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发展理论角度探析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10
/ 2

从心理发展理论角度探析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

王 倩 魏淑华

济南大学 山东济南 250000

摘 要: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既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又不利于学生自身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本文依据埃里克森发展阶段论、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和奥苏贝尔成就动机构成理论对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探析,并据此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课堂问题行为 心理发展理论 小学生

课堂问题行为,是发生在课堂教学中,违反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影响正常课堂的教学秩序,并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消极影响的行为。课堂问题行为在小学生身上表现最为突出且具有普遍性,主要体现在行为表现形式多样、人数涉及较多且具有一定的集中性。而小学教育阶段恰恰又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塑造的关键阶段,若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不加以重视,则不利于学生课堂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还会干扰课堂效果、降低教学效率,也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该阶段的学生普遍表现出对教师的崇拜,向师性较高,因此小学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及其解决办法,这将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减轻课堂管理的压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 依据埃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论的探析

1. 产生原因

埃里克森认为,小学生处于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的第四阶段—学龄期(6岁-12岁),该阶段面临的主要冲突是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小学生在学习和游戏的过程中总是喜欢将自己与同伴进行比较,在这一过程中或形成勤奋感和对自己力量和能力的信任感,或形成自卑感和对自己能力的低评价。当学生出现自卑感并且不认可自己的能力时,学生的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便会采用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赢得别人的注意,获得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而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课堂问题行为,目的是借此来吸引老师和同学的注意。

  1. 教育建议

首先,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更多独立完成任务和表现自己的机会,获得尝试新事物的信心,发展自我满足感,让学生在不同的领域表现自己的特长;其次,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大胆的设想和创造给予鼓励,并对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表示赞赏,耐心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再者,教师应该为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成败观,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最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平等的尊重学生,不能羞辱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 依据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的探析

1. 产生原因

班杜拉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可获得榜样行为的符号表征,并据此引导自己在今后做出与之相似的行为。而小学生是非观念尚不够明确,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发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注意力不仅会被成绩好、表现优秀的学生所吸引,也会被那些违反纪律,影响他人学习的学生所吸引。小学生便认为自己或许不能像好学生那样努力学习而获得老师的注意,反而破坏课堂秩序、影响教师教学和他人学习的行为比较好实施,因此会采用后一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以及吸引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注意,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由此出现课堂问行为。

2. 教育建议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个体行为的产生是对外界环境所做出的反应,而这些行为的保持与消失取决于行为的后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行为进行明确地指导,善于运用鼓励、表扬等强化物来管理学生的课堂行为,尽量减少惩罚的使用,对于课堂问题行为多采用削弱和消退的方式;其次,教师要为人师表,注意自己在学生面前的行为表现,为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再者,教师应把学习刻苦、表现优秀、力争上游的学生树立为榜样,引导学生学习榜样行为,并为学生创造再现榜样行为的机会;最后,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采用优秀人物的事迹来教育学生,对学生良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错误的行为则给予批评和教育。

  1. 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探析

1. 产生原因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该阶段个体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虽然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但也是借助于实物来进行演绎和推理的。而当教师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小学生无法理解时,便对学习失去兴趣,注意力开始转移,容易出现课堂问题行为,干扰教学顺利进行。学生的认知发展在时间上具有差异性,有些学生认知发展比较早,而有些学生认知发展比较晚,因此容易造成班内学生认知能力的两极性,两者所体现出来的学业成就不一样,认知发展较慢的学生更易出现课堂问题行为。

2. 教育建议

作为教师,首先应该了解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选择适当的教材,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开展教育活动;其次,应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设计自己的教学方式,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安排教学内容;再者,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减少晦涩难懂的理论教学,尽量使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具来辅助教学的顺利进行,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使其适应当前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最后,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了解学生的具体需要。

  1. 依据奥苏贝尔成就动机构成理论的探析

1. 产生原因

动机是指由某一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学习动机是激励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一种外在或内部需要。奥苏贝尔认为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部分,其中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属于外部动机。根据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可知,小学生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具体;外部学习动机占主导、内部学习动机较弱。因此,小学生将学习当作赢得地位和自尊心的根源,努力学习的目的是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赞许。如果小学生认为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会导致他们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做出违反课堂纪律和影响他人的行为,借此表达自己的不满与反抗。

2. 教育建议

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口头承诺,做到言必行,树立教师威信,不欺骗学生;其次,要创新教学方法以及创设问题情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从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再者,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适当的奖惩机制,善于运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可以采用竞赛与评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后,教师应该有意识的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

  1. 小结

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是十分复杂的,但教师也不应该望而却步,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从学生心理发展的角度了解小学生的认知以及思维等发展的特点,有意识的正向引导,降低因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而造成的影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 唐欢丽.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原因分析及对策[J]. 科学咨询/教育教研,

2019(25).

[2] 尹逊霞.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观察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015.

[3] 张彩云,申继亮. 小学教师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认识[J]. 教育科学研

究,2007(4).

[4]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第二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5] 席楠楠. 小学教师应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现状及干预[D]. 武汉:华中师

范大学,2019.

  1. 张慧,王培,贾玉涛. 从学习动机理论看贯通基础阶段学生的课堂问题

行为[J]. 文教资料,2019(9).

作者简介:王倩(1995-),女,云南玉溪人,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2019级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魏淑华(1980-),女,山东淄博人,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