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信息化建设 促师生信息素养提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13
/ 2

以课程信息化建设 促师生信息素养提升

冷彬

贵州省遵义市第六中学 563000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新技术的兴起通常会给人带来新的变革与机遇,“互联网+万物”的时代也给教育带来极大的挑战。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前提人的信息化,核心是人,是人的信息素养的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还得以课程为载体,以课程信息化的建设来促进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结合校情,因地制宜,打破信息孤岛,引导课程信息化持续有效地发展。

关键词:信息素养 课程信息化 创新融合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新技术的兴起通常会给人带来新的变革与机遇,互联网+万物的时代也给教育带来极大的挑战。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也带来一些必须的思考:

1. 关于教育信息化。

什么是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又在何处呢?教育信息化关键在于“化”。“化”就是要把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当中,改变教育系统内在的组织模式,实现对传统教育价值的重建,结构的重组,文化的重构,在教学方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在管理方面,优化业务流程。从而形成教育发展的新动力,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个性化的发展。

2.未来的学校与师生。

未来我们的学生、学校、教师又会有哪些变化呢,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呢?未来的学生应具有信息素养、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系统学习的水平,是具有民族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数字化公民。未来的教师将改变教学方式,建立评价导向(形成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未来的学校将是实体空间文化和虚拟空间文化并存的学校。

3.教育信息化的前提。

教育信息化的前提人的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人,是人的信息素养的提升。

基于以上,如何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呢?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还得以课程为载体,以课程信息化的建设来促进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从时代的要求来看,校长不光要懂教育,还应该懂技术,应具备教育信息化的领导力,学生在校的一切生活皆为课程,教育信息化的领导力即课程领导力的重要体现。校长要结合校情,因地制宜,打破信息孤岛,引导课程信息化持续有效地发展。下面我从三方面来谈一谈自身的一些感悟:

一、改变环境:条件创设、制度建设、氛围营造。

目前,信息化的环境建设应该说已经比较到位,从城市到乡村,设备的进入已经大大改变教与学的流程,但改革力度、实践效果、师生素养等还是存在着城乡差异和地域差异。有的落后地区班班通设备虽然进入了班级,但使用率不够高,推动也不是那么积极有力。如何缩小这种差异,让孩子同享优质的教育资源,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生态变革呢? 简而言之,还是要解决思想、技术、资源、效益的问题。

第一步仍是环境的改变,环境变了,人的观念就会慢慢改变。当然,这个环境首先是硬件上的,如:校园的门禁系统、访客系统、智慧班牌、教务大屏、电子阅卷、微门户等,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会第一时间刺激人的大脑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激发管理者和教师主动学习、探索的愿望。再者就是人的意识的唤醒,就是要创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的氛围,作为校长,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调适是一项重要的专业素养。如何调动学校的资源,使设备发挥最大的效应,实现学校教育的信息化,这里面既要有制度的建设作保障,更要有榜样的带动和人文的关注。校长应作为领头羊,带头学习、带头垂范,也可以建立一些表彰机制,让教师在教育信化息实践中有行动的动力。如设置相应的评价标准,开展“教育信息化实践年度人物”评选、“学科信息化教学人物”评选等活动,激励教师不断向前。

二、培训跟进: 区域引领、个体跟进、协同发展。

环境有了,第二步就是要对教师进行理念的输入和技术的培训,因为理念决定行为,而教学行为必须依靠技术,如果在操作上都无法正常和熟练,何谈整合和融入?学校教师的培训,可以利用混合学习的方式带动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如:示范课、研讨课引领、技术实际操作示范、线上远程培训、工作坊网上研讨、国培计划等。我认为是三个层次的,首先是区域层面的引领,区域教研的资源相对学校来说更为丰富,一些教学专家和技术行家基于课程建设、学科核心素养、操作技术、平台管理等方面都会给老师带来全新的视野和实操的体验,有些培训教师和管理者都可以听一听、学一学;第二个层面的培训就是学校的校本培训,学校要建立一支校本研修的师资队伍,以解决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可以搜集一些教学中的案例形成一些研究专题,如: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注意事项;如何利用大数据进行质量分析;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等等;第三个层面就是教师利用碎片化时间的自我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学习力,顺应时代的发展。

