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抗争的仆人阿长——《阿长与 < 山海经 > 》人物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5
/ 2

不曾抗争的仆人阿长——《阿长与 < 山海经 > 》人物探索

王新艳

鲁东大学文学院 山东烟台 264000

摘要

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是一部短篇小说,属于现实性文学作品,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散文集,目前收录在部编本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这篇散文塑造了一个典型的人物阿长,不卓越也不伟大,在那个封建没落的晚清时代,在那个尊卑分明的地主家族下,她只是一个渺小而又卑微的仆人。但是她又不仅仅是个独立的个体,她代表了整个仆人阶层当时的生存状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不同阶层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

阿长、阿长、仆人

正文

鲁迅笔下的小人物有很多,但各个都存在于现实生活,如阿Q、阿庆嫂、闰土等等,最终被生活磨灭,自然而然悄无声息的消失于人世间。这些人都属于文学典型,本文选择其中一个人阿长,从这个人物入手,从作者“我”的叙事视角和时代的背景两个角度解读这个人物。

这篇散文是通过作者我对童年时阿长回忆的方式创作出来的,鲁迅童年时期生长在比较富裕的官僚地主家庭中,那个时期中国还正处于清末晚期,仍然存在科举制度,存在着官僚地主阶层,民主思想并没有进行广泛传播。

散文主人公为阿长,但是叙述视角不是阿长本人,而是通过第一视角“我”去看待阿长这个人的所作所为的。作者一共写了有关阿长的七件事,后六件事可以看出“我”对阿长的不满与敬意的态度,根据“我”的态度对阿长形象进行分析。

一、“我”对阿长的不满

分析本文可知,“我”对阿长的不满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先看第一个方面:阿长喜欢在背地里说人长短。作者通过对阿长的第二个手指的动作以及切切察察这个拟声词,表现出来对阿长这一方面的厌恶之情,也通过这点让人看到了下层人民劳动妇女的普遍的生活爱好,不敢当面大声的去反抗什么或表达自己的不满,只能在背后指指点点,放在当代社会,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中老年低文化低素质的妇女总是喜欢在背后议论他人,这似乎也成了各个时代妇女们麻木与无聊生活的一种乐趣。

再看第二个方面:阿长夏天惯有的“大”字睡姿。这种睡姿是非常不雅的,经常把“我”挤的没有地方翻身,母亲也去委婉提醒阿长的睡姿,但是长久的不良习惯尤其是睡着了之后是很难控制的,这一点也是对阿长这类劳动妇女性情的最真实的反映,朴实但却缺乏涵养,当然也是对现实的反应,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怎么会注重睡姿。

接着看第三个方面:阿长懂得特别多的规矩。散文具体举出了过年时要让“我”起床给她说吉利话吃橘子的这件事,当然第12段以排比的方式例举了4例。这些规矩并不是法律法规、三纲五常、行为坐姿这些规矩,而是农村中盛行了迷信的规矩,所以是令“我”不耐烦的。散文第8和第9段对阿长的细节描写,“按住我”、“惶急地看着我”和“摇着我的肩”等短语,可以看出阿长对这些规矩是非常遵守且奉行的,生怕因为破坏了这些规矩导致霉运,这方面体现出了阿长信奉天命、迷信的性格特征,这一性格特征也是她逆来顺受、安于现状的根源,这些思想是对下层人民的控制。

最后第四个方面:阿长谋害了“我”的隐鼠。这里可以看出阿长对自然生命是没有敬畏,随意就杀死了一只小老鼠,且没有告诉“我”,有些擅作主张。

通过作者所介绍的这四个方面,可以看到阿长身上非常突出的、清朝末期时代下的农村妇女,不敢反抗权威、缺乏素养、迷信等典型的性格缺点,这些性格也让作者“我”排斥和难以忍受的,可是因为年纪小又无法去改变和左右阿长。

二、“我”对阿长的敬意

凡事都是有两面性的,人也是有缺点也有优点的,思想落后的阿长也是拥有一些优点让“我”感到敬佩,散文中具体例举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阿长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在11段讲述长毛让阿长这样的农村妇女站在墙头抵挡大炮,这件事激发我对阿长的敬意,觉得她突然有了神力,能够起到保护城池的作用,实际上在此之前在“我”眼中阿长并没有什么用处,换一个人也是可以当奶妈的。通过阿长对长毛的回忆,可以看到长毛打着推翻清政府,平均地权等口号,却干着让百姓生活的更加艰难的事,整个社会环境是不太平、兵荒马乱、草菅人命、男尊女卑的,身处于这样的社会,每个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即便是妇女也要被拉入战乱替这些长毛抗炮弹。反过来,长毛也只是农民军,都是下层人民,可是阿长对长毛很害怕,说道“骇死我了,骇死我了”,也是可以看到阿长这些小人物的卑微与无力。

