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患者输血治疗的有效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7
/ 2

感染性休克患者输血治疗的有效性分析

赖锦锋  罗朝霞

赣州市人民医院   341000

要:目的 试分析采用输血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实施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随机在我院2015年3月-2017年5月期间接受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中选择88例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研究对象分为各44例的参照组与观察组。参照组接受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同时接受200-400ml的全血输注,将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参照组治疗后24h输液总量高于观察组,两组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水平、中心静脉压以及平均动脉压在复苏24h后的水平与入院时比较均明显改善,而观察组复苏后各指标改善效果远优于参照组,观察组的死亡率远低于参照组,两组各指标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采用输血治疗更利于减少输液量,改善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炎性指标值,对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死亡率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输血治疗炎症因子;有效性

感染性休克主要是指病原微生物以及其产生的毒素对机体造成一定刺激后导致机体出现代谢以及微循环障碍并伴随休克症状的一种脓毒病综合征。机体多器官、组织的灌注会受到细胞因子以及内源性介质的影响,极易导致机体组织细胞出现缺血缺氧,进而出现全身性的炎症反应[1]。目前常利用血流动力学支持、复苏治疗、感染控制以及调整治疗等方面对感染性休克进行治疗,但对于是否采取输液治疗尚未提出明确定论[2]。基于此,本研究对输血治疗感染性休克的效果作如下探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的88例研究对象均为2015年3月-2017年5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各44例的参照组与观察组。参照组中男26例,女18例,平均年龄(44.6±7.8)岁,胆道感染11例、肺部感染9、腹腔感染16例、其他感染8例;观察组中男29例,女15例,平均年龄(44.5±6.8)岁,胆道感染14例、肺部感染8、腹腔感染17例、其他感染5例。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参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对原发病灶实施手术清理后,纠正电解质紊乱以及代谢性酸中毒,同时给予抗感染、维持血容量、利尿、强心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加用输血治疗,输血量在200-400ml,密切注意患者的输液反应。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在入院时及复苏24h后的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水平、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输液总量以及一个月内的死亡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实施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均选择n(%)表示,计量资料选择5df87119d4ca5_html_2084733799dd94d2.gif ±s表示,计数比较结果用检验,计量资料以t检验。检验结果以P值为准,低于0.05界值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入院时及复苏后相关指标改善情况

经过治疗后,两组的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水平、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情况均远优于治疗前,而观察组治疗后的各指标值优于参照组,且观察组的输液总量低于参照组,两组各指标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如表1所示。

1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水平、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输液总量情况

指标

时间

参照组

观察组

t

P

血清降钙素原(ng/ml)

入院时

14.21±4.13

14.34±4.11

0.148

0.883

复苏24h后

5.36±2.12

3.22±2.25

4.592

0.001

C-反应蛋白(μg/ml)

入院时

90.36±24.73

90.28±23.87

0.015

0.988

复苏24h后

32.84±13.41

23.13±11.51

3.645

0.001

中心静脉压(cmH2O)

入院时

7.74±5.23

7.73±5.19

0.009

0.993

复苏24h后

15.32±5.79

17.95±5.92

2.107

0.038

平均动脉压(mmHg)

入院时

50.32±4.56

50.53±4.17

0.225

0.822

复苏24h后

75.27±5.68

80.65±7.32

3.852

0.001

输液总量(ml)

复苏24h后

4618.16±984.72

4114.87±951.67

2.438

0.017

2.2比较两组的治疗一个月内的死亡率

观察组在治疗一个月内并未出现患者死亡,而参照组共有4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9.09%,两组死亡率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4.190P=0.041)。

3讨论

感染性休克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危重症,机体在感染病原微生物后而引发的一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即使在通过补液治疗后仍然会出现持续性低血压,机体在持续性缺血缺氧状态下极易出现代谢紊乱以及酸中毒,严重情况下可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较高,所以有效减轻机体细胞组织损伤是治疗关键[3]。而本研究结果中,观察组的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水平、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在经过治疗后的改善效果远优于参照组,并且总输液量也远少于参照组。由此说明在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采取液体复苏联合输血治疗的效果优于单一液体复苏治疗。主要是输注的全血中含有的白蛋白能够有效使血管内的胶体渗透压得到增加,不仅可发挥补充血容量的作用,还能够利用对免疫调节中的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发挥调节功能,使血液中所含有的抗体能够使患者的免疫功能以及炎症抵抗力得到相应提高,进而能够使机体的感染症状得到有效控制[4]。并且避免了过分依赖增加液体输注量来达到复苏,可有效避免引发患者出现肺水肿,降低死亡率。

综上所述,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采用输血辅助治疗,可有效改善机体免疫力,减少液体输注总量,对降低患者死亡率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以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梁银娜. 输血辅助治疗感染性休克34例临床观察[J].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 28(5):407-408.

[2]黄明旷. 输血救治小儿外科感染性休克35例临床分析[J]. 医药, 2015(8):84-84.

[3]李洁平, 李俊娥, 罗世伟. 外伤患者大量输血后对电解质、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8(1):70-72.

[4]陈宝友, 张晓红, 张振周,等. 感染性休克患者输血治疗的有效性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6, 26(6):1250-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