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01
/ 2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

徐立民

济南市黄台小学 山东省 250001

摘要:当前,核心素养一词越来越成为教育教学关注的热点。所谓“素养”指的是一个人作为社会一分子的综合修养,包括外在形象的美丑、道德品质的优劣、知识水平与能力的高低等多种方面。素养是可以后天习得的,经由训练和实践人可以获得各方面的技巧或能力。基于此,以下对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

引言

让道德与法治的课堂生活化,意味着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改装”。围绕教学内核展现出生活化的一面,让学生的感性认知更为鲜明和直观,体验更为丰富与饱满,在言行合一的教学中学习、吸收、内化道德知识,从而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获得道德情感的熏陶,初绽道德品质的萌芽,形成一定的道德素养和行为。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说明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自律性差;经验少,身心发展尚不健全,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经常会是非善恶不分,如果不能做好正确的引导,就容易随波逐流,误入歧途,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能够为学生做好方向引导,纠正言行,提升素养。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下,生活化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尝试,既能帮助教师摆脱传统空洞理论灌输式教学的束缚,丰富课堂内容,提升教学效率,又能通过生活化素材和情境的引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升教学参与性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探索甚至是创新等各方面的能力,最终得到核心素养的提升,一举多得。课件,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实施生活化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挖掘生活事件,紧扣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目标

小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生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到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基础,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贴近学生,让学生易于接受。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非常重视道德与法治学科特有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每一次设计学习活动时,都要注意体现“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的这一核心目标,且每一项活动的设计与指向都要服务于此、着眼于此,从而帮助与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使其为成为“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珍爱生命的人”。教师应发现教材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寻找与教材契合的生活事件,提出道德问题,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目标,并围绕目标展开探究。通过对生活事件的叙述和辩论,促使学生观照自己内心世界,提升自己的道德认知。

(二)真正懂得学生的真实感受,学会尊重学生的意见想法

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角度来教育孩子,要以少年儿童的角度来理解他们的需要,尊重他们,倾听他们的想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我们要创新教学方式,杜绝枯燥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方式,将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重现生动教学、深刻学习的目标。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少年儿童,给他们童年该有的快乐生活和价值形成方式。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在生活中要做到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教师自己更应当精通;要求学生崇尚的行为,自己应当行之;要求学生摒弃的行为,自己也应当坚决抵制。由于小学生处在人生的最初成长阶段,各种思想体系和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真正形成。他们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故的真善美、假丑恶还未能有正确的判断能力。教师作为启蒙者,一言一行都要充分考虑到对学生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和对学生的影响,尊重学生的意见和看法,让学生学会表达,得到成长。

(三)依托学生发展需求,注重德育与法治教育的养成性教育

养成性教育是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重心,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基于核心价值观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教师理应注重学生日常行为的养成性教育。在教学三维目标体系中,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需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转化为注重德育与法治教育的养成性教育。进而在教学思维中转变观念,突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养成性教育生成。具体而言:从小学生认知思维出发,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注重德育与法治教育的养成性教育。就是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以学生情感体验为载体,推动德育教育的养成性教育。比如: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中《彬彬有礼》的教学,教师要以养成性教育思维为导向,通过引导学生把握礼仪、礼貌言行外。要通过学生日常行为习惯深入开展实践教育,以学生养成性教育循序渐进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发挥教材知识体系,以个人、集体、国家的视域,以儿童化的表达方式确切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性教育。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次,根据不同年级的课标要求,直观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性教育。

(四)构建生活化的教育教学模式,激活道德与法治的课堂

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回归生活。道德与法制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能力。生活化,实践化是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特点。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教材为辅,在教学中加入生活中的案例,让课堂回归社会,不断贴近学生生活,再现生活情景,让学生在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注重在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探究知识,给学生创设充分自主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读一读、帮一帮、演一演、唱一唱、做一做,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生活,从而构建起面向生活的潜在性能力,使儿童知行统一。

(五)通过家庭生活现象来加强道德与法治教学

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需要教师挖掘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贴近生活的现象来对学生实施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师应该将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案例引入到课堂当中,帮助学生提高对道德与法治功能的理解和认知。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家中与家人沟通交流的例子,让学生门积极的交流与讨论,也可以向学生提问一些关于家庭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发表看法。例如,教师问:“如果家里只剩一个苹果,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在家,那么该怎么处理这个苹果?”有的学生回答:“将苹果分开,每人一块”;有的回答:“我应该孝敬老人,尊重长辈,让给爷爷奶奶吃”……在讨论的过程中,对思想认知有偏差的学生,教师应该及时的进行引导,让其认识到自己思想行为的不正当性,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结束语

总之,当课堂引入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借助生活材料阐明事理,引人入胜,达成教学目标。当课堂中构建生活化模式,有助于教师与学生的智慧成长,可以说对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董继荣.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讨[J].生活教育,2019(12):39-40.

[2]蒋海莲.“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研究[J].知识文库,2019(23):288.

[3]曹妍.让生活化教学走进道德与法治课堂[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9(11):95-96.

[4]刘芸.推进小学道德与法冶课堂生活化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8(10):154.

[5]任洪顺.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摭谈[J].知识窗(教师版),2018(09):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