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深度学习”教学改进与学科教研方式的转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25
/ 2

试析“深度学习”教学改进与学科教研方式的转变

陆国振

贵港市覃塘区蒙公镇民族初级中学 537126

摘要:新课改下的教学教研工作发展至今,更多的令人担忧的是新课改过程。似乎“滑进”模式化、程序化、单一化的轨道,教学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的势头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系列教学改进策略,旨在确立更有意义的教学目标,把握学生各年龄段的认知规律。

关键词:深度学习;教学改进;学科教研方式

引言:“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其前提是在教师引领下完成的学习过程。不仅要问,我们的教师是否能够激发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而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是否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且获得一定的发展?这个学习过程具备怎样的意义?综上所述,就是说教师要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教师学生怎么做,教师如何评价学生,这些问题就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

一、突破模式:教学、教研创新性

模式化、程序化、单一化的教研方式的具体做法是:每个教师围绕学校制定的一个教研课题,准备一堂公开课或观摩课,组织教师听课,然后进行评议。到此为止,至于教者是否改进了教法、学生是否得到了发展、教者是否检验、评价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否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亦未可知。这种模式,有如靖蜓点水、有完任务、走过程之嫌。我们先不说教者授课如何精彩,课堂氛围如何轻松愉快,其真正的目的却关注的是教者是否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而没有关注学生的“学”是否具有挑战意识,即创新意识,是否获得成功体验,是否得到认知思维、兴趣的发展,即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这种活动已成为模式化,它们是机械的、呆板的、寂寞的、是没有活力的,应坚决摒弃之。“深度学习”教学改进和教研方式的转变首要条件是没有模式可循,没有固定程序教者的“教”是教无定法、量体栽衣;学生的“学”是自主的、积极的、是有成功体验的、是会得到发展的;教研活动是华丽而丰满的。当然,教学的改进需要过程,教研方式的转变需要过程,学生的发展同样需要过程,那不妨把这个“重头戏”精心糅合在这个过程之中。坚持评价机制的灵活性,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评价内容的广泛性,摒弃无关痛痒的走过程、搞形式、定模式。

二、操控程序:教学、教研灵动性

每个学校,每个教者以及每个学生他们每天的教学活动、学习活动,看似是按部就班的,甚至是一成不变的,那我们早已指定的教研计划,“深度学习”教学改进等一系列项目也一定是循规蹈矩、“不越雷池”的,那我们就一定钻进了经验主义、本本主义、陈规模式的“牛角尖”。其实,学生是流动的时间,教者是推动时间前行的车轮,“时间”的流动是永恒的,那教者的前行也将是与时俱进的。所以说,学生的学习活动、思维、认知、兴趣都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那教者的教学改进、教研方式的转变就一定是富有针对性、灵活性和时效性的。

三、建构多元:教学、教研丰富性

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主题,能充分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意识;能发展学生能力的主题,就具有挑战意义;能够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任何教学活动,学生在此氛围中有成就感。这在教者教学活动中,教学改进中必须“深度学习”,注意把握。而每个主题下的课堂教学活动又是丰富多彩的,同样,我们教者的教研活动也应该是多元的、其过程是丰满的、其结果是丰硕的。注重教学改进的每一次提升;注重评价机制的每一种调控;注重教研方式的每一个“华而有实”的转身。学生的“学”是自主的、兴趣的、积极的、创新的,其所学和自身发展实际是相统一的,进而,所学知识和能力是成正比的。

四、优化教学设计,把握教学节奏

基于深度学习理念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人能力和思维特点,依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应深入分析本节课的知识点,在设计基础学习内容的同时,做好课外延伸和拓展,进行梯度式教学设计;其次,教师应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完成学习目标。具体来讲,就是教师为学生设计好项目任务,学生联系生活情境独立创设项目,并运用已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完成任务。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设计的优化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预测。这样,教师才能掌握整个教学进度,及时做好教学环节的调整,使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细化教学环节,渗透素养培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应仅关注个体的发展,而应注重学生协作能力及合作精神的培养。这也是新课改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模式来细化整个教学环节,渗透核心素养。学生则要根据自己的信息技术学习需求进行针对性地学习,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为学生营造了合作学习环境,使其与同伴交流、探究,在有效沟通中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制作海报,而且掌握了设计类问题的解决思路,在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强化了团结协作意识和合作学习精神。在自我创作方面,教师的态度是最主要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大胆创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还要主动表扬学生的作品,必要时,应指出个别优秀学生的优秀表现。运用组间同伴评价的方式,能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看待学习行为,客观且全面,能在无形中对学生形成勉励,激励学生改善自我,提升自身的能力。

结论:教无定法。注重教学改进、教研活动方式转变的每个细微、每个环节、每个结果,才能打破常规,开拓创新,オ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以提升学生素养、创新能力、道德价值观意识、情感意识为目标,建构新颖的、灵活的、丰富多元的教学、教研活动。这是教者所面临的新一轮挑战,也是极具意义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孙连秀,马玉慧.深度学习教育应用研究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17):98-101.

[2]袁利平,陈川南.宽度学习的教育价值及其意义[J].中国电化教育,2019(05):34-40.

[3]王金妹. 美国“深度学习”项目(SDL)的研究进展及启示[D].曲阜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