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美术活动对幼儿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 --基于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对策 探 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30
/ 2

幼儿园美术活动对幼儿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 --基于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对策 探 究

朱皓玮 夏玉洪 郜凡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 学前教育系 241000

[摘要] 美术活动作为幼儿园五大领域中艺术领域的重要形式之一,对幼儿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影响深远,在其好奇心和创造力的方面的影响尤其显著。基于此,本研究立足幼儿发展阶段性特征,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探索教育策略:树立科学教育观,提升幼儿教师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立足幼儿教育实际,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探索欲;倡导家园共育理念,密切家园联系与合作培养,以期为幼儿教育提供方法参考,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美术活动,幼儿,积极心理品质,好奇心,创造力

一、引言

幼儿时期是人一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时期所受到的教育会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1]认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因此,幼儿时期也是幼儿积极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提出,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由此可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健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孟万金(2008)[3]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倡导要开发幼儿潜能、培养幼儿积极心理品质、预防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其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美术教育活动作为幼儿园五大领域之一的艺术领域中的一部分,是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载体之一。积极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学提出的一种正面的、积极的心理品质,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研究幼儿积极心理品质,引导、培养幼儿积极的心理品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幼儿心理问题的出现,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幼儿心理和身体的健康成长。

二、幼儿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

马丁·赛里格曼(Martin E.P. Seligman)认为,积极心理品质通常是指人的心理中积极的素质方面。根据马丁·赛里格曼的积极心理学观点,结合3-6岁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及其身心发展的需求,应重点培养幼儿的积极心理品质,包括七个方面:好奇心、创造力、坚持与自制、社交智慧、责任心、审美、希望和乐观[4]。本研究将从好奇心和创造力两个层面探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对幼儿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并探究教育指导策略。

三、幼儿园美术活动对幼儿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

1.对好奇心的影响

幼儿时期是好奇心最强的阶段,幼儿的生活经验较少,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对他们而言都是陌生又新奇的,他们对身边的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这种好奇心是幼儿探索世界并努力学习的动力[5]。幼儿园美术活动是引导幼儿对身边事物产生好奇心并进行探索的有效途径之一。幼儿虽然有很强的好奇心,但是并不是在任何时候、对所有事物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不引导幼儿发现身边事物的新奇之处,久而久之,幼儿就会逐渐丧失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对身边的一切都无动于衷、不感兴趣。幼儿园美术活动中选择的新奇的主题或材料,可以引发幼儿的关注,再辅以教师的教育和积极引导,带领幼儿探索这些材料背后的有趣之处,可以充分激发并维持幼儿对材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使幼儿探索心理的发展。

2.对创造力的影响

幼儿时期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时期,创造力发展是幼儿认知能力发展的一个方面,幼儿创造力的发展表现在幼儿好奇心和创造想象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幼儿拥有极强的可塑性和很大的潜能。随着幼儿好奇心的不断增长,在好奇心的促使下幼儿的探索欲望不断增强,不断尝试新事物、新游戏等,在尝试的过程中就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创造力。美术教育活动就是幼儿发挥创造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活动主题的多样化激发幼儿对活动材料的好奇心,结合教师对幼儿的适时引导与师生间的积极互动,同时教师会给予幼儿充足的创作和探索空间,可以充分激发幼儿对未知事物的创造力和探索欲,充分挖掘自身的创造潜能。

四、基于幼儿园美术活动对幼儿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教育策略

1.教师发展观:树立科学教育观念,提升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

3-6岁的儿童可塑性非常强,任何一个错误的、不科学的活动对幼儿的影响都有可能是终身的,因此,一定要确保幼儿所接触信息的正确性,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教师是否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直接决定了美术活动是否具有科学性,也决定了美术活动的效果。只有具备正确的美术教育理念作为理论指导,才能设计出科学的美术活动,对幼儿的影响才是正面的、积极的。如果想开展一次有效的、对幼儿有积极影响力的美术活动,要求教室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是远远不够的。在科学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教师带领幼儿进行美术活动,具备充足的理论知识是开展美术活动的基础。但是,幼儿园阶段的美术活动的教育目的并不是让幼儿掌握这些理论知识或美术技能,而是以美术活动为载体,锻炼幼儿双手的灵巧性,进行情感培养,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等。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在具备充足的理论素养的前提下,还要具备幼儿园美术活动的技能,通过各种活动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同时还要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将理论素养与幼儿的发展规律相结合,采用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方式和方法来进行美术活动。

2.教学设计观:立足幼儿教育实际,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探索欲

《纲要》指出,教育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幼儿从出生开始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都是在家庭、社会以及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学会的,如果美术活动选择的教育内容是幼儿不熟悉的,远离幼儿生活的,会加大幼儿理解的难度,使学习变得机械化、模式化,非常枯燥乏味,容易使幼儿失去好奇心,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在选择美术活动的材料和主题时应当从实际出发,选择一些贴近幼儿生活的、新奇的事物,将教学活动融入到幼儿生活中,便于幼儿理解和学习,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培养好奇心;活动的内容也应当是开放的,至少在某一些部分是开放的,给予幼儿一定的探索和创造的空间,鼓励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给幼儿的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为幼儿提供发挥创造力的机会。

3.家园合作观:倡导家园共育理念,密切家园联系与合作培养

如果只将美术教育活动限定在幼儿园的课程内,这未免太过局限了,不利于幼儿在艺术领域的发展。幼儿最好的课堂应该在生活中,应当将美术教育融入日常生活,更有利于幼儿的理解与接受。因此,家长应当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及时与老师沟通、联系,了解幼儿在园情况,促进家园合作。在完成教师安排的一些任务的同时,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事物,注意身边的细节和事物的微小变化,培养幼儿对新异事物的敏感性、好奇心和探索欲。教师也要加强与家长的交流,了解幼儿在家里的情况,并向家长反应幼儿在园内的情况,使教师和家长都可以增进对幼儿的了解。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纠正家长错误的家庭教养方法,也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园内的美术活动设计进行相应的调整,家园合作可以促进幼儿行为的一致性和延续性。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66-222.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31-33.

[3]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41-45.

[4]刘玉娟.幼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16-19.

[5]刘亚男.幼儿好奇心的开发与保护[J].幼儿教育,2016(09):35-36.

注:本文系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2019年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幼儿园美术活动对大班幼儿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研究 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