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0
/ 2

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于景洋 袁忠文 马春香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担负起为地方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责任。“重视学历,轻视能力”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存在的一个误区。当代职业道德教育应当把“工匠精神”作为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如果能把“精神”的熏陶与“工匠”式的培养并重,必将为我国培育出符合当代社会需求的德才兼备、德技双馨的人才。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

引言

自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后,就学生工匠精神进行培育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教育内容。但是,从目前来看,受制于文化环境、社会环境、教育水平等多方面因素限制,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仍存在教育思想落后、教育方法单一等方面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也不利于高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工匠精神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首次出现“工匠精神”一词,随即引发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和热烈讨论,工匠精神也越来越受到企业和社会的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已经关系到国家发展。近年来,我国高度关注高职教育的发展,先后出台《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满足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需要,毕业生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更要培养过硬的职业道德,以满足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本文通过对工匠精神现状的分析,在现有的条件之下,高职教育要做好培育工匠精神的任务,还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挑战。通过研究构建了高职生工匠精神培养模式。

二、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

(一)、教学进度与实践教学进度不同步

多数高职院校为了加强对市政专业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安排学生进行工种实习的实践教学,其教学的目的应是使学生掌握不同工具和设备的安全操作方法,熟悉不同工种的工作过程,理解并熟练掌握各工种的工作内容,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有些高职院校将工种实习安排到相关专业学生的第二学期,这时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较少,对专业方面的知识掌握也不够全面,此时进行实践教学并不合理,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二)、教学模式传统单一,考核方式偏重传统

高职院校的教师一般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互动性差、参与度低、积极性弱、效率不高。高职院校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教学重理论(考试知识点)、轻实践(综合技能、职业素养)的问题,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都未得到充分培养。高职院校基本沿用传统考核方式,综合能力的考核未充分体现,没有考虑到学科的延展性和学生大学期间应当具备的自主学习和思考剖析能力。教师与学生互评的模式广受大学生的好评,避免单一化、表面化。现阶段,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的考核评价方法,无法真正意义上产生真实效果,无法从根源上激发学生对专业核心课程的真正理解和主动学习,忽略日常课堂和实训基地的练习,考前突击类似的不良氛围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厌学情绪。

三、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一)、构建校企融合培养模式,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现阶段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层次较浅,企业并未实际参与专业治理、管理、运行,而定制专业、定向培养、共建实训场馆等都是可取之法。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应当建立健全“四二三”模式,实现“四共育、双融通和三结合”,真正意义上达成校企双方共商、共管、共评、共享,专业能力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工作项目标准相符合,课程体系与岗位需求、教学内容与岗位实际、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三个层级六个方面相结合,最终实现高职院校空乘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深度有效结合,使得校、企、生、师四方共赢。另一层面,引培结合,建设“双师型”队伍。首先,要切实强化巩固教师引荐力度,形成人才梯队。高职院校应当制定明确的师资队伍引进政策,实践课教师优先引进政策和引进兼职教授、实施专兼职相结合的政策。其次,多渠道完善培养培训体系,例如敦促和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切实提升专业技能等。再次,以“研”促“教”,提高教师的教学才能技巧,最终达成学科人才梯队培养建设、科研成果成绩斐然,学科水准长足成长和进展。

(二)、突出教学特点,调整教学内容

现在高职院校对于人才的培养应立足于实际,以市场为导向,紧紧抓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重点,重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结合的紧密结合。广大高职教师应进行定期的课程调研,根据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来进行相应教学科目地调整。同时,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理论课程的应用型以及时效性,运行信息密集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吸收状况以及理解能力,来进行教学内容的适当安排,不盲目遵循传统教师的教学经验,应根据现代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来进行教学模式的合理创新,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保障教师教学质量为基础,来进行教学模式的合理探索,积极创新学生的学习思维,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想象力,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能动地学习。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科目的安排时,也应进行积极的社会调研,多方面学习先进学校科目设置模式,尽可能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在学生多科目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对专业的学习兴趣,进而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应能力。

(三)、培养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主要标志,重复的、死记硬背的学习和验证以往知识不能产生创新活动。应用型创新活动是在对现有的知识充分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之上,经过充分研究,看清事物的本质,通过实践活动产生新方法、新技术的活动。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能力结构看,体现出的是运用已经学习到的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在实践中发现显性的和隐藏的问题,根据表面现象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的能力。高职院校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应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最终目标。

结束语

新时代高职教育,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主旋律,通过完善人才培养目标、能力和制度创新课堂教学,开展实践教学,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人才,提升行业企业竞争力,实现“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

参考文献

[1]黄凤春,李彦武,郑通祥.高职院校专业技术人才创新成果方式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35):268+270.

[2]刘颋.高职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长效机制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11):115-116.

[3]洪新军.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成才之路,2018(36):3.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GZB1318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