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提高初中语文课堂学生有效参与度的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31
/ 2

浅析提高初中语文课堂学生有效参与度的方法

陈聪

安徽省 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宝翠园分校 231600

【内容摘要】

一直以来,提高初中语文课堂学生的有效参与度都是初中语文老师高度关注的问题,它决定了初中语文老师课堂教学效度的高低。笔者认为要提高初中语文课堂学生有效参与度必须要营造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中来,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要设计有“活力”的问题。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学生有效参与度;有“活力”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课堂学生的有效参与度都不高。笔者所处的学生处于城乡结合部,在七年级的时候还有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到八年级和九年级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意愿极低。如何才能提高初中语文课堂学生有效参与度呢?笔者有如下浅见:

一、要营造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中来,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何营造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首先要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真切地爱着学生,学生由衷地敬重老师,就会形成积极、健康、活跃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教师应尽最大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关爱 、平等自主 、尊重个性的学习氛围。备课时立足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克服“以教代学,高高在上”的倾向。教学过程要实现力求实现“三通”:全员互动 ,人际沟通;教学整合,文化沟通;师生调适,心灵沟通;要建立课堂平等的对话机制。要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和引路人,在讲课过程中可走到学生中间,一边讲 ,一边与他们进行眼神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适时地赏识、肯定学生,这样做能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的一句鼓励的话语或一个赞赏的微笑就是一束灿烂的阳光,足以照亮孩子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要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也是构建“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重要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学习有兴趣,课堂教学气氛才会融洽,学生才会积极有效地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方位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比如 ,在上《变色龙》的时候 ,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表演,表演前可以用多种奖励性手段进行角色选拔,在表演的时候,教师还可以配一些背景音乐和图片,让学生能更快地进入的情境,而表演的学生因为想让自己的表演更加成功,当然会更加认真主动地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揣摩剧中人物的悲喜,在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的同时,学生也可以获得很多意外的体验与收获 ,并从中获得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要设计有“活力”的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都知道要具有目标性、情境性、思维型、生成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真正想要做到非常的难。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自己的课堂提问还是停留在浅层次的水准上,课堂中的提问时常存在没有思考价值、大而空、急于求成、没有新意、提问对象过于集中等问题,而要避免这些低效的提问出现,我认为就要设计“有活力”的问题。何谓有活力的问题,我觉得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参与度的问题就是有活力的。

好的语文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一定要关注到问题设计的梯度、难度和密度。教师在课前要积极找寻问题设计的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让他们只有跳起来才可够得着,形成他们心理上有一种想要“突破”的欲望。当学生急于 “突破”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有效的思维训练,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参与自然是有效的。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讲《背影》中父亲过铁道买橘子一段,若问:“作者对父亲外貌描写的意图是什么呢?”就可能出现冷场。这时,可以让学生先把作者写父亲“背影”的这段文字读一遍,然后换一种问法:“如果把‘父亲是一个胖子’中的‘胖’换成‘瘦’,‘棉袍’换成‘棉袄’行不行?为什么?”这样,提升了问题设置的趣味性,就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了研讨中来。又如教《记承天寺夜游》可“一字立骨”,可“以词解文”,可设“文中哪一个字体现了作者短暂的快乐”这一问题,以此来让学生在解读文意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心境的变化。

有时把问题的设计“变直为曲”也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问:“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学生可能不理解。此时,老师如果问:“同学们,我们把长妈妈讲述的神奇、惊险的美女蛇故事删去行不行?为什么?”学生就会齐声回答说:“不可以。”学生自然也会积极发言。这种问法,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有“活力”的问题,也一定是能多方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这种问题往往是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的。如《变色龙》一文,就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可先设计三个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时学生的参与度就会比较高,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追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学生大多可以答出是“见风使舵”;最后,再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会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难点的学习。

也可用“追问式”的链式教学结构来促进学生在课堂中的有效参与度。笔者在上《秋天的怀念》时在两个平行的班级中间用了不同方法,学生的参与度明显不同。在第一班级,我按照常规的上法,先朗读再整体感知,然后局部品析,重点赏析语言,一节课下来,我很累。课堂中只有学生零星的回答,尽管我很卖力的“推进”,仍不见学生的“激情参与”,后来我草草结课。

在另一班,我采用了“追问式”的链式教学结构来实施教学。在学生朗读课文后,我首先问学生,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的母亲的希望是什么?这个问题非常好回答,即是:母亲希望我好好活。由此,我接着以几个“子问题”来辅之以“追问”:“母亲为什么希望儿子‘好好儿活’?”、“母亲想用什么方法让儿子‘好好儿活’”、“儿子懂母亲让他‘好好儿活’得苦心吗?什么时候懂的? ”、“当儿子懂得母亲让他‘好好儿活’得苦心后,他对母亲有怎样更深层次的理解?”、“儿子是怎么‘好好儿活’的?”这种以“一主多辅”的提问方式能让师生在对话与互动中更好的理解文本,能做到以“问题”为导向来贯穿课堂。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参与度自然会提高,学生参与的有效度自然会极大提升。

这样的设计也避免了“碎问”和很多无效的提问。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学生有效参与度的方法有很多种,以上仅为笔者个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所谈的几点浅见。

参考文献:

语文课堂中的问题设计 魏云良 期刊论文 《成才之路》

2、余映潮《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语文教学通讯》2003 年第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