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与教学模式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07
/ 4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与教学模式初探

李苏文

身份证号码: 14232519940809****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的“活”的显现,是一种“活”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其凝结着鲜明的民族个性与独特的民族审美习惯,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有效融入美术教学课程已经成为美术教育研究的重要方向,也成为学校美术老师的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课程;意义;策略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除了拥有大量像敦煌莫高窟、长城、北京故宫、苏州古典园林等著名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京剧、剪纸、芜湖铁画、昆曲、浙江龙泉青瓷等。这些都是我国各族人民创造的活态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见证。因此,我们更要不断继承和发展这些优秀的文化,让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现状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了人类文明的技术思想和实践经验,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精湛的部分,饱含了中国人的记忆与技艺,承载着人类的智慧和梦想。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中国也是对全人类的贡献。 

据统计,目前我国已经有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2294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不同层面广泛开展非遗教育,期间涌现出诸多非遗爱好者、参与者以及关注者。文化、教育界参与非遗传承与教育的热情逐年高涨,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非遗活动中,加大非遗宣传、丰富校园文化,非遗教育呈现勃勃生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指出“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所提的“战略主题”指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中提出“积极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校建设工作。”这些法规政策已明确表明非遗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因此需要充分挖掘非遗优秀元素,并融入学校艺术教育理念,通过对非遗的教育学习让学生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视和热爱,引领学生坚守优秀民族品德,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遗的解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梅花篆字)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党和国家对非遗工作高度重视,通过多种方式对非遗进行保护,而真正将非遗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把非遗的学习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中,是非遗传承保护的关键之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繁荣和兴旺的动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须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青少年阶段是个人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在校园中普及非遗,让学生感受非遗进而传承非遗,是当前我国国民艺术教育的重要课题。近十年来,我国小学教育在探索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推行了各项非遗传承普及举措:许多省市都立足地方特色,在小学校园进行非遗推广和传承,如河南在小学体育课堂打造少林操,四川小学校园打造川剧打击乐社、川剧表演社团,宁夏实施开展山歌“花儿”歌词创作、山歌比赛等活动,戏曲、手工技艺等非遗元素在小学校园里全面开花。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已经陆续开展“非遗进校园”的活动,积极宣导非遗教育的价值,以此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这充分说明非遗工作的各个方面与小学教学教育的联系已日益紧密,同时已有许多人呼吁将非遗的相关内容渗透到基础教材中,借此引发学校对非遗教育的重视。

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美术课程的意义 

  1、促进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对于青少年来说,小学阶段的他们正处于一个认知、情感快速成熟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小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孩子们好奇心强,渴望探索新奇事物,但是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小学生尽早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力。通过美术课堂中各种丰富多彩的美术教学活动,加强小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美术学习的衔接,引导小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弘扬和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加深小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2.提高学生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小学生也应该从小具备爱国爱家的崇高思想。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在全世界文化多元化冲击猛烈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特色文化艺术的代表和象征,不仅彰显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深厚艺术内涵,而且凭借着得天独厚、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气质屹立于世界之巅,成为世界格局中区分文化和民族差异的指南针。但是目前很多小学生对于自己所处地域或者国家范围内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不够,缺乏必要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因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小学美术教学结合在一起,可以通过美术课堂这座桥梁引导小学生认识自己身边的民俗文化和中国的传统工艺。同时借助美术课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详尽的讲解和制作示范,利用民间艺术中蕴含的丰富知识和饱满热情来激发和震撼孩子们的心灵,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紧迫感,同时更加明确自己的责任,自主产生对非遗文化的探索、创新、保护和传承欲望。

3、丰富拓展美术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

课程资源的拓展是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美术终身教育观念的普及以及“美术”概念的不断拓展,现有的美术教学资源已经不足以满足小学美术的教学需求,所以如今的美术课堂不能再局限于美術课本的知识范围,需要在更大程度上延伸到校外或者课外的美术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可以收集整理一些与美术课本相关的非遗文化资源作为教学素材进行补充,比如当地的面具制作、泥人雕塑等。这种结合实地的美术教学形式,既可以丰富拓展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同时又可以弥补现有美术教材的不足,带给小学生前所未有的美术学习体验。

4、激发学生的美术潜能培养美术人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丰富多彩,在具体的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需要借助多媒体、场景模拟等形式进行展现和学习。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广阔的了解非遗文化中的民间艺术知识和技能,通过系统化的学习和鉴赏活动,可以提高小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关民间技艺的学习,可以提高小学生的美术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语言类别学习,可以提高小学生的美术情感能力等。总之,一系列美术综合素养能力的锻炼,可以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构建科学正确的美术文化观,促进小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深厚的文化,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下,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濒临消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美术课程,让学生成为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者,成为民族未来文化的创造者,成为学校美术教师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在学校的美术教学课程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带领学生欣赏、体验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进学生深入探索中华文明,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仅蕴含了中华各民族的审美个性,而且包含丰富多样的知识和不同的情感,学生通过学习和体验不同的传统艺术和民间工艺,更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美术课程的策略探索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校美术教育课程的探索并不是很理想。一是因为在学校教育中,老师、家长过于侧重语文、数学等文化课程,忽视了美术课程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对美术的重视度降低,也不会在美术课上投入过多精力;二是因为学校美术老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美术课堂的认识不到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运用不熟练,观念更新不及时。三是美术教材缺少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教学内容。基于以上多方面原因,笔者对于美术课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策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美术教师自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知识 

