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进行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07
/ 3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进行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苏国辉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但该学科课程结构与内容上复杂且深奥,传统大班式授课很容易导致课堂枯燥乏味,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日渐流行,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引入该教学模式后能否解决课堂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大班授课;小班研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改革

一、传统课堂难以提升教学效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是一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1。作为高等院校重要的基础公共课,目前,以教师为授课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我国仍然普遍应用。在原理课教学过程中,一位授课教师要面对几十、上百位学生,授课内容又以抽象的理论为主,师生在教学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较大,无法进行充分的互动和有效的沟通,从而产生教师与学生在对课堂效果的预期上存在落差。教师更注重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学生则更注重考试通过率和绩点的取得,从而导致教师无法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状况从而改进教法,学生无法培养自己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怎样通过师生在教学教程中的良好互动、协作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教——学”并重的教学模式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增强“教”与“学”之间的联系,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构建

原理课目前以概要性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和范畴为主,通过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内容,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较之于传统教学模式有大量可取之处,在“大班授课”完成大纲基本任务后,“小班研讨”随即跟上,抓准重难点,促进师生深入讨论和交流,建立学习共同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升整体教学效果。教师将课堂分成课前、课中和课后三大模块:课前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的知识;课中通过大班授课,梳理理论知识框架,小班分层研讨,内化知识体系。2课后进行知识拓展,开阔学生眼界,采用课内外知识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等多元化评定考核,带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1. 实施以学生为中心课前知识传递

课前教师做足功课,对课程内容和不同层次学生能力透彻分析,制定全面的教学计划。教师也要向学生讲清楚“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理念和实际操作方法。在课前进行知识传递时,提供给学生一个平等的参与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将原理课的相关教学资料和视频导入到“课堂派”APP平台,在平台中发布课程任务和自主学习测试。根据学生完成的课程任务程度和学习测试结果,将学生分层管理:自主学习能力强、接受新知识能力快的学生分为快组;基础知识大概能够掌握,重难点理解不够透彻的学生分为中等组;基础知识不能够全面理解,需要在老师和同学帮助下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分为基础小组。根据课前的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学生小组分层,为大班讲授完毕后转入小班研讨交流环节做好铺垫。

  1. 实现以分层为框架的课中知识内化

根据课前测评、学生分层为教学框架设计,教师制定精准对位的课堂安排,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大班授课和小班研讨的课时合理分配。对课前自主学习中,学生已掌握的基本知识点,在大班授课中不再重复讲授。将学生在答疑中反复提出的问题和课程的重难点深入剖析。要求在大班授课中每位同学需要有课堂笔记,记录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对于重点难点知识的掌握,加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理解,弄清楚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在完成大班授课后,转入小班研讨的环节时,教师要注意合理分配人员小组,保证20—50人的小班讨论规模,再对每小班按5—7人来组建讨论小组,每个讨论小组尽量保证有快组、中等小组、基础小组三个层次的学生,以保证每组学生的小组公平竞争机制。教师布置的内容选取也是整个“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的核心,在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内容的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等问题,教师应将趣味性引入到研讨课中,一方面是探讨内容的趣味性,一方面是探讨过程的趣味性,如可以适当运用游戏教学法、表演教学法等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内容上来看,原理课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具体包括:导论、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根据三大主题和具体章节的学习方向的区别,选择不同的研讨模式。比如,在讲唯物辩证法这一章节时,由于所授课班级是文科院系的学生,就布置过一个小班研讨的主题为“中国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积淀,于是选择从中国的诗词入手,这样更易于学生进入主题。在这个讨论中运用了游戏教学法,要求每个小组以“中国诗词大会”参赛环节的形式,各小组比赛吟诵诗词,并阐释出词句中所包含的哲学原理和其中的辩证关系,再研讨分析课堂上的相关知识点。这就将原理课中的教学内容设置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以分层为框架,运用“补习班”模式对基础型学生的问题查漏补缺,运用“谈论班”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运用“提高班”模式开拓学有余力的优等类学生视野,顺着学生思维方向引导,引入学生进入情境,完成整个认知的过程。

(三)实行以多元化考核为特征的课后知识拓展

课堂的授课、讨论是有时限性的,而知识的学习拓展则具有延展性。教师要求各小组整理出讨论成果,并及时将课上尚未讨论完的问题一同导入“课堂派”APP中,进一步供教师和学生分享讨论。线上线下互动教学、线上线下巩固反馈,多角度夯实学科知识并强化知识的迁移。在“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模式下,教师将学生在“课堂派”APP平台参与数据、课堂笔记、课堂讨论发言记录等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构建出的“学习痕迹”,纳入新的考核方式中。制作学习小组考核表,用以综合考核个人与小组集体之间互帮、互学、互促的学习成效,杜绝出现个别学生“搭便车”现象。打破单一的集中一次考核的评定方式,灵活采用多种考核方法。注重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也不忽视期末考试,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同知识点的特点采用相应的考试方法,尽可能整体性、系统性地反应原理课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三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改革的效果分析及优化

原理课作为一门理论性基础课程,其教学模式改革最为核心的要素就是教师与学生的配合效果检测。从授课教师的角度而言,“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模式能够使那些对理论课程重视不足的学生,由完全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参与者,减轻了教师的部分授课压力,教师有更充裕的时间提升备课质量。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展了课内外知识面,在课下能够继续深挖课外知识内容,教师与学生整体能力都得到了提升。这种混合式教学,与以往的教学模式并不冲突,二者相结合起到了与时俱进、相得益彰的作用。传统的教学理念被颠覆,教学内容被延伸,教学改革得到了深化,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但就当前的思政课教学而言,“小班研讨”模式还没有被充分重视,仍有一些学生认为小班课程的难度太大、学习吃力,仍有一些教师认为没有必要进行小班研讨。因此,“大班授课、小班研讨”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1. 转变教育思想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优化“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改革效果的前提。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言:“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3,在教学活动中,应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教师为主导,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帮其所需、排期所难,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陈旧思维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应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根本目的。要给予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原理课所获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作为教学目标,增强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二)创新教学手段

穿插新的教学手段,课程形式丰富多变,是优化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改革效果的推动剂。“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一板一眼的灌输式授课。但如果只是增加了小班研讨的授课方式,教学手段依旧单一的话,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可能会再次陷入枯燥乏味、机械学习的模式之中。如何直观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让原理课的理论知识震撼学生的心灵,可以在“大班授课、小班研讨”进行中穿插一些新的教学手段来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例如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湘江战役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直观地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从而激发学生对真理的追求和爱国主义热忱;或是举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竞赛,原著阅读分享会等等,在“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推进过程中多角度地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手段。

(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提升教师的自身素养,不断提高理论知识水平,是“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对授课教师有更多方面和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不断地研读最新文献和经典原著,紧跟学术研究的前沿,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关心时事热点。教师对原理课知识点理解的不到位,想要呈现精彩的、高水准“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活动是不可能做到的。学校在对教师进行思想与理论提升培训的同时,也要加入网络教学APP平台的培训,帮助教师更好的熟练使用信息化教学工具,为学生打造完美课堂做好“软硬件”准备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达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预期的实效性,引入“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是十分有必要的,对引入后师生的配合度和学生的接受度要做相应的调整。进一步推进优化该教学模式,要保证课程构架、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化。

作者简介:苏国辉(1974-),男,广西桂林人,哲学博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课题: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问题意识”导向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改革研究(2018JGB194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项课题(

2018XWYJ08)。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 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4 (2) :55-6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