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语文“导学案” 探寻文言文教学美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17
/ 2

编写语文“导学案” 探寻文言文教学美点

黄美芳

广东省兴宁市宁中中学 广东兴宁 514568

钱梦龙老师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开篇就讲:“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直至现在,在我们的文言文课堂上,还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镜头:老师在讲台上唾沫四射的讲,学生在座位上奋笔疾书,拼命地记词义、记译文。下课铃声响了,老师用嘶哑的声音吩咐学生:“回家把上课笔记好好整理背诵。”学生则长吁一口气,甩甩右手说道:“好累啊!”学生回家认真复习了,结果一到实战时刻,依然大红xx满试卷。学生也很苦恼,明明记的很多,但是偏偏考试时,就是不会,这种挫败心理导致学生提不起兴趣来学习文言文。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先圣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我们的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那么我们必须要改变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模式,即老师逐词逐句的串讲,加上一点古汉语知识的介绍,而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著名教育家布鲁诺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中主动积极的探究者,教师作用则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文言文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如何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把这种美的力量得到应有的重视?

通过对“导学案”的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我认为,这种方法试用于文言文教学方面,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编写设计科学的“导学案”,带领学生探寻文言文学习过程的“美点”,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实践,我认为探寻文言文教学美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编写“导学案”。

一、采撷语言美的花朵

从语言特色来看,我们初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或音韵谐调,或整散结合,或写实朴素,或比拟夸张,或气势磅礴,或娟秀优美,或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不一而足。一篇好的文言文总有一些言简意赅、言简意深、言简意丰的语言,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就要引导学生重锤敲打,使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得以闪光,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在编写《小石潭记》“导学案”时,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设计景点:小石潭是一幅画。这幅画既有粗线勾勒,又有工笔细描。粗线勾勒时,寥寥数笔,就点出了小石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和“四面竹树环合”的主要特点。工笔细描时,近岸之石的奇形怪状,水中游鱼的怡然自得,溪流岸势的犬牙差互,四面竹树的凄神寒骨,刻画得淋漓尽致,形神兼备。

请仿照示例,给你喜欢的景点取个名字,再配上一段不少于50字的解说词。解说词要尽量结合原文内容,还要有自己的感受。

示例:我喜欢“奇石图”。你看,小潭把整块石头作为底;在靠近四周石岸的地方,从潭底突出各种形状的石头,有的像坻,有的像屿,有的像嵁,有的像岩……形状各异,千变万化,怎不让人心生奇趣呢?通过“景点设计”这道具有趣味性的、挑战性的习题,引导学生回归文本,静心探寻小石潭中描写的景色美的语句,通过自己的理解,用优美的语言将“景点”描绘出来,既引导学生探寻了课文的语言美,又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教学中,把准文体特点,挖掘语言特色,引领学生自主感悟,倾心陶醉,那才是真正抓住了文言文教学的个中真味。

二、进入人物美的长廊

人格美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审美与审丑的过程中,为人物的言行神思而喜怒哀乐,在共鸣中得到审美的愉悦,使灵魂受到荡涤与洗礼,这是文言文教学应有的作用,也是其魅力所在。例如,相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就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在教学《赵普》一文时,为了能够更好的领悟赵普的人格魅力。我在“导学案”中设计了这样的习题:

1、第一段哪些动词可以看出赵普读书非常勤奋?你能分析一下吗?

2、第二段刻画赵普奏荐人才时运用了哪些细节描写?

这两道习题的编写,意在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细微而又具体的细节描写,在细节描写中感悟赵普处处“以天下事为己任”的伟大品格,以及他为国而勤奋学习的精神,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推荐人才的精神!

在这种分析中,学生的阅读活动是自主的,学生的审美活动是不受拘束的,因而也是生动的、有趣的。过去,我们很多人在教学中总是或多或少存在灌输“知识”的现象,把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强行输入给学生,更有甚者,以教参为唯一的标准,根本没有自己的见地。文言文的教学,我们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进人人物美的长廊,我们必须做的是引领者,而决不是搬运工。

文言文课文中木兰的聪明勇敢热爱祖国、海瑞的事必躬亲清正廉洁、陈胜的反叛斗争智谋双全、范仲淹的忧国忧民豁达胸襟、愚公的目光长远积极奋斗…所有这些,无不充满着浓墨重彩的人文气息,无不让人心往神驰。当学生在阅读中,为这些历史人物神采飞扬时,我们的教学,就已经走上了成功之路。

三、接受情感美的陶冶

我在编写《人琴俱亡》“导学案”时,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请合上书回忆:你觉得最让你挥之不去的细节是什么,为什么?

《人琴俱亡》全文仅84字,就刻画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原因就是抓住了人物的只言片语或细微的举动,也就是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才使得人物这样鲜活。让我们在阅读中一次次为王子猷、王子敬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为之动容。另外,我还在“导学案”上链接了魏晋名士的超凡风姿,补充了两个小故事——《寄居种竹》和《夜访戴逵》,通过资料的补充,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阅读,领会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美,接受情感美的陶冶。

因为朱光潜论古诗词的鉴赏要学会“知人论世”,我们在教学文言文的时候也要“知人论世”。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情感,去走进作品,去同喜同悲、共乐共怒,更进一步,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人的了解之后,更深入地感动于情感之美,产生共鸣,产生向往。

当然,这种美依靠的主要是学生自己的主动的阅读,即在老师指导下的主动接受,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四、感悟思想美的光华

历史文化之所以深沉丰富,是因为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思想内涵有着巨大的力量。应该说,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经过历史长河冲刷而流传下来的作品,当然是思想文化的精华,至少是可以让我们去批判的接受的优秀遗产。文言文的教学是继承民族文化遗产的途径之一。

范仲淹创作《岳阳楼记》,为的是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陶渊明虚构世外桃源,为的是逃避黑暗现实,追求自由幸福平等美丽的精神家园;苏轼夜游承天寺,表现了他即使人生受挫,仍不改其乐观豁达“闲人”本质;诸葛亮“《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在浩瀚的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先哲思想美犹如一朵朵浪花,常开不败,留香千载,不绝如缕。这些思想之美,闪烁着多么动人的光芒!根据不同的课文,设计不同的习题,来感悟先哲思想美的光华。

任何一种美的存在,都不会是空洞的、虚无的,形式之美和内容之美总是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任何一篇美文佳作,都是因其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而深入人心、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因此,我们从事教学活动,毫无疑问的是要充分发掘蕴涵其中的美的要素,让文字之美、人物之美、感情之美、思想之美放射出无穷的魅力,在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