA以及ANAS等的检测,可采用由欧蒙医学实验诊断股份公司于北京海瑞祥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所生产的专用试剂。在检测方式方面,针对于C3、C4以及IgA、IgG、IgM可采用散射速率透射免疫比浊法;针对于抗 ds-DNA 抗体以及ENA 可采用免疫印迹法;针对于抗 ds-DNA 抗体以及ANAS可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整个检测流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务必要严格的遵循操作规范与流程,依照说明说进行操作[3]

1.3统计方法

SPSS21.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值用5df704e63bbdd_html_6f7e446e59e8b2f2.gif 表示,均行正态分布检验,采用双侧检验,比较用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组间比较则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活动期组的患者的IgM、IgA、IgG水平均比健康人员要高,而C3、C4水平则比健康人员要低(P<0.05)非活动组中IgA、IgG水平均比健康人员高(P<0.05),其他检测指标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情见表1。

表1 对比三组对象的免疫学指标检测水平

项目指标

健康组(30)

活动组(30)

非活动组(30)

水平

t

P

水平

t

P

IgA

1.11±0.79

4.15±0.78

2.646

<0.05

2.08±3.53

3.678

<0.05

IgM

1.32±0.93

2.67±1.98

3.197

<0.05

1.35±1.03

4.897

<0.05

IgG

13.12±3.53

23.55±3.96

3.364

<0.05

19.98±3.67

5.426

>0.05

C3

1.12±0.82

0.62±0.48

0.285

<0.05

1.14±0.72

2.342

>0.05

C4

0.45±0.32

0.26±0.14

4.846

<0.05

0.42±0.31

1.786

>0.05

同时对比活动组以及健康组中的ENA多肽抗体Sm、ANAS、抗ds-DNA抗体、抗SS-A、抗SS-B等阳性指标的区别,结果显示两组对象存在显著差异(P<0.05)。详情见表2。

表2 健康组和活动组之间的检验阳性情况对比(n,%)

指标(阳性)

健康组(30)

活动组(30)

t

P

ENA多肽抗体Sm

0

7(23.33)

4.561

<0.05

ANAS

0

21(70.00)

2.638

<0.05

抗ds-DNA抗体

0

15(50.00)

2.534

<0.05

抗SS-A

0

9(30.00)

1.394

<0.05

抗SS-B

0

3(10.00)

3.775

<0.05

3讨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一种将会累及多种机体器官与系统的自身免疫疾病,其主要特点是患者出现多种免疫学异常,尤其是体内会产生自身抗体,且这部分抗体主要特征是含量大且亲和力强,会影响机体的正常细胞。为此,在临床上务必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否则,不仅会增加疾病的延续时间,更会加剧患者病情的恶化[4]。该疾病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身体健康,患病率大致为0.7‰。

通常来说,机体存在性别上的差异,而由于受到雌激素存在不仅给胸腺素的产生造成影响,更造成对TS细胞的活性的抑制,由此免疫复合物产生而造成对脏器与组织的损坏。SLE 的免疫学出现异常具体表现为血清之中出现各种自身抗体谱,最为典型的是ANA,且其靶抗原属于细胞核的成分,属于抗体细胞内部全部成分自身抗体的总称,主要内容是:(1)抗 DNA 抗体;(2)抗非组蛋白抗体;(3)抗组蛋白抗体;(4)抗核仁抗体[5]。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一大特点是机体内部出现与本身机体正常细胞成本相互针对的抗体,这些抗体不仅含量巨大,而且具有极高的亲和力,需要在临床上予以及时的治疗,否则将会延长疾病的延续时间[6]。此次研究充分的显示,在IgA、IgG、IgM水平方面,活动组显著高于健康组,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C3、C4 指标方面,活动组显著低于健康组,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表明激活补体系统以及消耗补体成分;在IgA、IgG水平方面,非活动组显著高于健康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其他各项指标方面,非活动组与健康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表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水平与补体与抗体水平具有联系。经过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研究可以发现,与其他补体相比较C4水平的降低时间更早,而回升的速度比较缓慢,有利于判断诊断疗效与估计预后等。现阶段,Sm抗体以及抗ds-DNA 抗体是为人们所公认的两种典型抗体,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活动程度与其滴度存在正线性关系,具有检测该疾病的发展情况以及与该疾病的相关的肾损伤。比如,如果抗 ds-DNA 抗体持续不断的上升,则表示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脏损伤有所加重。未经过治疗的该疾病的患者之中 ANAS的阳性率是96%,而少部分的正常人表现出弱阳性[7]

仅仅是应用单一的免疫学检测方式无法实现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展开全面准确的诊断,因此,为了实现对该疾病的活动性,病情发展以及临床疗效预后等的准确诊断,有必要应用多种免疫学联合检测方式,避免出现假阴性的问题,采用联合检测的优势是可进行互相间补充,推动诊断与评估自身的免疫性疾病水平提升。在临床上,采用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方式,可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临床参考,值得大力的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慧英, 叶艺璇, 于莎莎,等. 免疫指标对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妊娠结局的指导意义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6, 19(16):1895-1899.

[2]王恝歆, 赵志丹, 钟白云,等. 血清C1q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判断及狼疮肾炎诊断中的价值[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6, 26(9):54-58.

[3]李海剑, 刘慧, 陶雅非,等. 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感染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及 CD64指数的检测意义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6, 26(24):5619-5621.

[4]郑擎, 周莉明, 黄宇,等. DNA免疫吸附联合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对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患者免疫功能及肾功能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 2015, 35(23):6882-6884.

[5]孙娟, 吴凤岐, 鲁杰,等. MicroRNA-22和microRNA-1825在幼年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5, 30(9):667-671.

[6]张文兰, 白力, 胡同平. 抗IgG、IgM、IgA型心磷脂抗体和抗β_2糖蛋白1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意义[J]. 免疫学杂志, 2017(1):59-62.

[7]刘玉华, 陈兆军, 韩杰,等. CD86嵌合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自身反应性B细胞的作用及影响研究[J].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16, 36(7):481-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