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留守人口科学素质提升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5
/ 2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留守人口科学素质提升路径研究

张琼

一、当前农村留守人口科学素质水平的现状调查

(一)现代科学技术对农村留守人口生活方式影响明显。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转变。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对科技产品持积极态度。虽然由于文化水平所限,很多农民对科技原理难以理解,但对科技新产品乐于尝试。以Y村为例,留守老年人中,65%的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能够完成基本的操作,其中30%能够使用微信等线上社交工具进行交流沟通。值得注意的是,男性老年人的使用比例明显高于女性。而在留守青壮年妇女中,能够熟悉运用线上社交工具的达到90%以上。二是娱乐化倾向较明显。不论是对光电网络还是移动自媒体的使用上,农村居民最主要的诉求还是休闲娱乐为主,真正通过这些途径获取科普知识、生产生活知识的非常少。当然,这对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对改变以往的酗酒、打牌等陋习作用明显。三是乡风文明持续提升。近年来,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封建迷信活动越来越少。

(二)农村留守人口获取科普知识的主渠道仍较单一。虽然现代传媒技术可以极大丰富科普途径和范围,但目前农村留守人员获取科普知识的主渠道依然比较单一,主要是“官方”科普,主要运用行政手段和体制内资源,以相关职能部门组织的技术服务、科普活动、农村科普阵地建设等形式。这是由留守人口的特点决定的,存在着几个方面的困难。首先是认知水平受限。留守人员大都以老人妇女小孩为主,老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生产生活更多以人生经验和阅历为参照,很少改变这种长时间形成的“惯性”。所以这种频度相对不高、内容相对固定的模式,对留守人员真正产生的作用也大打折扣。其次是学习动力不足。在留守妇女群体中,其白天的精力主要在劳动生产上,晚上更多地在照顾小孩学习生活上,没有更多的时间和兴趣去关注科普学习。

(三)农村居民科学素质提升速度依然相对缓慢。根据 2015 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与其他人群相比,农民的科学素质提升相对缓慢。2010—2015 年,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从 4.79% 提升到了 8.24%,而农民仅从 1.51%提高到 1.70%;从城乡分类来看,2010—2015年, 城镇居民科学素质从4.86%提升到了9.72%,而农村居民仅从1.83% 提升到2.43%。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基层科技工作者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基层科技人员经济待遇、政治地位都较普通,从业人员稳定性不强,流动性较大,真正扎根基层的科技工作者数量不足。二是服务与需求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目前,承担农村科技推广与服务工作的乡镇各类科技站、所及服务中心等机构职能有所弱化。当然这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方式转变有重要关系。一般规模性经营的农户或公司都聘有专门的科技服务顾问,相应地对基层科技站、所的科技需求就少了许多。同时,科学素质的测评指标与农村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异,很多农民对这些指标并不是很清楚。

二、进一步提升农村留守人口科学素质的路径探析

(一)做实科技服务长效机制,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有地方在工作机制和服务模式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实践和探索。如实行技术承包责任制,开展科技人员包村服务活动。根据农时节点,进村入户,对农民开展面对面的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技术指导和服务,为避免农村经济“空心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首先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是农村发展的支撑,依托农业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在留守人员中发现能够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新型农民,建立“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 ”的技术服务模式,要求每名包村科技人员联系一个新型经营主体、推广一项高新技术、培养一名农民技术员、建立一个科技示范点,构建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直接到人的服务长效机制。其次是建立完备的科技服务体系。以县级政府为推动主体,统筹科技、农业、卫生等系统,应该根据各自实际情况,组建专门的科技服务队伍,开展长期服务。

(二)将农村科普与文化建设相融合,推进科学知识大众化。

农村科普不仅要解决农民的技术问题,也要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要。科学能为农民提供全新的精神文化体验,对抵制封建迷信思想有极大作用,而且有益于提升农民理性思考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农村科学文化建设,根本的是与农民的深层次需求相契合。通过文化建设将科学融入到农村文化当中,融入到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当中。农村科学文化建设要融入到实践中,文化建设就必须要接地气,使农民愿意参与其中。特别是针对留守人口,结合他们的兴趣需求,如老年人健康常识普及和重大疾病预防诊治等。通过医学专家等科技工作者的服务来提升留守人口的科学认识和生活质量。

(三)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科学普及方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科普工作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方式和手段。一是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技术保障作用。依托县、乡(镇)、村视频学习平台,定期开展科普知识宣传,为广大留守人口提供一个学习科学知识的途径。调查发现,目前该类的学习平台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比村民家中广播电视学习更加专业更加前沿。二是建设智慧农民网络平台。加强农村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培训培育,提升农民科普信息化服务水平,离不开涵盖各种优质科普资源的智慧网络平台,充分发挥手机自媒体科普作用,在留守群体中开发生产生活类科普移动终端传播APP,结合重要节日节点,开展专业的相关培训,提升留守人口的移动终端使用水平。

(四)发挥社会组织力量,拓宽资金筹集渠道。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宣传普及活动,但相对于薄弱的基础来说,资金仍是制约农村科学普及发展的重要瓶颈。首先要营造全民科普的氛围。鼓励各种社会公益组织、企业团体以各种形式对口开展科技扶贫工作,提供资金、人才上的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和社会资金助力乡村振兴,对科技类文化类项目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其次要科学评估农民科学素质水平。委托第三方组织对科普活动及农民科学素质水平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以便对相关政策计划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农民科学素质提升是个系统性的工程,既要依托乡村产业的繁荣,又要借力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体现在乡村治理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农村留守人口作为当前乡村振兴的主要人群,要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需要充分整合政府、社会、农民的三方力量,关键还是要依靠政府的主导力量,在农民科学素质提升中发挥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