  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学科,很多美术教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对各色各样的民间美术、传统工艺等不甚了解。想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融入美术课程,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扎实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不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芜湖铁画在美术课程的融入。芜湖铁画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锻造出一幅幅风格独特的画作,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质,是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芜湖铁画既有国画之境,又有立体之感,是非常好的美术教学素材。但是要想充分运用芜湖铁画来进行美术教学,并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美术教师首先要自己对芜湖铁画进行学习,了解铁画的特点、历史发展和制作工艺等相关知识,才能更顺利地进行授课,更好地帮助学生欣赏和理解芜湖铁画,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2、结合本土非遗资源优势,探索非遗与美术教学的结合

前面的章节中我们提到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点。鉴于不同省份小学美术版本的差异性,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要善于结合本土非遗资源优势,深挖非遗与美术课本的结合点。在进行美术课外资源拓展的挑选中,教师要熟知本土非遗资源的种类、特点,秉承既能体现本土非遗资源的主要特色,又能以人为本,在孩子们可以理解的前提下激发小学生学习乡土文化艺术的热情,实现教育性、娱乐性、地域性以及文化性的完美结合。

3、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包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工艺技术,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实践性的特点。所以,比传统、单一的传统美术课程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剪纸艺术。它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在中国流传千年,更是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而制作的材料仅需要剪刀、纸、刻刀即可。因此,在美术课程中融入剪纸艺术,不仅简单,易操作,而且广受学生欢迎。在美术课上,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民间剪纸作品的图片,让大家了解剪纸艺术,然后再播放一些简单的剪纸教学视频或者PPT,带领学生一起体验剪纸乐趣。在欣赏剪纸和体验剪纸过程,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4、根据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传统美术、戏剧、杂技、传统技艺、传统节庆等等。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美术课程的探索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素材,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避免枯燥单一的理论教学和单纯的欣赏,以免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在教学中,美术教师要综合运用欣赏与手工实践、实物展示与多媒体运用以及带学生开展考察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比如,在美术课程中融合传统的戏曲艺术时,美术教师可以采取实物展示和多媒体欣赏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不同的戏曲片段,让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戏曲艺术,欣赏戏曲中各种各样的脸谱艺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老师可以利用一些脸谱面具,让学生了解脸谱知识,将脸谱的造型、颜色和图案与人物性格特征、道德伦理特征相结合,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欣赏脸谱艺术,体会戏曲脸谱独有的魅力,逐渐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5、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目众多,涉及文学、艺术、手工艺等方方面面,散布在国内各地的非遗文化资源琳琅满目,绽放出与美术书本内容不同的艺术情怀。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灵动的艺术气息,借助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工具和实体化的教学演示,营造出多元化的趣味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学习兴趣。比如说在小学美术课堂开展剪纸教学, 具有简单易懂、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同样以“端午文化”为例, 首先,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端午赛龙舟的视频导入, 引发学生兴趣。接着展示不同的剪纸作品, 让学生了解剪纸的历史、风格与不同流派特征, 通过设置“连连看”的游戏, 激发学生学习本土剪纸的兴趣。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设计龙舟的纹样, 用阴刻、阳刻等不同剪纸的形式创作龙舟。在学生完成剪纸龙舟后, 教师可以利用摄影、摄像技术, 记录龙舟的运动轨迹, 利用新媒体技术, 将剪纸龙舟制作成赛龙舟的定格动画作品。非遗+新媒体的课程设计, 多层次、立体化的展现了美术课堂的魅力, 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能够更好的传播非遗文化。

6、注重非遗艺术价值教育,培养保护传承与创新的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等,其中艺术价值属于非遗文化的固有价值。不管是哪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都有许多凝聚当地劳动人民智慧的艺术创造,这些独一无二的民间艺术传承形式植根于民间,最能触动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最贴近人类本能的精神需求。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着大量宝贵的艺术素材,可以为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因此,在非遗文化与小学美术的整合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非遗艺术价值教育,培养他们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意识。

四、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不仅是当代学校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传播民族艺术、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非遗文化与小学美术的整合教学过程,如同在小学生的心中洒下保护传承民族艺术的种子。因此美术教育者应该具有高瞻远瞩的新思想,凭借自己的教学能力营造出更多非遗文化进美术课堂的教学模式,利用非遗文化的优势培育出高素质的美术人才,同时也让非遗文化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社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融入美术课程不仅承担着美术教育发展的重任,而且承担着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艰巨任务。作为美术教师,我们更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不断探索将非物质文化融入美术课程的有效策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亚萍.中学美术教育中如荣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探索[J].基础教育研究,2013,3. 

  [2]公方芳.剪纸艺术如何走进小学美术课[J].中华少年,2017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