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音韵要与作者编者意图合弦——兼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22
/ 2

教学音韵要与作者编者意图合弦

——兼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建议

张洪改 1 李巧青 2

  1. 临西县教育局 河北临西 054900
  2. 2.临西县樊村中心校教师 河北临西 05490

摘 要: 教师要深刻理解作者编者的意图。只有理解了作者编者的意图,才能与作者编者共同演奏出“中心意思”这个主旋律的协奏曲。

关键词: 教师 作者 编者 音韵合弦

20世纪80年代中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教学理念,推动了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质效。到90年代,怎样才能做到“以标为标”(90年代后教学大纲更名课程标准),怎样才能把握“以本为本”,概念还是比较模糊。概念模糊表现在偏重人文性教育,淡化了工具性教学。原因是教师没有读懂课程标准,没有很好的理解作者和编者的意图,没有很好的把握住语文学科特点。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自为教师(注1)不断涌现,自为教师践教践悟,深琢细研,“以标为标”,“以本为本”的理念得到淬炼,进入21世纪为这两个理念增添了新的内涵,使“以标为标”,“以本为本”的定义更加清晰,施教更具有可操作性。

“以标为标”,“以本为本”,应首先弄明白语文学科的特点,即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语文学科教学有两大任务:一是它的人文性,二是它的工具性。

“以标为标”,“以本为本”,应该明白语文课不是思政课,而是工具课,所以人文性教育应该在工具性教学中体现,而不是单列。工具性教学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基础知识教学,二是阅读知识教学,三是写作知识教学。基础知识教学主要包括字词的音、形、义,语法,课型,体裁及体裁分类等内容的教学。阅读知识教学主要包括认识每段信息的属性,明白每段信息的意思,明白整篇文章的中心意思等内容。写作知识教学主要包括为了说明中心意思,文章选取了哪些信息材料。

“以标为标”,“以本为本”,必须理解编者作者的意图,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以及要表达这一中心思想所选取的信息材料。

“以标为标”,“以本为本”的理念施教,编者作者的意图,以及文章的中心意思,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信息解读的标尺。

“以标为标”,“以本为本”的理念施教,编者作者的意图,以及文章的中心意思,是教师指导学生仿效写作的定向指南。

“以标为标”,“以本为本”的理念施教,必须理解编者的意图,编者所要弘扬的思想,以及要弘扬这一思想所遴选的范文。要相信编者对课标的熟稔深度,相信编者对心理学的理解厚度,相信编者对遴选范文的理解高度,相信编者全面统筹的规划广度。

教师要理解编者作者的意图,教学音韵要与编者作者的意图和弦,把握文章的主基调是一条铁的定律。下面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例,诠释上述观点。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人教版2019年7月第一次印刷)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为别人想得多”是文章的主基调,即文章的中心意思(p69)。

本单元收录的是鲁迅先生、及讴歌怀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讴歌怀念先生的文章繁博,编者遴选这篇追忆,说明编者认同作者的意图。在“选作课文时有改动”(p117左下角),说明编者与作者的意图做到了完全一致,都想继承弘扬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为了使教师、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基调,编者又把文章分为六个部分排版印刷。

听了几位老师的课,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感到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还有些缺失。缺失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缺失指导学生认识每段信息的属性。二是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二三四部分时,定调低了半音。三是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缺失了写作方面的指导。

应该指导学生认识每段信息的属性:第一部分是辅助信息,二三五六部分是主体信息,第四部分是干扰信息。

二三四部分音值低,表现在没点明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这个主旋律上,教学音韵与作者编者意图不和弦。因此,音韵需要调整,才能与作者编者的音韵定格在同一个音阶上。

第二部分,把落脚点落在教诲周晔要认真读书上是对的,但是与主基调低了半音。这部分,无论先生教诲周晔认真读书也好,还是送给周晔《表》和《小约翰》也罢,都是为周晔认真读书着想。在这里,要深刻理解作者编者的意图:周晔不单只是她一个人,而是所有年轻人的代表。先生把自己翻译的外国小说《表》和《小约翰》送给周晔,这不仅仅是对周晔一个人的关怀与期望,更是对所有年轻人沉甸甸的期许。因为先生翻译这两本书的目的,是想让全国人民阅读。落脚点踏在这,音韵就能与主旋律在同一个音阶上了。

第三部分,把落脚点只落在与黑暗的旧社会斗争上,与主基调不大匹配。指导这段阅读前,建议老师们先阅读毛泽东主席《新民主主义论》(注2)和习近平主席《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注3)关于对鲁迅先生的评价,提质对先生的敬仰与真爱,在对先生敬仰的基础上,再理解编者作者的意图:鲁迅先生与黑暗的旧社会作不屈不挠的抗争,想到的是拯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从“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p120第14行)可以看出先生想到的是让在危难中挣扎的人民摆脱困苦,过上好日子。落脚点踏在为中华民族着想,为全中国人民着想上,音韵就能与主基调同频共振了。

第四部分是一条干扰信息。对这部分的阅读指导有两种情况,一是省略,原因是这部分的信息与中心意思“为别人想的多”不符,依据是p51“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所定。二是把落脚点落在先生慈祥上。这两种处理方法都不妥。因为编者把这篇文章选作范文时有所改动,并没有把这部分删除,说明这部分有阅读价值。把落脚点落在先生慈祥上,体现不出文章的主基调。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编者作者意图:正因为先生慈祥,所以非常疼爱自己的晚辈。因为疼爱晚辈,所以才“三更半夜地写文章”(p120第19行),在百忙中抽时间陪孩子们玩。先生想到的是让孩子们快乐,让孩子们欢心地成长。这里周晔、海婴不只是先生的孩子,而是少年儿童的代表。落脚点落在关爱不更事的童真孩子身上,音韵也就与主基调合弦共鸣了。

第五六部分,建议点明“拉黄包车”的人和“他家的女佣阿三”,是当时旧社会最底层的老年人。即使是社会最底层的人先生也这么关照,更能使主旋律的音质浑厚。

关于写作教学指导。如果说阅读教学是老师把学生领进教材看教材,那么,写作教学就是老师把学生领出教材看教材。写作教学为什么要把学生领出教材看教材?《题西林壁》是最好的释解。如何把学生领出教材看教材?建议设计如下四个问题,指导学生认识:

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心意思是什么?文章是利用哪些典型事例来描写中心意思的?

2、文章哪些段落是详细?哪些段落是略写?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3、文章的第一部分深沉的悼念氛围透露出什么信息?“各色各样的人都有”,先生除为工人、学生着想,还为哪些人着想?

4、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对文章的结构起到什么作用?

如果指导学生弄明白上面几个问题,学生对于作者行文意图和过程也就心中有底了。

如果五个事件都能定格在“为别人想得多”这个主旋律上,如果写作教学缺失也补上了,阅读教学的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教学音韵与编者作者的意图和弦,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更能凸显先生“俯首甘听为孺子牛”崇奉的思想境界,二是可以彰显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深度,对编者作者意图的理解高度,对学生阅读的指导效度。教学音韵与编者作者的意图定格在同一个音符上,老师、编者、作者才能更加契合,共同演奏出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这个主旋律的协奏曲。

参考文献:

[1] 《新教育论坛 努力做一个自为教师》2019年6月总第203期

[2]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第698页

[3] 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道路自信论述 第四部分

作者简介:

张洪改 河北省临西县人,1979年出生,女,汉族,学历大本,中级职称,工作单位:河北省临西县教育局,研究方向:教师发展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