第二件事阿长给“我”买了心心念念的《山海经》,在那个年代,只有地主和官僚家族才能够进学堂识字,下层百姓尤其是劳动妇女基本上是目不识丁,可是阿长却能够给“我”买来《山海经》这本书,仅是凭借着“我”对她讲述的这本书的话语就可以买到,这点反映了阿长实际上是很聪明的,只不过是环境不允许她能够去识字。作为仆人奶妈,她也是没有必要去给少爷“我”专门去买书的,但因为“我”喜欢便买了回来,这点可以看出阿长是心地善良、充满爱的,没有因为生活对她的不公而去将情绪发泄给别人,没有变成一个尖酸刻薄、斤斤计较的人。

通过这些事情以及阿长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散文描绘了一个被生活所折磨但却仍然保持善良和朴实,能够热爱生活努力生活的一个普通而普遍的下层劳动妇女的形象,通过这一个人物,让读者看到了当时中国存在的千千万万个妇女是如何生存的,纵然这个人物存在各种让人讨厌不屑的缺点,但是要看到这个人物背后,是环境造就了这个人,在这样动荡的年代能够像阿长保持人性的纯真已是不易,所以她又是伟大而令人敬佩的。

消失于人海的阿长

最终阿长还是从“我”的世界中消失了,就像一开始阿长刚来到“我”家中,黄胖矮的她并不被受重视,没有自己的名字,她阿长的名字也是上个仆人的名字继承下来的,整个人就如徐志摩的诗所写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散文结尾处交代了几句关于阿长后来的生活,没有结婚只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即便是那么勤劳朴实又踏实能干,最后也没有过得多幸福,像阿长这样的小人物,不曾对命运进行抗争,只是逆来顺受,接受这个社会所承受给她的不公,想要昙花一现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奢求。

整篇散文,作者并没有对阿长进行批判,只是去客观的描述了他印象中的奶妈,以及他对阿长行为所持有的态度,就像他塑造的其他人物一样,看不到他对这些人物的批判,王冶秋读《阿Q正传》评论道:“看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是笑的成分;第三遍,鄙视阿Q的为人;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第九遍,又化为你的亲戚故旧;第十遍,扩大到你的左邻右舍;十一遍,扩大到全国;十二遍,甚至到洋人的国土;十三遍,你觉得它是一个镜;十四遍,也许是报警器。”1这样的评论不仅适合于这部作品,实际适合于鲁迅各个写实的小说。

文学作品确实像茶一样越品越有味道,需要读者多去阅读多去反思。因为在读第一遍《阿长与<山海经>》的时候,读者很容易被表面文字诱导,会跟随“我”的情绪产生有些厌恶并觉得可笑的情感,但是当读者多读几遍作品的时候,才会发自内心去同情这些底层人物,这是文学作品独特的魅力和内在意蕴的体现,用平铺直叙的手法记录了真实的生活,暗含了小人物在大环境下生存的艰辛。鲁迅所写的阿长这个人物,不是因为怀念而去记录下来,他是想通过这些人物的所作所为唤起读者的联想与共鸣,自己做过哪些事或身上哪些方面和阿长是一样的,周边人是否有很多像阿长一样的人,愚钝而又无知,如同蚍蜉一样任人践踏,怎么能救这些人,让她们不安于现状,不受制于他人,能够知道人人平等,谁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这也是这篇散文的最深层的意蕴所在。

不同的作品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使命,是会产生读者不同的感想的,这篇散文最初写下的意义在于唤醒人民的麻木与无知,如今它的意义更在于警醒现在青少年要进步不要落后,让他们看到了当时人民的生活的艰辛,并与如今21世纪美好生活相对比,珍惜当下,热爱生活,刻苦努力。

1 读书要“煮”[J]. 青年科学(2):28-28

1996.04,女,汉,山东省胶州市,在读研究生,学科教学(语文),鲁东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