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造就语文名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7
/ 2

阅读造就语文名师

易育川

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兰池学校 712000

通过阅读语文出版社的“名师讲语文”系列丛书,发现名师的一生就是与读书结缘的一生。换言之,阅读造就了语文名师。

一、一个不读书的语文老师面目可憎

上课就课本那点知识,离开教参就上不了课。就教材论教材,没有丝毫拓展,不敢做丝毫拓展,驾驭不了,这样的语文老师不是教一辈子还在原地打转?随着时代变迁,落伍是三五年的事。

教完《沁园春*长沙》不引入毛泽东诗词,多好的诗史,多好的革命情怀!教完《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等等,不把现代诗歌做个总结,引入顾城、海子、舒婷、张爱玲,林徽因等等。然后写出像模像样的诗、现代诗。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鸿门宴》讲完了,学生没去找《左传》《战国策》《史记》看,我真不知道你怎么打造学生古文化功底?

讲完了《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及梁任公的一次演讲》,学生不主动阅读鲁迅作品,尤其先生的杂文,学生不阅读巴金小说,随想录,学生不了解梁启超的历史是是非非。

二、阅读目的:为人生、为教育

语文名师都爱阅读,他们有哪些“读书经”呢?翻阅册册语文名师专著,发现处处是名师们满怀深情地讲述自己阅读经历和感受的文字,本本可见名师们为阅读而 白日夜忙碌的身影。名师们为什么不饱享悠闲生活的快乐,非要苦行僧般没日没夜跋涉于文山书海呢?因为他们聪明睿智,顽强坚定,具有强烈的读书动机,是深深懂得读书对人生、对教育意义的人。

从出生年龄段看,语文名师们有20世纪五六十年代和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分。从喜欢读书的外因看,这两大年龄段出生的名师们有所不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语文名师在成长过程中物质条件和读书环境都很差,而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语文名师在成长阶段的物质条件和读书环境开始变得越来越好。从他们喜欢读书的内因看,无论哪个年代出生的语文名师都有一些共同特点:都具有较好的先天语文禀赋,都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和对语文的爱好,都懂得读书对自己人生和教育事业的意义。

读书对人生的意义是有层次的。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有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受尊重和 {自我实现等需要。不同的需要正是名师们喜欢读书的根本原因。农家出身、非常有个性与胆识的广东名师程少堂毫不隐讳地谈了读书对自己物质生活和社会地位的影响,他说:“想当年,一海碗荷包蛋,真的是我喜欢读书的最朴素的动机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最强大的动力。贫穷是我个人奋斗的强大发动机,喜欢读书使我摆脱了贫穷,实现了我小时候的人生梦想,过上了比较幸福的有尊严的生活。”浙江名师褚树荣从“精神生活”角度谈到了读书对人生的意泛,他说:“我的精神世界颇为丰富,也相当多彩。体育、音乐、书法、摄影都曾在我的世界里起过涟漪,但最觉惬意的莫过于冬日夜晚钻进温暖的被窝捧起称心的书本青神的漫游,书,拓展了我的生命时空……‘一句话,读书能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也即不同层次的需要,能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文化素养。

关于读书对教育事业的意义,名师们的体会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明了读书对教师职业发展的意义,二是通晓读书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

教师的职责正如韩愈所言的“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授业”“解惑”的金钥匙在哪里?在书中。不通过广泛而深入的阅读获得“职业本领”,何以履行教师的职责?正因名师们明白读书与自己职业间息息相通的关系,所以才博览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一切书籍,精读里面的名篇佳作,从而获得保证事业成功的丰厚专业底蕴。

三、阅读范畴:博学与专精

探究语文名师的“读书经”,首先可以看看他们读了多少书,读到了什么程度,也即探究他们读书的广度与深度,从而窥见其读书成功的门径。

通观诸多语文名师的阅读生涯,发现他们的阅读范围确实如圣哲先贤所言——“既博又专”,即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博”体现在语文名师阅读的“百科性”,即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甚至天文、地理等无所不读;“专”体现在语文名师阅读突出“语文性”,即以读语言、文学方面的书为主,辅以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书。

