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镇痛机制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6
/ 2

超前镇痛机制探索

杨帆 周婉晴 陈晓 田旺立 寇萌佳

郑州大学麻醉学专业 450000

摘要:目的 通过对超前镇痛概念及其非甾体类药品的作用机制探索超前镇痛对患者术后疼痛的干扰,以期通过超前镇痛的应用减少患者术后不适感、降低并发症、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方法 查找各类文献资料明确超前镇痛的概念,分类归纳超前镇痛的相关机制。结果 在有害刺激作用于机体之前给予特定的非甾体类超前镇痛药品可抑制中枢或周围神经敏感化,以此可达到减少术后疼痛的作用。结论 通过探讨超前镇痛的机制有利于减少患者术后疼痛,进而减少因术后疼痛导致的并发症,从而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关键词:超前镇痛 机制探索

血压、体温、呼吸、脉搏之后,疼痛被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并且常随随组织损伤。如今,对于疼痛特别是术后疼痛的有效治疗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健康议题。术后疼痛是绝大多数患者在手术之后将面临的疼痛,显著影响了病人机体各大系统的协同调控与身体机能的正常运作,术后疼痛大多不利于术后恢复,严重者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如果术后疼痛未得到有效控制,极有可能转变为长期病理性慢性疼痛,患者的病死率和病残率也将会随之提高。所以,临床研究热点和重点近年来偏向于疼痛治疗,目前,超前镇痛成为临床上围术期疼痛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

1.超前镇痛的概念

“超前镇痛”的基本定义为:在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之前对机体进行预先镇痛干涉,将损伤冲动向中枢的传导进行阻断,防止中枢对痛觉的敏感化,减弱或消除机体因伤害引起的疼痛。这是一种通过阻止外周损伤冲动向中枢的传递及传导的镇痛治疗方法,在术前、术中和术后通过减少有害刺激传入所导致的外周和中枢的敏化,从而减少术后疼痛和镇痛药的用量[1]

2.超前镇痛的机制

研究表明伤害性刺激自外周组织经脊髓向脑的传递包括转导、传导、调制和知觉四个阶段。手术创伤使机体产生炎症反应,大量炎症因子释放,如5-HT、缓激肽、组织胺等。这些炎症介质通过直接激活外周伤害性感受器或间接刺激其他致痛物质的释放作用于外周神经末梢,造成伤害性感觉神经元的传导敏感性增加即外周敏化,进而引起脊髓背角神经元兴奋性增强,从而介导中枢敏化。因此,如何有效地阻断中枢敏化的形成对于超前镇痛具有重要意义。

3.非甾体类药品超前镇痛效果的研究

有研究显示,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可有效减少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波动及麻醉恢复期,氟比洛芬酯(凯纷)是利用酯微球即药物靶向技术生产的一种可静脉注射的具有靶向镇痛作用的非甾体类镇痛药(NSAIDs),其用于手术镇痛,无中枢抑制作用,不影响全麻患者的苏醒时间。在临床应用中受到医生的青睐,但其作用机制并不十分清楚。根据目前研究,MAPK通路在痛觉传导中发挥重要作用[2],而通路所激活的ERK1/2是膜外信号传至细胞核内的关键,ERK1/2被激活后,调控一些即早基因表达,如c-fos等以及前啡肽原、NK-1和COX-2的表达,来调控中枢敏化。由此设想,氟比洛芬酯可通过影响ERK1/2的信号转导作用达到超前镇痛的效果,本项目组将通过实验研究来探索氟比洛芬酯对大鼠超前镇痛效果以及产生超前镇痛时ERK1/2信号转导通路的分子机制变化。为术后镇痛提供新思路,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相信随着对超前镇痛的深入探索和了解,超前镇痛必会成为一项完善、可行的临床治疗手段,有效地减轻术后的急、慢性疼痛,为患者带来良好的术后体验[3]

结论

超前镇痛在临床成功应用存在一定难度,不仅需要常规检测麻醉过程,如液体出入量、呼吸、循环,也需要确保镇痛的广度与深度,上述因素是获取良好术后转归的关键因素,也是成功进行超前诊断的关键。但是在实际应用超前镇痛过程中存在很多影响因素,如术前患者已经发生伤害性刺激或者疼痛、术后神经损伤或者炎症反应导致异位神经元活化、术中伤害性冲动传入等都可能导致中枢与外周敏化[4]。除此之外,手术持续时间、手术方式、超前镇痛时机、组织损伤程度、选药特点以及超前镇痛方式也是关键影响因素。目前在临床应用超前阵痛中的效果争议还是比较大,且大量实验显示也存在不同的结果。在大部分人质疑超前镇痛中一般都是依据超前诊断技术仅仅有效于动物实验中,在实际临床研究中并没有理想效果,进而导致出现实验差距,如一般而言动物不发生术前疼痛,但是手速患者可能存在术前疼痛现象;实验刺激一般都位于尾部或者四肢,上述区域属于受节段性支配的区域,但是手术患者的部位大部分都是多样化的,如多种支配区域;动物实践中存在较短的手术时间,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较长时间,进而导致镇痛技术不能确保顺利完成手术。除此之外,手术个体与自身多样化的差异,也可能因皮下注射麻醉药物不能将手术区域全部覆盖。NsAIDs自身不能将伤害性感觉阻断。术前不能将镇痛药物一次给药来维持顺利完成手术。硬膜外麻醉不能将手术神经支配进行有效阻断

[5]

超前镇痛是术后一种诊断方式,因存在不明确的疼痛机制,因此超前诊断仅仅只是一种学说。在临床研究超前镇痛过程中发现,给药时间不是关键,主要就是在处理与预防疼痛中发生的生理病理改变,避免形成疼痛过敏,将外中与中枢敏化进行有效组织,且对于不同疼痛传导位点予以不同药物,也可采取联合多种方法的措施进行治疗,可下注降低发生副作用的几率,进而起到消除术后疼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吕爱俊, 蒋静, 王刚,等. 氯诺昔康联合地佐辛超前镇痛对切口痛大鼠白细胞介素-6及脊髓环氧化酶-2表达的影响[J].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9):1152-1155.

[2]王红旭. 腹部手术使用不同麻醉药物超前镇痛的效果观察[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20):79-80.

[3]赵慧慧, 韩伟, 田园园,等. 盐酸羟考酮超前镇痛对福尔马林致痛模型大鼠疼痛行为和大鼠血液NO及P物质浓度的影响[J]. 中国兽医学报, 2015, 35(2):310-313.

[4]袁东辉. 长强穴注射曲马多用于混合痔术后超前镇痛的临床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 2017, 25(4):21-22.

[5]何建国, 袁立勇, 陈林,等. 帕瑞昔布钠在小儿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的超前镇痛作用[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17, 22(6):705-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