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建构与推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20
/ 2

刍议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建构与推进

贾莹

哈尔滨市南岗区第二幼儿园

摘要:班本课程来源于园本课程和班级幼儿,是园本课程的一部分,也是基于幼儿年龄特点、兴趣及需要的班级特色课程。呈现的是班级幼儿的个体差异、幼儿的思维方式、师幼的活动动态、教师的反思及幼儿的提升过程。本文以《旋转的世界》为主题的班本课程为例,阐述幼儿园班本课程的特点、来源、实施、评价与反思,为幼儿的综合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

关键词:班本课程 个体差异 思维方式 综合发展

一、提升现有课程,更新教育理念——班本课程的特点

以班级为单位,与园本课程相辅相成

班本课程体现了一个班级的特色与文化,从课程中能够了解到班级幼儿的兴趣与学习发展需要,呈现出幼儿的经验水平、问题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与幼儿园的园本课程遥相呼应,既能很好地补充园本课程,将园本课程做到全面化落实与发展,又能关注到幼儿的班级行为表现,发现幼儿的突出问题,从而构建适宜的班本课程。

以幼儿为主体,与静态教学交于融合

园本课程是以幼儿的兴趣和发现的问题为基础和出发点,更加体现幼儿的主体性,既尊重其年龄特点和兴趣发展需要。同时,在课程推进的过程中,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也会不断的随之推进改变,两者是一种动态循环关系,它与传统的静态教学交于融合。在班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幼儿会投入到自主发现与探究之中,随着幼儿不断地深入研究,呈现的方式也会更加多样化。它不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课程框架,而是在开展的过程中,随着幼儿遇到的新问题、新结论,经过不断地分析与反思而不断更新变化。这种动态教学将师幼从原本固定的静态课程中解放出来,通过动态的活动推进,教师会更加的关注到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状况与需求,及时捕捉到生成课程中的隐性教育价值,从而更好的把握时机,给出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回应。

二、立足幼儿,锁定课程研内容——班本课程的来源

尊重幼儿兴趣与需要,确定研究点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全部的课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也就是“一日活动皆课程”,因此我们的班本课程的主题即来源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它包括幼儿遇到的突发事件、偶然看到的一种现象、基于某一节活动的延伸、游戏与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感兴趣的问题与思考等,这些都能成为班本课程的来源与课程研究点。例如:一次户外活动中,白白小朋友将彩圈套在身体上,随着身体的扭动,彩圈也转动起来,他开心地喊道:“快来看,我的彩圈转 起来了!”他又将彩圈放在手臂上晃动,彩圈转的更快了,白白小朋友开心地沉浸在游戏中,就在这时,谦谦小朋友滚动着轮胎向他跑来,“看我的!我的转的更快!

教师听到孩子们的对话,进一步提问:“操场上还有什么东西可以转起来呢?”引发幼儿思考,这时,三名幼儿在教师的追问下有了新的发现,他们一边游戏一边争着表述到:“看我的!我的篮球可以转!”、“我的轮胎立起来也能转!”、“看!我们一起推着向前跑,拱形桥也可以转起来呢!”幼儿对旋转的现象产生了极大地兴趣,又沉浸于自己的寻找和游戏中,然而什么是旋转,为什么会有旋转的现象却不是很清楚,于是,我们基于幼儿的兴趣与旋转的现象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开启了以“旋转的世界”为主题的班本课程研究。

关注幼儿动态,注重课程的完整建构

面对遇到的新问题,教师组织幼儿通过自主查阅书籍、上网查找资料等形式,找到了“并不是所有能够转起来或滚动起来的物体都叫做旋转,物体围绕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才叫做旋转。”幼儿将所得到的答案与已有经验相结合,开始寻找更多的旋转事物,并将自己的发现进行表征。“直升机、轮船的螺旋桨、手摇水井的操作杆”等,丰富多彩的新发现被幼儿一一找出,在分享交流中,“为什么会有这些旋转?”继续引发了幼儿的进一步思考……在课程的构建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关注幼儿的行为表现,并注重五大领域之间、活动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三、融合多种形式,发散幼儿探究思维——班本课程的实施