众多语文名师的阅读都体现了这种“既博又专”的特点。浙江名师王崧舟说:“我读什么书?读宗教类的书,读哲学类的书,读文学类的书,读美学类的书,……甚至读中国古代术数类的书,什么周易占卜、三命通会、邵子神数、奇门遁甲,什么书我都读,只要有感觉,只要有兴趣。”表面看来,王老师看书确实很杂,但细细想来,他读的主要还是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等与语文学科密切相关的书,即便是阴阳八卦类的书,王老师读来也是为了开阔视野、训练思维,最终为语文教育服务的。由此看来,王老师读书虽多而杂,但也没有违背“术业有专攻”和“学以致用”的“精深”原则。

说到阅读的“博”,还不得不谈谈读社会生活这部大书。因为人的学问、学识、学养不仅仅是从书本中得来的,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社会生活、大干世界。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恐怕就是指社会生活这部大书了。要从社会生活中获得我们需要走的知识与学养,就要走出去实践,多看多问多交往,像司马迁那样遍览名山大川和文化故地。眼界就开阔了,学养就丰厚了,思想也会深刻起来,语文教学的水平也会更上层楼。

关于阅读的“专精”,诸多语文名师的读书生活都体现了这一特点。无论研读语言学和文学,还是研读哲学和史学,抑或是研读教育学和心理学,他们都能做到认真细致,精益求精。安徽名师邓彤为开设“《红楼梦》导读”选修课而细读《红楼梦》的经历,生动注释了什么叫深入阅读。开选修课前,他对;红楼梦》已相当熟悉,但为了上好选修课,他又“利用一个暑假将《红楼梦》原著通读四遍,在一本岳麓书社出版的普及本《红楼梦》上密密麻麻写下了许多读书心得”,随后“又从《红楼梦学刊》编辑部邮购了自发刊号直至当今的15年间的近六十本杂志”,认真通读后,“又研读了几本‘红学’专著,还非常认真地读完了几本小说理论”。正因样全面深入地厨渎,准备工作做得充分,所以邓老师的选修课一开几届,广受师生赞誉,最终还出版了专著《(红楼梦)导读:中学生读红楼梦》.

四、阅读方法:勤读、苦读与乐读

集中梳理语文名师的读书经验,发现他们阅读成功的最主要特征是“勤学、苦学和乐学”。

要读好书,少不了一个“勤”。。语文名师深知“勤”是读好书的基本保证,所以会抓住一切时机读书。湖北名师景洪春到广西师范大学参加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时,也不忘勤读,“每到周末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总要相约出去游玩,我却往图书馆跑。三个月内把1990年- 2001年所有的教育期刊浏览了一遍,复印了1000多份资料,摘录了8本笔记”。江苏名师严华银工作后也是勤读不辍,他爱书如命,买了成千上万册书,他说:“如今,书,成了我家庭财产的主体;读书更是我业余生活的主课。夜半书房,灯独坐,揣摩着《阅读学新论》,每有会意的我会彻夜不眠;午间床头,高枕仰卧,读一点社科方面的论著,我会带着梦幻般的思考酣然人眠……”“勤”是名师们读书的第一特征,是他们成功的重要法宝。

所谓“乐学”,应该是一种深得书味书趣的会心阅读。可以说,乐学是勤学和苦学后达到的最高境界。河北名师尤立增这样形容自己读书的快乐,他说:“在书中,我的神思飞扬,生活的压力便在这飞场中逝去;在书中,我的心灵冷峻,世俗的浮躁便在这冷峻中消失。读书的感觉是初春的一抹绿意,是夏日的一阵清风,是深秋的一鸢落叶,是严冬的一缕阳光。”看尤老师的乐读多么诗情画意,多么乐彻心扉。

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没什么方法技巧,也没什么艺术,有的只是勤学、苦学和乐学的精神和境界。换言之,读书的态度与精神具备了,读书的方法与技巧问题也就顺势解决了。读书,态度与精神才是关键。众多语文名师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毫不松懈的读书经历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回过头来再看语文教学。

语文课本是点,是纲啊,要发散语文课本,要有大语文情怀。

让我们以语文名师们为楷模,切实学习他们“终身阅读”的理念,忘我学习的精神,沿着他们的阅读足迹在文山书海跋涉攀登吧。不远的将来,我们即使成不了像他们一样的名师,我们也会成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深得学生尊重的优秀语文教师。

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