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经典诵读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3
/ 2

基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经典诵读实践研究

牟守斌

成都高新区芳草小学 610041

摘要:基于当前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量少质低、教学方式效率低下、教学评价单一”等的弊病,在新课标的引领之下,以古代教育和脑科学及心理学为依据,并结合多年的实践研究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确定了“基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经典诵读实践研究”,同时也是对当前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初步探索和尝试。

关键字:语文核心素养;经典诵读

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

1.教学内容量少质低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可是,在绝大多数的语文课堂上,教材是学生唯一的学习内容,而课外阅读形同虚设。另外,选入语文教材的文章选文不精,改编不谨慎,断章取义。

2.教学方式效率低下

当前语文教学的主要形态是基于教师感悟的文本分析。一是对文本的解读带有强烈的教师个人色彩,学生被动地去感悟着老师的感悟,阻碍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发展。二是忽略语文本体而过于强调非本体的东西,偏离了语文学科的本质。第三,大部分老师都喜欢对文本进行“架空分析”,语言文字品析太浅,思想内容太深。第四,课本常常被随意宰割、支解。语文教学“虚、闹、偏、杂”,严重地阻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和素养的发展。

3.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测试的成绩和分数多少,忽视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的过程性评价,忽视了对语文课程其他因素的评价,如教材、教师和环境等。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而教学改革的真正发生则依赖于日常课堂教学的不断改进和完善。针对以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基于我校多年的阅读与表达研究、国学经典诵读实践研究的基础之上,我们确定了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实践研究。

初探经典诵读

经典诵读的概念

关于“经典”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传统的权威性作品”。《辞海》解释为“一定时代、一定的阶级认为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著作。”许多学者也对“经典”的含义做出了解释。

我们认为,“经典”就是“经过长时间、大范围的社会实践检验而存留下来的,代表着人类思想精华,深刻地反映人类社会本质的古今中外原创性的著作。”而对于“诵读”的概念,实际上指的是“海量阅读”。“海”即大量,它包括了古今中外的文章和素材。“读”,指诵读、精读、泛读等多种形式的主体活动,我们可以简单地把“诵读”理解为利用大量的材料进行多种方式的阅读。

经典诵读的理论依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温儒敏先生在评点新课标时提到:“现在提出‘语文素养’的概念,就是说,语文课程在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然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新课标也明确提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新课标修订后格外注重“课外阅读”和“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增加了必背优秀篇目,而且还多次强调要“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而经典诵读正是从经典和诵读两方面入手,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

古代教育

翻阅古代语文教育史,我们会发现在传统教育中,十分强调蒙学。从秦朝以前的“庠序之教”到秦汉时期的《急救篇》《仓颉篇》,到“三、百、千”,再到《声律启蒙》《幼学琼林》,中国的蒙学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史。蒙学在魏晋南北朝时兴起,当时出现了以《千字文》为代表的蒙学教材,它们大多是以文句的形式出现。就拿《千字文》来说,用一千个字编成了不仅语句通顺,而且意义相连的四言韵语,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十分适合学生诵读记忆。

文学大师鲁迅在幼时就能背诵《纲鉴》,巴金能背出全部的《古文观止》,矛盾对《红楼梦》也是倒背如流,台湾学者王财贵教授就十分主张利用学生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读诵中国文化以及世界一切文化的经典,以提升文化修养,健全人格、训练智慧。

脑科学和心理学

大量研究发现,在儿童阶段,人脑相应的神经系统可塑性非常大,发展速度也非常快,而一旦过了这个关键期,大脑的可塑性和发展速度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人类在4岁时,大脑皮层突触的数量就超过了成人时期的 4 倍。而心理学家也证实了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自0岁开始,1-3岁有显著发展,即十三岁之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和智慧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期。另外,德国医学博士林助雄教授在他的《儿童读经与潜能开发》中也谈到:“儿童在读经典时,表面上看起来是对左脑的训练,而眼睛看经典文字则为透过视觉作用刺激右脑……整个读经的过程其实是左右脑同步互动的过程。根据研究,左右脑能有效同步时,学习能力可增加2至5倍。”

经典诵读,从一年级开始

学以致用《弟子规》

那么,如何在学生不会拼读的情况下认读弟子规呢?于是我们尝试着用“听读识字”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利用音频,教学时先指字听读3遍录音,老师教读2遍左右,再配合着大概意思讲读一遍,然后,孩子当小老师再教读,接着利用师生、男女、小组接力读的方式继续反复认读。在大量的集中强化之下,熟读成诵的教学目标基本能当堂完成。课后回家再反复听读指读,第二天利用早读时间继续强化认读,会读会背完全没问题。我们尽量利用早读的时间,师生提前半小时到校,带着学生反复诵读记忆。

为了更好的将学习结果内化,我们把《弟子规》结合着学生的日常常规来进行复习。比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短短12个字,把小学生的个人日常生活习惯就囊括了。还有如“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讲述了孩子们的日常行为和礼仪规范,另外,“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也是我们在上课时常用到的语句,孩子们一听也自然明了。

以历史故事学习《三字经》

我们利用《三字经》故事性强的特点,穿插更多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每节课都会用一两个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三字经卡片并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再配以一些历史小故事,通过录音、视频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让孩子在“嗨读”的体验下完成“诵读”。

融会贯通学习《声律启蒙》

我们制作了相关的PPT,教学时孩子们一边识图,一边认读,边读边理解,学得也不亦乐乎。在教学《声律启蒙》时,遇到关于历史的部分,如“汉致太平三尺剑”,讲的是汉高祖刘邦曾凭借三尺之剑统一天下,我们就会联系到《三字经》中的“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我们都说“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思想是语言的内涵”,经典诵读让海量经典的种子植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让学生的语言发展与心灵成长相互促进、融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易梅.小学经典诵读教学策略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0.

[2]李蕴哲.经典诵读问题研究[D].江苏:扬州大学,2012.

[3]叶蓉蓉.小学中华经典诵读现状调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4]潘虹.小学语文经典诵读价值研究[D].福建:闽南师范大学,2013.

[5]徐静.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个案研究[D].江西:赣南师范学院,201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