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数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22
/ 2

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数感”

余敏

湖北省十堰市重庆路小学 442000

摘要:2011版《新课标》将小学生“数感”的培养放到六个核心概念的首要位置,充分表明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标十分重视和强调的问题。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在很多知识点的学习上有着较大的困难。本文在信息技术背景下讨论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问题,将数学问题结合到现实生活中,增加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实践,通过创设情境、重视实践体验、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培养和建立“数感”。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信息技术;培养

什么是数感?所谓“数感”是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并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也可以说数感是一种数学素养,它包括将数与实际背景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它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当人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来进行处理和解释,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和运用数及运算的基本能力。当前,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当中,帮助学生培养和提高数感,用数学的眼光解决问题。

  1.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情境,体验数感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过程。一个良好的、适应于学生心理发展的生活情境,有利于帮助低学龄儿童体验数感,加强对数字与生活问题的理解能力,逐步实现学生由开始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建立数感。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生活中数学,为同学们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有趣的视频或者动画等形式情境再现,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和求新知识的求知欲。

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人民币》的学习中,这一节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有元角分单位之间的转化、加减法计算、实际应用的理解等。这个内容是一年级教学的一大难点,所以在设计人民币的计算教学时,通过信息技术创设一个“小商店”,然后让学生进入商店买东西,用13元钱,看谁买的东西多,谁正好花完。然后让学生进行评比。活动后进行集体讨论,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买了哪几样东西,每样商品多少钱,总共用了多少钱?哪些商品刚好花去了13元,如何进行计算的。通过这样一个情境再现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更好的掌握了人民币的换算,从中体会到数学知识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从而感知了数感。

  1. 利用信息技术, 突破算理难点,形成数感

《新课程标准》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序化地叙述算理。”作为计算教学,如果算理没有突破,很多同学即便是掌握了算法,但是在今后的学习中还是经常出错。传统教学的计算只注重计算的结果,忽视算理的推导,学生得学习只停留在算对、算快的层面上。要使学生会算,首先要明确怎么算,也就是加强计算法则及算理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可算理是比较抽象,光用语言是难以表达清楚。利用信息技术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可以变抽象为具体,所以恰当的应用,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刺激,将抽象的算理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一目了然的理解,突破重难点。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时,让学生整合信息之后列出乘法算式14×12后,先让学生观察这个算式和以前的算式有什么不同,明确学习内容。先用估算的方法估出结果的范围,再根据以前的经验尝试计算。在这里,教师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即明确算法,然后讲解笔算的方法,而是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计算之后用多媒体的功能投影到大屏幕上,和同学们交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体会了为什么要这样算。在理解了算理之后,用笔算的方法对上述方法进行优化,明确每一个数字所代表的的含义。整节课就是学生们小组的合作以及交流展示,最精彩的就是借助课件演示让学生圈一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真正的做到了数形结合,将抽象的算理形象的表达出来。算理清楚了,算法也就明朗了。

这样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生动形象的展示算理的突破过程,能增强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1. 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知识框架,强化数感

多媒体呈现知识信息,比起传统的板书,具有信息量大、耗时少、教学效率高、系统条理性强等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本知识体系的重要信息,是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的重要环节,若没有多媒体的帮助,只凭教师讲,学生听,很可能遗漏知识点,或者知识点不够准确。对于数学基础比较差的同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差。借助多媒体的方式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串接,按照一定的模式予以分类、整理、梳理各知识间的联系,构建合适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薄弱点,及时查漏补缺,数感得到强化,应用变得更加轻松。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圆柱的表面积时,通过信息技术衔接到五年级下册第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框架,通过知识迁移比较发现,所涉及的题型大致分为三类1.有盖的情5ef05997c9ee0_html_665213a726473319.png 况(算全面积);2.无盖的情况(少算一个上面的面积);3.通风管的情况(少算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在解决问题的时候看看是否符合这三类情况。比如在解决给游泳池贴瓷砖或者抹水泥的问题时,对应的知识点就是求长方体(圆柱)表面积无盖的情况,然后利用所对应的方法很快就可以解答,出错的概率比较低,这就是高效的学习。当然其他的知识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这样直观的方式构建一个简单的知识框架,就可以把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总结,把课本越学越薄,知识彻底的掌握。

综上所述,数感的建立是一个长期而又持久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的。培养数感的过程中可以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教师可以丰富自己的教学资源,加强学生数感的培养,把数感的培养体现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小敏.信息技术支持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研究【J】.学习资源与技术,2018(6)

【2】.李文颖.浅谈在小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J】.教育战线,2010(06),(1-2):74-77

【3】叶蓓蓓.对数感的再认识与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4,北(2):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