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探究兴趣 提高科学素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01
/ 1

培养探究兴趣 提高科学素养

韩振国

山东省惠民县辛店镇中心小学 山东 滨州 251700

摘要: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在课堂上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兴趣入手,想方设法吸引学生持续探究,达到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科学 科学素养 ;培养兴趣

一、创设情境 激发探究兴趣

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个生动、形象、有趣,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可以通过魔术、故事、游戏、实验、谜语、儿歌等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质疑中不断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魔术具有神秘色彩,容易使学生产生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如果把魔术用于科学课堂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磁铁有磁性》一课时,我就是利用小魔术━━“会跳舞的回形针”来创设情景的:用磁铁隔一张卡纸上下挥动,吸引一颗回形针来回跳动。回形针怎么会跳舞呢?学生感到好奇,顿时情绪高涨,激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了铺垫。

、恰当使用评价 激励探究兴趣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本身具有教育性,是人与人互动与交流的过程。”我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评价方向、善待孩子的提问,使孩子在得到积极肯定的评价中,增强学习的兴趣。同时利用鼓掌、伸出大拇指,做一下OK的手势等鼓励方式,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如我在教学《浮力》时,一位同学说:“老师,物体沉入水底后还受浮力吗?我觉得他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探究价值,就连忙赞扬他说:“我觉地你提的这个问题很好,非常有研究价值,老师相信你一定会像科学家那样,既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又能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得出正确答案。”在我的鼓励下,下一节科学课,我还没到教室,他就兴冲冲告诉我:“老师,我知道答案了,深入水底的物体受浮力的情况和它形状有关,只要物体的下端有水它就会受到浮力,下端没有水就不受浮力了,对吗?”听了他的精彩发言,我一个劲地鼓掌说:“你回答地真好,真了不起,简直是咱们班的小科学家呀!”学生听到我对他的赞扬,高兴地手舞足蹈。在以后的科学学习中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究热情。

三、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探究情感

我们周围的现实生活与科学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现成的教学题材,可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震撼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实际,把探究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唤起他们的生活体验,使其探究的欲望更为强烈。如在教学《污水和污水处理》一课中“污染源的讨论”这一环节时,我结合校园内有时有刺鼻的臭味这一实际情况,展开教学,我问学生:“我们学校的臭味是从哪里来的?学生立刻毫不含糊的回答:“北面的水沟被污染了。”“沟里的小鱼、小虾都被臭死了”“水都变成茶水色了”“上面还漂着白沫呢,臭死人了!”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的很强烈。原来学生在路上早就看到了,比我知道的还多。我接着问“是怎么被污染的?污染源在哪里?”学生说法不一。为了找到污染源,我带领学生到臭水沟实地调查。原来是一家食品加工厂和网厂把污水排到了沟里,臭水向西流到小河里,当地农民依靠这条小河浇灌庄稼,危害之大可想而之。“我家的麦子被污染了。”“学校的水井离水沟太近,可能也被污染了。”还好这一问题也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现在正在修建污水处理厂,很快就可以解决了。这次调查对学生的心灵触动很大,有位同学说“如果不进行调查我还不知道我们喝的是污水呢!想想真是可怕,建议校长马上另打一个深水井。”还有的同学说:“老师,幸亏您带我们出来调查,学科学真有用,以后我们好好学科学,多发现问题,多解决问题,多做点有用的好事。”至于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不用说,当然是最有效、最深刻的了。就这样,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在生活中是具体可感的,一点也不陌生。

四、融洽师生关系 保持探究兴趣。

兴趣与感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往往是喜欢哪个老师,就对哪个老师教的课产生兴趣。在教学中,我对学生和蔼可亲,尊重学生学习差异,做学生学习科学的亲密伙伴。如果学生在探究中犯了错,我不随意批评他们,更不挖苦讽刺他们,尽量保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如果学生遇到困难,我会耐心指导,帮助他们一起克服,努力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例如执教《我的水钟》一课时,一节课的时间,没有一个小组能制成能计时10分钟的水钟,也许试验难度较大,如果直接告诉学生方法、放弃制作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我就调整了学习计划,鼓励学生用两节课的时间来完成,终于在第二节课各小组都制出了自己满意的水钟。我庆幸自己的选择,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和学生共同享受成功的快乐,进一步融洽了师生关系。同时我也真切体验到要尊循科学课的开放性,科学探究不能以下课铃为终点。

总之,科学教学一刻也离不开兴趣。我们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探究效率,达成高效课堂,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