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07
/ 2

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

黄启芬

泉州南安南星中学 福建省泉州市 362342

摘要:地理实践力是行动能力和思维品质表现,是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而形成的能力。近几年高考地理命题的趋势是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考查对地理知识和原理的掌握程度,要求结合生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学生的在校学习和日常生活是脱节的,探索和发现身边地理问题的能力有所下降,故此在教学中培养该素养是摆在当前十分迫切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地理实践力;策略

1培养地理实践力的原则

1.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化需求,让学生的个性特长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地施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践活动,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和研究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代表对学生放任自流。教师要给予学生关注与指导,鼓励学生深入探究,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1.2科学性原则

地理学科知识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和科学性,这就要求培养地理实践力需坚持科学性原则。对具体地理现象背后的地理知识进行探索时,论证要严密,描述要严谨,举例要典型,引用或参考的材料要真实、可靠。如果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随意的、毫无科学依据的推测和解释,活动就失去了意义。同时,教师也要遵循教育学相关理论,开展的活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水平。

1.3体验性原则

地理实践力不能从书本知识中获取,而是要通过各项活动,在实践中获得。这就要求开展地理实践活动需遵循体验性原则,即强调学生亲身参与,在观察、思考和操作的过程中调动身体的各个感官,通过思考、操作与感悟识得比书本内容更形象、更深刻、更丰富的认知,领悟知识的本质和内涵,并将其转化为有效的地理资源。

2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校条件限制及为了不耽误课程进度,模拟演示和课堂小实验大部分往往都没有进行或只由教师进行简单讲解,学生自身参与较少,加之空间想象能力较弱,所以学生很难获得直观真实的感受,而离开课堂的地理野外实践活动,则只有极少数学校开展。部分中学虽会开展研学活动,但地理内容较少,多数与课堂教学内容不能较好贴合。且地理事物及现象都是经历长时间的沉淀而形成,学生无法想象其历程,不能将所学知识与眼前事物相联系,以致很多学生无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地理现象、分析其原因。因此,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迫切要求中学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提升其地理素养。

3高中地理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措施

3.1动手参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新课标改革的到来,使得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中地理的一项任务之一,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总切实掌握相关地理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解题思维,又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以小组的形式协同合作,将家里的旧雨伞改造成天文伞,同时教师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帮助学生;还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时区,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时区换算知识,增强对时区的理解;引导学生使用橡皮泥制作典型地貌模型,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典型地貌的认识和记忆,进而帮助学生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让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在学生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地理实践的能力。

3.2利用学生情感特点,培养学生实践意识

高中生普遍处于十几岁的青春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已经开始对自然社会有一定的认识,有自己基础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并对一些事件有自己的看法。高中地理中有许多的自然社会现象以及经典案例,学生学习时会有自己的看法甚至能想到一些解决办法。利用这种心理和情感,在一些实际生活问题的学习上,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去思考现实的解决办法和应对措施,并创设相应的地理情境,如开展小辩论会、解决方案演讲、地理调查小论文等,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并激发他们开展实践的热情。例如:在教学高中地理中关于旅游地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针对我国的旅游业现状和问题提问,并让学生以之为主题分组调查,最后写出总结小论文。学生可以选择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比如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策略、我国旅游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我国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等,再通过书籍文献或网络媒体等渠道进行调查。学生在听到教师布置的任务时会产生一定的想法,最后在小组讨论中整合大家的意见,分别进行实践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写好论文上交。教师在批改论文的过程中既能看出学生地理知识的掌握度,又可以了解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强弱。

3.3开展简易课堂实验,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地理学习虽不同于物理化学的学习需要大量考查实验能力,但在地理学习时适当开展一些地理模拟和地理实验,往往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加深知识理解、培养实践能力等积极作用。课堂是学生学习时间最长的地方,在课堂上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演示,既直观又有趣,能很好地调剂课堂氛围,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分布规律、地理现象特点等地理知识。此外,进行地理实验还能起到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等积极作用。例如:在教学高中地理“水循环”时,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几个玻璃杯、盖子、冰块、细沙等实验用具,在上课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进行实验。第一个实验先在一个玻璃杯中加入半杯热水,再用盖子盖上,不一会儿就会看到盖子上聚积了许多小水珠,这就是水汽蒸发的原理。待水滴量较多时,将盖子拿起,在装有细沙的盖子中倾斜带水滴的盖子使水滴流入沙中,这便是水循环的降水原理。第二个实验先在玻璃杯中装入沙子,再放进冰块,观察冰块融化成水并渗入沙中的过程,这便是水的下渗原理。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兴趣高涨,既锻炼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加深了对水循环的理解。

3.4通过户外参观、参与活动开展教学,提供地理实践平台

高中地理新课标改革要求教师要全面领会新课标精神,并根据教学情况要灵活驾课堂与驭教学内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机会组织户外活动。例如,著名的旅游景观的婺源油菜花,在花季不仅景色怡人,还吸引了很多游客参观,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选择恰当的时间组织学生带着问题去参观考察:1.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2.为什么当地可以大面积种植油菜花;3.油菜花还适合在什么区域种植;4.结合实际思考打造最美乡村的措施。通过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思考,建立地理综合思维和相应的知识结构,深入分析问题。生活中处处有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有心人,随时随地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并进行思考。

结束语:要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教师就应该融入新的教学理念,合理转变教学方式,创设新型学习环境,开展地理课堂实验活动,拓展地理实践考察活动空间,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和在地理课堂的参与度,将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转变为自觉的内部学习动机,使其逐步学习地理必要的技能与方法,形成地理思维,提升地理素养。

参考文献:

[1]余尧,赵媛.基于地理实践力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比分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01):29-32.

[2]盛芸菲,吕宜平.高中地理实践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9(04):48-51.

[3]王春雨,张武.地理核心素养之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路径探索[J].经济师,2019(05):155-156.

[4]孙竞航,刘恭祥.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21):22-23.

[5]唐玉法.高中地理“社会实践力”的培养途径[J].地理教学,2018(17):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