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角度下大学生个人信息泄露的困境与保护策略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10
/ 2

法律角度下大学生个人信息泄露的困境与保护策略的研究

李浩想 霍原原  韩乐  梁意华  黄慧  徐创新

南昌航空大学 江西省南昌市 330063

摘要: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在个人信息保护中有必要拿出来做单独讨论。本文就大学生个人信息泄露现状进行了调查,并横向比较了国外的先进经验,基于此提出了一些保护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个人信息;防泄漏;法律保护

第一章 法律角度下的个人信息保护

1.1 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发展历程

5f0809d21c601_html_ce01939306bfcc4a.png

1.2 法律保护个人信息客体范围

在讨论这一客体范围的重点其实是比较隐私和个人数据的区别。《民法典》草案及司法解释规定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地址、行踪信息等。而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个人信息强调识别性,隐私强调私密性,当然个人信息和隐私存在交叉部分,其中个人信息能否同时成为隐私,取决于信息的性质和公开的范围。

第二章 大学生个人信息泄露现状

2.1 大学生个人信息泄露严重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案例分析大学生普遍都认为自己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其中泄露程度达到中等及以上的超过半数,严重侵犯了大学生的个人信息的自主权,其中大学生们普遍认为身份证号、联系方式和网上浏览记录的泄露最多,甚至有九成学生认为自己的联系方式遭到泄露,收到过针对性的推销短信等。这些都直观反映了现在大学生的个人信息泄露情况严重。

再如影响甚大的“8.19徐玉玉电信诈骗案”,就是因此造成的惨剧。刚考上南京邮电大学的徐玉玉的个人信息被人窃取并倒卖,被人以助学金需激活账户的理由将父母刚凑齐的学费全部骗走,她伤心欲绝,郁结于心,最终心脏骤停离世。大学生个人信息的泄露,不仅会导致学生遭受经济上的损失,甚至还会危及生命。个人信息的泄露不可小觑,它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2.2 大学生安全意识薄弱

大学生处于社会环境与校园生活的缓冲地带,是年轻人进入社会的最后一站,拥有比中小学更为开放的个人身份信息流动环境。网络技术的发展,又让身份信息的获取和复制变得极为便捷。而大学生缺乏自我保护防范意识,如在使用社交平台进行交流时,将个人基本信息泄露给陌生人。在朋友圈里晒出行机票、学校名称等信息;易受小礼物诱惑,轻易扫描来路不明的二维码;在各种会员申请过程中留写自己真实的姓名、详细通讯地址,甚至包括身份证号等。

2.3 社会监管不足

法律法规尚需完善。我国近几年来在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方面的法律修订、出台做了大量改进和完善的工作。但与现实中快速发展相比,这些法律法规仍存在很多不足。大多数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缺乏,规定比较笼统,无具体标准。

政府执行尚需落实。国家通过制定统一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形成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但是光有信息等级制度是不够的,还要政府投入力度去落实去执行。[1]在这一方面,我国做的远远不够。访谈中有同学谈到在泄露后尝试过寻求公权利救济,但是最后以”未造成太大损失“为由未被落实。

新型防泄漏方法尚需启用。防泄漏的技术尚需更新,并且应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完善成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优化公权力救济程序和企业责任,甚至是提出新的信息存贮方法,使用防泄露可溯源的用户信息轻量级保护方法[2],从源头对信息进行监管。

第三章 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策略

3.1 大学生的自身保护

3.1.1 增强自身安全意识,注意提防可能泄露的情况

大学生应增强自身安全意识,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注意到可能会泄露的情况,如用户注册、活动报名、档案填写、社交平台交流以及证件遗失时,我们应该采取如何注意细节,这对于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讲座、宣传或者活动等方式让同学们学会并且能够做到个人防范。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小细节。比如在仍快递盒时有意销毁快递盒上的个人信息、注意留心服务商提供的用户条款上的隐私条例等等。定期更换密码是个很好的习惯,并且应有意加强自己密码的难度。当收到任何陌生信息,都要及时判断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切忌贪小便宜,而当要填自己的个人信息时,都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警惕。

3.1.2 加强普法,已被泄露时积极维权

当泄露已经不幸发生时,千万不要慌乱。如果一旦发现自己的账号被盗等,应尽快通知亲朋好友注意,防止被骗,并尽快去公安机关报案,很多因个人信息泄露导致的损失可以通过及时的补救措施来减小甚至挽回损失,如通过锁定银行账户等。

大大增强学生对法律方面的了解,法治的今天对于大学生的普法迫在眉睫,使得大学生能够自发维护自身权益,利用法律武器积极维权,而不是出现调查中提到的“不知道向谁投诉”的情况。遇见问题能够清楚应该如何及时止损和寻求赔偿,避免再陷入“默默忍耐”的境地。

3.2 社会层面的保护

3.2.1 法律层面加强约束

现存法律中的具体条款不够细致,不够贴切生活,容易被侵犯个人信息安全的不法分子钻空子,洗脱嫌疑,从而逃避惩罚。因此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肯定是首要工作,使得法律的可操作性更强,更加细致,让维权行为有法可依。

调查中提到许多信息遭到泄露的网络用户为避免麻烦而不采取维权行为,因此应当适当提供相关方面的法律援助,帮助他们维权和预防个人信息的泄露。

加强普法宣传教育。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侵犯他人隐私,非法利用他人个人信息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承担的法律责任及所必须付出的沉重的代价。

3.2.2 政府层面加强管控

进一步健全各项监管机制,并且落实各项监管措施。政府应成立专门的全国范围的个人信息保护监管机构,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积极配合;严格规范信息拥有者对个人信息的使用权限,防止企业对个人隐私信息商业化利用,对公民个人信息使用权、知情权、管理权等权利明确规定;统一大数据产品在个人隐私、信息安全方面的国家标准,建立并完善相关测评机制等。[3]

而我国当前信息产业技术自主创新不足,政府应该帮助企业加强信息技术来“数据脱敏”,在保护用户的数据道路上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 常建国;冯万强;.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的研究对策[J].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20.

  2. 张艳;何申;粟栗;. 防泄露可溯源的用户信息轻量级保护方法[J].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 2020.

  3. 王新宁;.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防范探究[J]. 智库时代,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