三、课程实践:教学变革、融合创新、素养提升。

信息技术与课堂的融合要像粉笔和黑板一样自然一体。目前的课堂还存在着深度融合与浅表融合共存的现象。当前,很多地方白板的使用成为学习和合作的主要工具,师生融合运用的能力增强,人机互动的教学环境下更要考虑教师的“教”,要回到学科,从学科开始再回到学科的效果上来,也要打破学科,体现课程的整合,重点观测在学科上运用新技术产生了什么新变化,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什么,有哪些收获。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两个教学案例:

案列1:《厨房创想音乐会》

一、黑板上的实物里藏着怎样的秘密?

教师利用随机点名功能,生汇报。(因有随机性,所以学生的注意力都比较集中)

师揭题:厨房创想音乐会

任务:每个小组利用提供的物品制作一件“厨房乐器”。

师:我想听听大家对音乐会有哪些想法?

生:表演要流畅、大方、有顺序。(让学生自己强调学习要求和注意事项)

思维向导,寻找方法。

“酷乐宅”控制板工作原理图,生提出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线不能打结;2.两个水果不能挨在一起;3.音响打开......

:我们使用中会有碰电的危险吗?请选择。

生说出怎样避免碰电的危险,师从物理学知识引导孩子,为孩子操作提供方法指导。

小组合作,制作乐器。

小组成员商议,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师生共评。

案例1的课堂打破了学科的边界,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综合性、实践性,学科教学的融合创新,使教师成为了终身学习者,成为教学活动中的共同学习者。

案例2:《神奇的魔镜---走进人脸识别》

观看电影片段,引出主题。

观看影片并思考,主人获得了什么超能力?

生汇报。

师引题:今天我们来涉及一款人脸识别设备。

出示图片,观察眼睛,你发现了什么?他们是谁?(采集班级里学生的眼部图片)

生交流。

小组合作,设计体验。

观察小伙伴,提取他的特征,填写任务单。

生汇报。(抓住同学的局部特征描述,师引导表达的准确性)

引导进一步进入任务:发现人脸识别特征点,在线体验(微信扫描二维码,体验3分钟)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发:现在签到的APP有什么不足?每个同学至少写一条建议。

生汇报,师提点,讨论解决办法。

设计体验。

三、师总结。

案例2中新媒体、新技术在课堂当中广泛运用,人技协作的个性化学习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流程,更加注重体验,注重培养通过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更加开放、实效而富有活力。

从两节课我们可以看出,课程体系与资源不再是采用统一、系统与分科的方式呈现,而是更加个性、泛在跨学科;学习活动方式不再是统一、封闭的状态,而更加趋向于实践性和个性化;组织与管理形式也不再是层级、秩序与被组织,而是扁平、开放与互为师生。教育信息化不仅是技术应用,更是教与学深层变革。课的结构逐渐改变为知识传授在教室内,知识预热与内化在教室外;课的形态逐渐改变为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教的工具逐渐改变为黑板、白板;学的工具逐渐改变为课本,笔记本,电子pad;评的工具逐渐改变为纸笔,数码笔,学习过程,思维评估,大数据分析。对于教师而言,现实+虚拟的教学环境促使自己必须要去解决技术上的问题、关注课程设置的问题、思考资源取舍、核心素养如何落实的问题;而对于学生而言,混合学习促进学习方式的多元化,提升了学生信息素养。除国家课程外,校本课程、选修课程、机器人、创客、STEM课程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也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提升信息素养,培养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课程信息化建设多维度促进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而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也大大推动学校课程信息化,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得益彰。教育是和而不同的艺术,校长的信息领导力,师生的信息运用力,教研员的信息指导力直接影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效率,如何统筹、落实最终形成特色,使教师成为明白之师,使教育信息化从一种趋势成为学校文化基因,从而实现一所学校发展的品质追求,我们还有一段还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杨宗凯《信息化如何改变教育未来》;

【3】谢幼如等《中国电化教育》2019.5总第388期《教育信息化2.0时代智慧校园建设与研究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