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开展合理的探究活动

在确定班本课程的内容之后,幼儿的思考与发现呈现出网络状的线索。教师需要确定每一条线索所触及的知识类别,将其及时的归纳与整理,并与幼儿的兴趣点与参与情况以及幼儿的个体差异相结合,进而选择适时的探究方式。如:在“旋转的世界”的班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幼儿通过绘画表征、语言表达、倾听、分享交流等多种方式找到了生活中不同类别的旋转物体,并将旋转的方式总结为:人力、电力、风力和其他力量(水的重力、燃油发动机的动力)。幼儿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会鼓励幼儿自主选择不同的认知与学习方式,在活动开展上会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的选择个别化学习小组探究,集体讨论等多种形式,也可将自己的班本课程延伸到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以及家庭互动的各个环节,从而形成良好的教育学习契机,满足幼儿的学习与发展需要。

开展丰富的游戏活动,支持幼儿进一步思考

以“旋转的世界”为主题的班本课程继续如火如荼地开展着,随着幼儿的讨论,大家发现好多旋转都能让我们变得省力、省时,便捷、节能、美丽。在发现有很多有意义的旋转过后,“是否可以让我们的玩具也旋转起来呢?能动手制作出什么呢?”引发了幼儿的进一步思考。针对这一现象,教师为幼儿提供支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在美工区,有很多涂色陀螺,这也是幼儿最熟悉、最喜欢的旋转玩具,于是一些喜爱动手制作的幼儿就从陀螺入手,仔细观察,发现陀螺的旋转点是一个小圆柱的形状,自己的制作也要遵循其特点才可以旋转。制作完成以后,幼儿还进行了有趣的陀螺比赛,比一比谁的陀螺更好看、转的更久。旋转的玩具让很多幼儿爱不释手,于是,在游戏材料的继续支持下,更多地幼儿加入其中,不仅做出了依靠人力的旋转陀螺,还做出了依靠风力的美丽风车,拼搭、粘贴创造出梦幻的摩天轮和旋转木马;在科学区,一些爱探索爱实验的小朋友进行了关于水的实验,在瓶瓶罐罐的倒入与取出的转换中,他们发现当进行搅拌和晃动的时候,水也是可以旋转的,水的旋转称为漩涡。“把瓶子倒过来,用力画圈转瓶子会有漩涡”,这是幼儿的新发现,然而,幼儿更想找到既省力又能让漩涡更持久的好办法。随着游戏与课程的不断推进,幼儿发现了水重力的奥秘,并大胆尝试,应用“离心力”原理,制作出了一个漩涡神器。神奇的成功制作,让孩子们兴奋不已,有的小朋友还联想到冲马桶的时候也是应用的这一原理,水漩涡能帮助我们将马桶变干净;随着项目故事的推进,孩子们对旋转理解的越来越深刻,也更加喜欢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并热衷于发现旋转的事物,沉浸于旋转的制造与设计,在反复的设计与尝试中,还有很多小朋友投身于设计,运用纸杯、木块等生活材料设计出了节省空间的旋转楼梯和旋转餐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探索的机会,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兴趣选择,丰富幼儿的游戏形式,让每一个幼儿都能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支持幼儿的活动需要,寻找问题的根源,引发幼儿进一步探究,让班本课程自然而然地进一步推进。

四、尊重幼儿发展规律,激发其良好品质的形成——班本课程的反思与评价

发现幼儿积极的学习态度,给予及时评价

在班本课程“旋转的世界”的实施过程中,幼儿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渐渐的养成了观察与记录的习惯,会将自己的观察与发现及时的进行表征;把自己的观察及时分享给同伴;面对产生的新问题或交流过程中的矛盾分歧,幼儿会主动查阅资料,寻找准确答案;还有的幼儿会把自己的问题带入到区域游戏活动中,会主动寻找材料,积极的动手,大胆尝试,准根溯源,找到解决方案,当活动结束后,会将自己的新发现积极地与老师或同伴进行讲解与交流,渐渐地,同伴之间多了一份倾听与表达的机会,针对不同的观点,幼儿也多了一份观点的解读与理解,这充分的体现了幼儿深度学习中的积极态度,需要成人及时给予肯定,并给予空间,为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提供保障。

尊重幼儿科学的探究精神,培养其创新能力

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体验形式,无论是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家庭的亲子活动,还是走出幼儿园的社区活动、实践体验活动,都为幼儿的探索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成为班本课程建设中最好的着力点。每一个活动的背后都能够发现和追溯到幼儿的视角,幼儿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提升自己的已有经验,并将进行有效拓展,为其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充分整合了班本课程的教育智资源,是幼儿园教育最好的补充,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成人尊重和保护幼儿的探索精神,激发幼儿感知与创造,为其创造能力的养成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李季湄(主编).《培养幼儿的成长能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1)

刘霞.《幼儿园主题教育课程中主题网的功能与基本类型》[J]学前教育研究,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