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史料实证的课堂教学实践——以《鸦片战争》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10
/ 2

基于史料实证的课堂教学实践——以《鸦片战争》为例

黄励华

清远市华侨中学 511515

【摘要】 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贯彻落实学科的核心素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对改革,通过史料教学,落实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实证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史料实证 实践

史料是指记录或反映过去发生、存在过的事情的文字记载和一切物品。主要分为文献、实物、口述和图像史料。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态度与方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通过历史教学,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史料实证精神,注重创新实践。下面以《鸦片战争》为例,以史料为依据,以史料实证为课堂教学方式,探究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首先,探讨一下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让学生搜集史料,并辨别史料的真伪,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由学习小组对史料进行解读,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历史认识。

史料一:1841年,一支中国舰队在广州港外巡游。一艘英国蒸汽船出现在中国舰队的后方。中国海军战士们十分吃惊,因为他们以前没见过像这样的轮船、这是一艘配备有致命武器的蒸汽船。只是一击,就把中国队中的一艘击沉。

当时的中国舰队没有一点机会。他们的武器只有弓箭,他们的大炮是300年之前设计制造的,甚至没有开火船就下沉了。战斗开始才2个小时,500多中国海军战士就已经牺牲了,英国舰队长驱直入占领了广州。

—英国教科书

史料二:我们进行鸦片贸易,是否违反了国际法呢?没有。当两广总督用他自己的船运送毒品时,没有人会对外国人也做同样的事感到惊讶。

—托马斯•斯当东

史料三:鸦片战争结束后,道光询问耆英:“逆夷接仗之际,所带夷兵,何以能使有进无退?” 耆英找到的原因是:“英夷武官四十以内不娶妻室,兵丁亦然,是以无所顾瞻,临敌争先。”道光批曰:“可恶之至。”真的是可恶,君臣探讨的结果竟然是英国人都是光棍,没有老婆,所以打起仗来不怕死!

—端木赐香《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全景解读》

史料四:鸦片战争爆发,中国不少民众成为英国军队的后援。据《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记载,仅广州三元里,在当时就有1200名援英抗清者。镇江水战也是如此,岸边中国百姓围观,当清军舰船被击沉时,百姓不时爆发出阵阵喝彩声。英军登陆后,正为食物发愁时,百姓们却争相将蔬菜、牲畜,卖给英军。英军指挥官问中国翻译,翻译答“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

—百度资料整理

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我们设置了相关问题:

①中国与英国的国情如何?②两国的武器有何差距?③中英差别在哪里?

学生阅读史料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个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史料实证精神。通过师生共同研读史料,小组合作探究,老师点拨、归纳,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战败是因为政治制度的落后、政治腐败、国家观念的缺失、武器的差距等。这样,课堂教学就言之有据,又可以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教学效果会更好。

其次,课堂教学要注意历史的多样性。我们再以史料为依据,探究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史料一: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百度资料整理

史料二:外国人等不准私带外国妇女进入广州,胆敢故犯,立即停止通商,并将此等妇女强制送还澳门。

—[美]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冲突时期》

道光年间,英国东印度公司驻广州大班盼师,光天化日之下,私自偕夫人和葡萄牙女佣由澳门至广州。还准备了中国敞篷轿子,故意乘轿子前往商馆。轿子里面的大班妻子穿着薄透的上衣和裙装,雪白的胳膊和腿都露在外面,金发高鼻。一路上她一会儿指着外面好奇的人群,一会儿又与丈夫相视而笑,十分张扬。到十三行商馆后,堂而皇之住了下来。这在城内引起轩然大波。

—李占才《清朝禁止西方女性来华导致的冲突》

史料三:他不懂外语,却注意“采访夷情”,派人专门收集外国人在澳门出版的报纸书刊,并把懂英文的人招入钦差行辕做翻译工作。

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

—中英《江宁条约》,见王铁崖编《中外旧约汇编》

史料四:鸦片战争的真意义,就是用火与剑的形式,告诉中国人的使命:中国必须近代化,顺合世界之潮流,这是今天历史学界都会同意的观点。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我们师生一起在史料中找关键词,对史料进行归纳、整理、辨析,着力在史料中发现线索和有效信息,再经过思辨与探究,结合课本内容,我们得出如下认识: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启了近代化进程。自然经济逐步瓦解,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世界,从而形成了文化优越感,形成了华夷的尊卑观念。之前,中国只有天下观而没有国家观。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开始从“天朝上国”中觉醒,重新定位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很多知识分子认识到华夏弱、外夷强的现实,认识到外夷有着许多的优点,开始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等向西方学习的观点。“天朝”逐渐向“中国”转变,说明清朝开始抛弃传统的天下意识,向近代的国家观转变,近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开始形成。

男女平等、民主、自由等思想在中国逐渐扩展。之前,广州的外国商人是不允许入城居住的,女性就更没资格了。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价值观念在一点点地发生着改变,它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中国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教育也有了新变化。鸦片战争中惨败的事实暴露出中西方的巨大差距。面对内忧外患,出现了一批务实的“经世派”学者,有识之士的忧患意识被激发出来,开始关注国计民生,倡导学以致用,服务社会。

通过史料,多角度再现了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面貌,到处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冲击。以史为鉴,我们要客观认识我国国情和世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总之,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有着勃勃生机,也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新课程历史教学应该从搜集原始史料、分析史料开始,只有精心的研读史料、应用史料,在目标上求真求实,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方法上推陈出新,在实践中创新迁移,才能达到历史教学的理想境界,提高课堂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资料】

1.徐蓝 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仲尧明 何成刚主编《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中国近代史 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21、23、28、32、35

3.何成刚 主编《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中国近现代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12月出版,2、5、29

4.李志茗 《鸦片战争前后的“研究西方热”评析》(载《福建论坛(文史哲版)》,2000年第5期)

5.郑林 等著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学科能力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1月出版,28、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