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开课“返璞归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02
/ 2

让公开课“返璞归真”

王克银

江苏省邳州市四户镇中心小学 221342

公开课作为教师之间交流教学经验、共同探讨教学规律,相互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可以说是目前最有效的教学研究形式之一。眼下,各级各类的优质课、竞赛课、观摩课、示范课此起彼伏,给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注入了许多新鲜血液。纵观这些公开课,授课教师基本功扎实,教学理念前卫,整堂课严严密密,可以说是无懈可击,给听课教师提供了极好的示范和学习的作用。但事实上却不另我们乐观,不少同行们反映:听课时确实热热闹闹,感觉良好,可自己上课时却又不知所措。听课教师的无奈使得我们不得不去反思一下如今的公开课。我是一名农村小学教师,也经常参与公开课教研活动,听公开课,也上过公开课。我发现,有好多公开课在“作秀”,也不断见过一些报刊文章批判公开课的形式主义做法,在我看来,这种现象很普遍。就此我也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相信许多同行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对上“公开课”是既爱又恨。“爱”是因为并不是每位教师都能有机会能够上公开课,同时“公开课”也是一个向其他教师展现自身教学能力,与同行交流教学理念和方法的难得的机会。“恨”的是为了让所谓的“公开课”出新出彩、有亮点,许多老师绞尽脑汁,费尽心思,但是一节课下来,学生掌握的东西并不多。的确,一节精彩纷呈,课件制作美仑美奂,课堂气氛活跃的“公开课”,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究竟如何呢?与同样内容的“平常课”相比,教学效果又如何呢?

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平常课”,只要是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都能拿来为我们所用。我们不能全盘肯定或否定哪个,毕竟两者的性质不同,上法也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检验其是否成功,关键还是看教学效果。

我喜欢公开课,但憎恨这种“假”的、“作秀”公开课,更憎恨这样的公开课评了头奖。

那么这些公开课“假”在何处呢?

一、挑班级、选学生

教师在开课时挑选优秀的班级或优秀的学生,优生成绩优秀,课堂表现积极,回答问题正确率高,容易“教”出好效果。为什么不选择普通班?因为普通班的学生基础较差,发言不积极,回答问题答非所问,甚至还打瞌睡,搞不好教师下不了台,公开课岂不成了公开出丑?于是,一个既优秀又熟悉的班级自然成了公开课的首选。这种和特殊学生做出来的课还有实用性和普遍性吗?

二、选教材

教师在开课之前认真选择教材,挑选自己熟悉的或好讲的教材。以语文教学为例,为什么不教长文?因为教师担心听课人不熟悉教材,对文章没有完整印象,再加上对驾驭长文的难度又大些,因此也只好舍长求短。为什么不教难文?因为难文不易讲透讲好,教师唯恐评课者吹毛求疵,因此只得舍难求浅。文章篇幅短,知识浅,学生容易理解,方便学生回答问题。熟悉的课文往往教过一遍或几遍驾轻就熟,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了。

三、事先对设计好的教学环节进行彩排

好多教师在上课前设计好教学细节甚至试讲若干遍。他们课前就能准确知道课堂的进程,准确预知课堂的千变万化。就拿课堂提问来说,按照读书的常规要求,问题应该由学生来提,教师为学生解答;或者由教师指导读书的一般规律后,再让学生读书提问,然后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许多公开课却反其道而行之,是由教师代为发问,而且所问的问题是经过了执教者煞费苦心的推敲。一是问题不难不易,估计学生在一至两分钟里能答出来,因为问题难了会冷场,问题易了有“未培养能力”之嫌。二是问题一环套一环,把学生套入预设的“埋伏圈”。课堂上有问有答,读读议议,热热闹闹,自然能博得众人喝彩。试讲若干遍就像晚会前的彩排,彩排好啦,后面自然演得好。

四、错误理解《新课标》,滥用讨论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不管对教材怎样理解,总要学生讨论一番。错误的认为学生讨论就是合作学习。教师一般在上“平常课”时,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每个问题都是有针对性,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意图,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也是在教师的调控下,围绕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的。然而现在“公开课”似乎都离不开讨论,动辄讨论,似乎只有讨论才是最好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其实,有些讨论只不过是形式上的一种转变,目的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这些问题是否真正值得讨论,答案是否定的。即便教师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但在“公开课”上无法很好的调控,学生随便说几句,就说别的事去了,那无论讨论的再热烈,学生还是没能通过这个形式获取到知识。

五、对学生的评价与平时不一样

大多听课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一节“公开课”听下来,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很多很多,我们听到的答案都很精彩,常常听到老师对学生的大加表扬:“你真棒!”“你说的很对”、“非常好”等等,但很少听到老师对学生说“不”字。而在我们平时的日常教学中,我们却经常说:“不,再多想想”“有没有更好?”诸如此类,鼓励学生深入思考,挖掘问题的话语。虽然“好学生是夸出来的”,但是过多的夸奖就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他们所考虑的问题也就局限在他们所能感知的表面。而我们平时的“不”字,往往能让学生以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钻研问题。这种钻研,其实就是知识的延伸,知识的灵活运用,学生也能通过思考,使其体验更深刻,这比用简单的赞扬来处理学生的回答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路也会在老师的启发下更加开阔。

六、滥用或乱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越显重要,但不能作为课堂的装饰,成为形式主义的牺牲品。有的老师提问后,学生答不上来,不是从思维方法上去诱导,而是将幻灯一打,用形象的画面将课文有关内容(答案)暗示给学生,于是学生“恍然大悟”,将书翻到相应地方照本宣科。有的老师将画面弄得花里胡哨,殊不知画面是好看了,但这实用吗?这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手段也自然助长了课堂讨论的热闹气氛。有一位语文教师在上《秋天》这篇课文时,精心准备了图音课件,使用大量秋天的风景照片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之中,但是在分析这首诗的过程时,照片却一直不停在变换,音乐也一直在反复的播放,以致于学生不能集中精力到对于课文的分析上来,而这却才是本课的重点。

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诸多“精彩”公开课营造出的假象。而我们许多领导、教师对这种“造假”的流行病几乎已经习以为常,毫不察觉,甚至奉为经典。还有人赞扬这种方式的课,就是让教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当然,打这种比方的初衷是要说明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但课堂现状却令人堪忧,的确许多公开课是实实在在的表演!

总之,面对公开课的“造假”现象,我们不能不深感忧虑。在呼唤创新教育的今天,更要警惕经过精心包装的假“公开课”。课堂教学有它自身固有的规律,只有真实的公开课才有价值,公开课要回归课堂教学的“自然”属性——返璞归真,应克服公开课的“形式主义”、“表演”主义、“作秀”主义,让公开课多一些实在,少一些虚伪,多一些可学性,少一些表演性,发挥公开课的真实作用。

课堂是一种展现,是教师课堂之外智慧劳动的一种必要的展现,这种展现水到渠成。作为一名教师,在他的教学生涯中,平常课常伴左右,但也避免不了上公开课。一堂公开课可以展示一位教师的风采,与同行交流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位教师比喻的好,把公开课和平常课比作棉袄的面子与里子,一件用来穿戴抵御风寒的棉袄需要面和里的共同作用。也有人说公开课就好比谈恋爱,平常课就好比结婚过日子,谈恋爱可以轰轰烈烈,但不一定能开花结果;结婚过日子要的是踏踏实实,平平淡淡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