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13
/ 2

《大学语文》课程探析

付钰程

青海师范大学 文学院 青海 西宁 810008

摘要:本研究把课程开发与学生实际需求结合,进行一项课程科学性的改革,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母语是民族文化的家园。该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与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的语言素养、审美能力、合宜的语体、文体意识;致力于重倡中国文化之“文”的传统,以“好文章”理念,引导学生鉴赏古今汉语经典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强化母语文化认同;在母语熏染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关键词:大学语文 文化素养 问题研讨

一、基本情况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王灿龙在两会上,谈到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他建议“要推进‘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加强‘大学语文’素质教育,改善大学语文课目前的教学状况”。“大学语文”是1978年在匡亚明、徐中玉和苏步青等老一辈教育家、科学家的倡导下开设的大学中文公共教育课程,因为一些原因,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一些学校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199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2007年,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大学语文”被列为同“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相提并论的课程建设项目。可见,国家对“大学语文”教育非常重视。

二、课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情况

在今天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下,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制造了很多文化垃圾。部分高校教育往往成为了培养片面化人才的地方,一味地去打造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可以就业的人,却忽视了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很明显,《大学语文》课程并不会给学生带来实质性的就业解决问题,也不会去给学生的毕业造成一个极大的影响,因此学生不会去重视这样一门公修课程。更有甚者,某高校在之前拟取消《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认为开设效果不好,不去反思解决,直接取消课程的开设。

(2)教材五花八门

我们都明白学习一门课程除了一位老师之外,还要有一本教材,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一个过程,教材就是基石。通过网络查询到《大学语文》的教材有几百甚至一千种不等,部分高校还是采用徐中玉等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的教材,但也有很多高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择合适的教材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73.68%的学生认为内容单一、枯燥乏味;57.89%的人认为课本与时代衔接;36.84%认为课本难度大,看不懂。

(3)教授不如教师

在《<大学语文>课程创新调查问卷》中,仅有26.32%的学生能够从头到尾的认真听课,73.68%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63.16%的学生认为应该改进教学方法;57.89%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态度;36.84%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综合以上的数据来看,教师作为一个教学活动的引领者,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教师自身素养不高,又怎么能够让学生去愿意听讲,

(4)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对《<大学语文>课程创新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可以明显看到84.21%的学生喜欢互动式的课堂;42.11%的学生愿意多实践性质的展开教学;68.42%的学生希望老师可以创造多元化学习的一个方式;同样比例的学生也希望可以在一个自然地批判性环境下学习;73.68%的学生认为开设课程一个班50人以下;84.21%的学生希望通过演讲、辩论、朗诵等活动将自己来活跃课堂氛围。

三、课程改进的几点思考

目前《大学语文》课程研究热度居高不下,综合项目研究和教师指导,因而有以下几点思考:

(1)内容精炼

首先对教学内容要有一个明确的规范,对于这一块,我认为将一些文化内涵丰富的内容和一些创新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结合时代的精神。筑文化之梦,加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将国学文化上升为我们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经建设一环,中国梦是中国文化之梦。中国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历史体现,是对中国文化价值观的世界性的新诠释。将课程的意义上升到国家层面,对于学生要求的开设内容,我们进行听取并且选择性的开设,及时征求学生的意见,根据学生期望取得的效果去设计教学内容。

(2)明确课程地位

对课程的位置要摆端正,改进和完善大学语文课程上课模式,让开设该课程的学生了解语文,体验语文带来的魅力,语文大体上分语言和文学两个方面,分别代表了语文的应用属性和人文属性。人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相互促进。从应用属性来说,语文课应该提升学生写作和阅读的能力;从人文属性来说,语文课除了帮助学生感受母语的美好和精妙之外,还要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艺术想象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要清楚它开设的意义,让学生了解我们的文化,传承我们的经典。

(3)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大学的学习与中小学的学习不同,大学学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不应该去采用中小学的教学方式,反而会引起大学生的厌学心理,积极开展各种学习活动与学习模式,教师要结合时代发展的潮流,融合一些时代的因素像短视频、微课等,我觉得教师应该积极去备课,在备课的时候采用各种新颖的方式去创新课堂模式,活跃课堂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参加进来,那这个对教师的精力也是极具挑战的。

(4)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课程

学生学习的角度不一样、观察事物的角度不一样自然对学习的理解不一样,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角度去理解语文,大学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它是培养一个人美的理解的过程,选择大学语文课程越来越没有归属感,学科的素养体现更为淡化,教师也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培养学生的美的鉴赏能力的很好的机会,反而,将它作为一个普通的课程对待,在完成一项任务,我们应该把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也纳入到一个学习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石俊霞.探析《大学语文》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J].教育与职业(36):138-139.

【2】张婧.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大学语文》课程实施中的应用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39(32):52-5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