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语言之根 扣紧教学之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7
/ 2

扎实语言之根 扣紧教学之脉

李俊

四川省简阳市实验中学

摘要: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正在不断的革新,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在阅读教学聚焦语言,扎实语言之根着力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如何落实语言训练,提高阅读教学实效进行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命脉在哪里?语言。语言训练是语文生命之脉搏,教学之根本,这是毋庸置疑的。新课标也一再强调语文教学必须凭借文本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因此在阅读教学我们应该聚焦语言,扎实语言之根,着力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唯有这样才能把准语文教学之脉搏,才能击中语文教学之要害,才能提高阅读教学之实效,才能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有所长。下面就如何落实语言训练,提高阅读教学实效,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扎实语言之根要找准训练点。

语言训练点是师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凭借,只有抓准了每篇课文的训练点,教师对语言的指导才会变得切实有效。准确合理地确定课文的训练点应关注三个方面的因素。

1、根据课标对各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确定训练点。

小学阶段,阅读教学主要要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语言的能力。《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第一学段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第二学段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第三学段要求“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等。这些具体的要求是我们确定语言训练点的出发点,也是阅读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2、根据每组“导语”中单元读写点的要求确定训练点。

我们的教材每个单元都以专题形式编排,每组的“导语”都提示了单元学习内容,其中对本单元的读写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高段教材在百花园中更是加入了拓展与交流这个版块,提出了每组教材不同的训练点。向爱平老师就特别善于引导学生根据单元要求学习语言。他在执教《狼牙山五壮士》时,新课一开始便引导学生找出了本单元的训练点“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明确了这一要求,学生学习语言便有了凭借,教师对语言的训练自然就更有实效了。

3、根据课文内在的训练因素确定训练点。

虽然每组教材都有其整体上需落实的语言训练的要求,但是每篇文章又都有其不同的语言特点和风格。因此我们还应当从教材的重点、难点、读写结合点等方面入手选好语言训练点,也就是说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提供的训练因素。《父亲、树林和鸟》和《一个小山村的故事》同是S版三年级上册七单元的课文,两篇文章的语言训练点却不相同。认真研读、分析后,《父亲、树林和鸟》一课,我把语言训练的目标定为学习作者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而《一个小山村的故事》我则把语言训练点放在积累优美的词句,学习用句子表达自己的情感。训练点的准确把握,让我对学生的语言训练扎实而有效。

二、扎实语言之根要以情促读,以读促学。

学习语言的过程离不开读,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就是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精讲多读,对语言要通过讲解、朗读和背诵等形式,深入指导,强化训练,让学生慢慢吸收消化。如果学生爱上了朗读,形成了习惯,美的语言便会脱口而出。“三分文章七分读”,我们在教学中应围绕读做文章:备课先备“读”,讲读多练“读”,自始至终以“读”开路,以“读”取胜,读中探“宝”,读中取“金”。

三、扎实语言之根要“咬文嚼字”,品出语中之味。

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我们学习语言的典范。语文课上我们要善于抓住精彩之笔,训练学生养成咬文嚼字的好习惯,对不同的语言形式甚至是一个标点都要能有所感悟,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语感素养,提升情感,从而真正落实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狼牙山五壮士》中有这样一个句子“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向爱平在教学中把这个句子变了几个样子让学生朗读,感悟。“顿时,石头向敌人头上砸去。”“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向敌人头上砸去。”“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向敌人头上砸去。”学生在句子的比较中明白了语言在表情达意上的妙处,深深体会到了文字包含的情感。接着向老师又问,句子中的“砸”可以换成什么词?在学生换词后,向老师又引导学生进行了比较。“‘扔’是什么意思,这里能把‘砸’换成‘扔’吗?”就是在这样一点一点的细嚼中,学生逐渐明白了:原来一个“砸”字可以让石头充满了满腔怒火,一个“砸”字竟渗透着作者这样强烈的思想感情。语言的魅力便在这样的“细嚼”中散发出迷人的芬芳,深深地吸引住学生;这样的“细嚼”也必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让他们悟出用语之法。

四、扎实语言之根要让学生习得方法,学会迁移。

文本的核心是语言,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便是让学生会运用语言。借助课文的例子来教习学语言的方法,并提供练习的机会,才能让学生把知识转变为技能。

1、向教材借修辞手法,让自己的语言更生动。

教材中的课文语言优美生动大多数是因为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手法。我们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让学生体会修辞的表达效果,继而寻求写作中可供借鉴的突出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让自己的语言更生动。《大海的歌》这一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描写大海的特点,这些正是这堂课语言训练的重点。把握住这个重点,我在教学课文时着重让孩子们体会修辞手法的妙处,接着引导学生对第二小节《海上的风》进行仿写。孩子们文思泉涌,不少优美的句子在课堂上闪现——“海上的风是钢笔,它一划,岩石上就留下道道痕迹;海上的风是狐狸,它一踢,就掀起阵阵浪花;海上的风是吹风机,它一吹,就飞沙走石,尘土飞扬;海上的风是渔网,它一撒,就网起许多小鱼小虾……孩子们的语言虽显稚嫩,但他们已经初步懂得了要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得生动,这不就是我们语言训练要达到的目标吗?

2、抓住教材中语言空白点进行补白训练。

文本结构中存在着大量的空白、省略和模糊之处,甚至每一个句子中都有未尽之言,一篇课文就像一张布满空间的渔网。文字描写中空白、省略、模糊和模棱两可之处,在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活动过程中便被填补、补充而变得清晰化和明确化了。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的“空白点”,开展创造性阅读活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父亲、树林、鸟》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父亲和我坐在树林边,突然听到“喳喳,喳”“布谷,布谷”……群鸟齐鸣。文中对群鸟齐鸣这一场景的描写到此戛然而止。“都有哪些鸟儿呢?还能听见哪些鸟叫声?鸟儿们是怎样飞的?”……给孩子们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我引导学生抓住鸟儿的形态、动作、叫声对这一场面进行了拓展,于是文中那一只只快活的鸟儿在学生的笔下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3、向教材借表达方法。

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处处唯教材是重,要充分挖掘教材在表达上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方法。我在教学《翠鸟》这课时,把教学重点确立为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描写事物的方法。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学生思考:“作者笔下的翠鸟哪个部位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纷纷回答是翠鸟的羽毛。我继续追问:“翠鸟的羽毛有什么特点?哪句话概括出了这个特点?作者是怎样把这个特点写具体的?”在一步步的追问中,学生渐渐发现了作者先概括后具体,并按一定顺序观察的写作方法,还领悟到比喻的恰当运用让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在习得表达方法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模仿课文抓住动物外形特点来描写一种自己熟悉的动物。这样学生在体会到作者的表达特点之后再当堂迁移,都觉得写起语段来思路清晰、有法可循了。

综上所述,语文的学习离不开对语言的品评。语言就是语文教学的大动脉。我们在教学中,要紧扣语文教学之脉,对语言慢焙细炒,扎实语用,引导学生探微发幽,细细体会感悟。如此沉浸下去,在语言文字里走个来回,语言的芬芳才会充分散发出来,语文的魅力才能充分彰显出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充分调动起来,语文教学的实效才能充分落实下来。

《小学语文教师》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落实“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 “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