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运动技能的提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29
/ 1

学生运动技能的提升

叶江

四川省德阳市 沱江路小学

 摘要: 运动技术是运动项目内在的要求,是一种运动载体;而运动技能则是完成这项技术的一种能力。要提高运动技能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在深刻理解运动技术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反复练习,不断内化,在自我不断提升的同时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运动动机;运动需要;运动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在小学阶段,受到身心特点的影响使得学生的运动兴趣“来得快也去得快”,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迁移,无法持久。这样,小学生就不會专注地对待真正适合于自己的运动项目,也就不能经常参与这些运动项目。久而久之,小学生对这些运动项目的兴趣也会逐渐地消失,他们就不可能掌握好这些运动技能,从而不会经常参与体育运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才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教学和训练。本文将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学生运动兴趣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    一、 运动技能学习的规律

练习律和反馈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练习律是指运动技能必须在后天经过反复练习而获得。运动技能是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练习而逐步完善,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是:练习——矫正错误——再练习——再矫正错误——直至正确无误、完全熟练的过程,不断重复的身体练习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反馈有外部(即行为结果的知觉)和内部(即肌肉运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在运动技能学习的初期,学习者主要依靠自己行为结果的知觉来改进技能。练习律和反馈律体现了流程思维观,作为学习主体,我们无力改变这些规律,只能顺应规律,这才是科学的。    二、 运动技能目标有效设置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都有差异性的,同时每个学生的心理世界,体育兴趣、爱好、动机、需要等方面各不相同,也就造成在技能学习过程中学习思维和学习行为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运动技能目标上做到合理、有效的设置。第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身体素质与学前基础、本课次的教材内容重点来制定课堂教学运动技能目标。为此,教师在课前必须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并进行合理分组或分层;第二、教师必须认真吃透教材、钻研教材、规划好单元教学计划与课次教学重点,制定出恰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运动技能目标;第三、根据运动技能的特性来确定相应的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目标,使教学目标围绕运动技能教学目标,把其他各个目标合为一体。  

 三、 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的几点做法    (一)充分发挥体育器材的功效    用好、用足学校的体育器材,也是激励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每位体育教师的职责。在体育课堂上,不能每次都上无器材课,如果经常上理论课、体操课、田径课等,那么小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就会对体育课产生厌恶。因此,在平時的课堂中,体育教师应充分使用体育器材,提高体育器材的使用率,以发挥体育器材的功效。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例如:小学阶段栏架较少用来跨栏,但可以用来游戏、射门,还可以用来连续跳跃的障碍练习等;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只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就可以开发出常用体育器材的许多潜在功能。体育教师还应注意改造现有的场地器材,以利于更多的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发挥场地器材的最大效益,从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例如: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体育场地,安装多向篮球架,因地制宜地设计自然地形跑道,降低篮圈高度,缩小足球、排球、篮球场地等。    (二)丰富课余体育活动    在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阳光体育”“大课间体育”的提出,保证了学生每天至少锻炼一小时。课外体育练什么?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想方设法,挖掘体育资源,利用课余时间组织较多较好的体育锻炼项目,从而不断丰富学生课余体育活动,有效激发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兴趣。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校园环境合理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体育趣味活动和比赛,如以班级为单位的“跳长绳活动”“接力比赛”“足球比赛”“篮球比赛”等;或者是以个人为单位的单项体育竞赛,如跳短绳、踢毽子、投球比准等。这样,体育教师积极组织,寓教于乐,从而激发和巩固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爱好。      (三)教学评价要凸显过程性和发展性

强调通过技能学习的过程对学生发展作用,不再只评价学生对运动技能掌握情况,更加关注学生在技能学习过程的掌握运动技能的方法,以及这个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情况。首先,在评价的语言上要中肯。评价学生在练习中的动作正确与否要清晰,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练习中明确方向。其次,评价既要有诱导性又要有激励性,通过教师的评价让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欲望,而且信心十足。再次,评价要有思维的拓展过程,让学生从方法过程到个人情感不断融合与提升,结果性评价要善于反馈学习过程。最后,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如个人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师生互评、家长评价等有机结合。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兴趣,才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小学体育教学和训练中,逐步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得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震.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低段学生的运动参与兴趣[J].体育师友,2019(5):89-91.    [2]宁洲.简析在小学课堂中激发学生的运动参与兴趣[J].青少年体育,2019(10):16.    [3]赵春霞.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运动意识[J].小学教学参考,2019(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