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及对策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0
/ 2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及对策探究

李彩龙

吕梁学院 山西吕梁 033000

摘要:以微信、微博、客户端为代表的“两微一端”移动舆论场已成为中国网络舆论的中心地带,其生成与演进机制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的舆情发展状况。当今时代,管理网络舆情已经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只有充分把握舆情的发展规律及各个阶段舆情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舆情对高校学生的积极引导作用。

关键词:网络舆情;高校管理;有效策略

高校网络舆情是组成网络舆情的重要部分,其舆情的主体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和互动意识,舆情的引导和控制也相对线性化、流程化。但是在移动互联时代,由于其技术本身的特性,加上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导致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者在应对舆情时总是力不从心。探索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有效策略是重要课题。

一、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观念的落后

在移动互联时代,虽然很多高校都在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但是在内容建设方面还是缺少创新性。高校在遇到网络舆情时,考虑到自身形象的维护,不希望在网上看到负面的评价,往往以管理者的身份高高自居,会用学校的管理制度“打压”学生发声,甚至会采用“删、堵、封”等比较极端方式处理舆情,从而达到“维稳”的效果[1]

(二)引导手段的单一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是通过人工检索信息的方式来获得舆情信息,手段相对单一原始,缺少专业的舆情监测系统。虽然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让各个高校都建设了自己的新媒体矩阵,但当有校园网络舆情出现时,都会将舆情引导工作推向思政工作者和宣传部门处置,没有成立专门的舆情工作小组,没有做到职责细分,无法形成合力。

(三)应对时机把握不当

由于移动互联网的隐匿性、学生个体责任感的弱化、“沉默的螺旋”效应以及社会其他力量利用社会情绪操控网络舆情,导致大学生在利用“两微一端”进行舆情表达时会出现非理性、情绪化的行为,甚至可能会激化为校园悲剧、社会群体性事件[2]。而高校网络舆情处置过程中,很多高校缺少管理忧患意识,缺乏网络舆情引导经验,往往会错过网络舆情处理的“黄金1小时”,从而导致负面网络舆情的出现,让学校陷入被动的境地。

二、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及管理的创新

(一)构建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促进管理系统化

主要涉及到工作领导、教育引领、队伍保障机以及舆情的收集、分析、预警、处置、总结反馈等机制,需要校党委统一领导,设立宣传部办事机构,落实发言人制度,形成由团委、学生处、保卫处和网络信息管理中心等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确保高校管理中网络舆情信息的正常运行。

完善的工作机制绝非封闭系统,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引导和管理,移动互联时代,要掌握学生群体网络使用的特点,思想行为特点,在恰当的时间内,推送出与他们需求相适应的信息和服务,从而能够有效地引导舆情。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中要及时和上级部门、当地党委、政府职能部门等增进联系。同时保持和兄弟院校的联系,及时发现共性信息与问题,将其纳入常态化管理范畴,形成联动工作机制。如高校应及早建立起完善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按照国家政策法规有效规范网络舆情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促进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

(二)结合思政教育,发挥网络舆情的风向标作用

高校网络舆情是以实际工作为基础形成和发展的,只有在实际工作的导向下实施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才能发挥出网络舆情的风向标作用,为高校有序开展各项工作提供服务[2]。换言之,高校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舆情管理,不要抱着“维稳”的心态,而是要以服务者的身份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师生的诉求,从而达到学校和师生的和谐共处。

如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校舆情引导结合起来,有效构建、正确引导校园网议题,充分彰显正能量;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利用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培养学生正确树立网络观,在网络上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健康文明的行为规范以及遵循网络道德的高度使命感、责任感;加强对学生的网络自律教育,持续提升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通过结合自律、他律,提高学生们的网络道德自觉,形成优良网络交往氛围,潜移默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

(三)利用新媒体,促进网络舆情引导日常化

作为在网络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一方面,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较为一致,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在舆情发生时极易引起群体极化或从众心理;另一方面,他们又具有独立、自主创造、自黑、高度的网络依赖、手机控等人物标签。因此,一个热点问题加上一种情绪,能够迅速引起他们的网络舆论关注,继而通过移动媒体终端以转载和评论的方式迅速传播,尤其是微信朋友圈的相对封闭性能够刺激大学生群体舆情表达的主动性。

鉴于此,高校在进行正常教学管理的同时,要针对当今大学生的新特性,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的监管,并把这种监管落到实处。如借助信息交流平台和新媒体的优势,把学生们常用的通讯工具、交流平台等纳入工作范畴,在这些网络阵地上搜集高校舆情信息,并进行整理、研判,结合高校特征组织学生参与网络舆情引导活动,形成网上和网下的互动协作,打造与高校发展相适应的网络文化品牌,提高高校网络文化阵地品质,提升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水平。

结语

网络信息时代使得高校学生越来越依赖网络,高校网络舆情对学生们的思想影响不容小觑。作为高校工作者务必要完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机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发挥网络舆情的风向标作用,使高校网络舆情在和谐、绿色的环境中发展。

参考文献

[1]窦浩铭,夏张扬.高校网络舆论阵地对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影响[J].山东青年,2019,(12):45.

[2]武晓燕,刘军清,鲁琳琳, 等."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舆情与正确舆论导向研究[J].数码世界,2020,(3):184.

[3]潘一璞.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形成与引导策略研究[J].知识经济,2020,(1):175-176.

作者简介:李彩龙,男(1988.05—),汉族,山西吕梁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地址: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吕梁学院新校区,基金项目: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9zsszsx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