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之链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4
/ 2

数学之链状

方玮英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南苑小学 322200

摘要:数学知识是链状的,知识由浅到深像链条一样环环相扣,然后链链交织形成学生自身的知识网,之后在知识网间穿行,运用自如。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学习过程变成“织网”的过程,就是结合已有的知识网络,把数学知识编织成有机的网络。

关键词:数学知识 知识网

我们在教学时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每一环内的知识,构建每一环内的知识网,还要着眼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前后系统性,让学生能切实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而不是孤立的、散乱的、毫无章法的知识点。

一、知识点织成知识链

让学生自主“网罗”,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图式,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认知习惯,结合学生的认知图式提供合适的学习材料。

1.“新知织成旧知”。

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情境创设、轻已有知识结构的现象。数学知识大多是呈螺旋状,呈现系统性。例如,整数的运算法则、运算律对小数也同样适用。学生发现整数加减法末尾对齐就是数字对齐,但小数加减法是末尾对齐还是小数点对齐呢?这就产生了认知冲突。学生进一步思考后发现:小数的末尾对齐有时不能保证数位对齐,而小数点对齐数字才能对齐。

2.与已有生活经验结合“抽象织成形象”。

生活图式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但往往不被发现,教师要牵线搭桥,穿梭于数学和生活之间,引导学生在已有图式上生长出新的图式,促进数学知识的个性化建构。

3.“认知错位织成认知精准”。

有的认知错位是因为只对材料的局部事实进行概括,所进行的抽象未能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教师应针对学生发现的一些伪特征、假本质,安排一些能暴露认知冲突的材料让学生去体验。

4.“相似现象织成本质”。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要把具体的问题抽象起来,从而找到问题的原型和本质,从而将之解决。

5.“知识与体验结合将模糊织成清晰”。

有时候教师讲得头头是道,题题细细分析,学生作业中仍然是错误百出。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各种方法比较体验,发现知识间的区别以及导致区别的原因,就能有效避免“指鹿为马”。

例如:《多边形的面积》一课中:

①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没变,( )变了。

②一个长方形的相框通过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没变,( )变了。

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和一个活动的长方形框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验纸剪拼后面积不变,框架拉伸后周长不变。

进一步探寻原因发现:

直线 15直线 16直线 17直线 18直线 19直线 20 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 面积固定 周长变小 高小于斜边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 周长固定 面积变小 底不变,高变小

二、知识链自主网罗

学生把串起的知识链再通过整理,织成知识网络。

1.自主有效整理——建构网络主脉络。

引导学生明晰知识脉络,建立知识体系,因为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它有自身的逻辑体系,数学学习是系统性工程。

例如:随着除法、分数和比的学习,学生逐渐形成的知识图式如下:

除法——被除数——除数——除数不能为0——商不变的性质——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 | | | | |

分数—— 分子 ——分母——分母不能为0——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

| | | | | |

比—— 前项 ——后项——后项不能为0——比的基本性质 —— 化简比

学生将把知识以网络交错的形式贮存于大脑,做到排列有序、结构清晰,这样即有利于运用时候提取:在碰到不同的问题时,也能通过联想和猜测,有效调出相联系的知识,径直找到解决的方法。

2.积极自主联想——促进自身知识网络发展。

形成了知识体系后,想要熟练提取运用,学生还要学会利用一个知识结点发散,学生根据一个知识结点联想到的东西越多,对于学生解决问题所能提供的信息就越多。例如:老师出示“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联想。

平行四边形特点:对边平行,对角相等,4个角的和为360度,容易变形……

平行四边形分类:长方形,正方形,其中正方形属于长方形,梯形不属于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周长=(长+宽)*2,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联系到与平行四边行计算方法一样的长方形,长方形周长=(长+宽)*2,长方形面积=长*宽,又联系到正方形,三角形……

学生喜欢这样的思维体操,也喜欢用这种形式玩游戏,在不知不觉中,知识之间的通道越来越多,学生的思维方式也越来越多,就会给学生解决问题提供极大的便利,减少解决问题的时间增加解决问题的有效率。

3.自主适应变化——推动自身知识网络融合。

数学知识间要实现融合,因为综合地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分数的意义》,请在图1表示出三分之一。学生大部分化成图2的样子:

5ebc9393d20e8_html_d78c8a02b4a44be8.jpg

因为中心点学生不会找,大部分学生画的图形很不规范。为什么学生一定要这样分呢?原来学生见过平均分都是形状一样的,所以会认为只有形状一样才算是平均分。

把这个等边三角形变成一个普通的三角形,请学生表示出它的三分之一。学生开始变得困惑。

师:我们以前学的知识有没有可以把这个三角形平均分成3份的?

生:把下面的那条边平均分成3份。

5ebc9393d20e8_html_7952fa9e0d9a1063.jpg

师:这3个三角形看起来形状一点都不一样啊,它们真的相等吗?

生:相等,因为它们的底是一样长的,高也是一样的,等底等高,所以面积就一样大。

师:对,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形面积的知识 来解决这个问题。

等边三角形变化到普通三角形,打破了学生对于平均分的片面认识。通过与已有三角形面积的知识相融合,创造出新的分法,加深了学生对于平均分的认识。

杜威认为:“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形成清醒的、细心的、透彻的思维习惯。”引导学生结合数学的特点学习数学,让学生自己“织网”,在织网的过程中,将零散的知识点织成有序的知识链,织成紧密的知识网,同时,学生也会经历比较辨析、归纳整理、聚合发散、融会贯通等深度思维的过程,最终将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融为一体,感受到数学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黎景辉,关于数学教育知识链的传递问题[J].数学教育学报,2014,01,9-15

[2]张静,数学课堂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5(18)

[3]马海波,张立国,徐志英,何超,基于共享树的网格资源发现模型[A].2009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