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孤独症儿童的情绪行为 ?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1
/ 2

如何处理孤独症儿童的情绪行为 ?

赵英

四川省复员退伍军人医院 四川成都市 611230

所谓的情绪行为,从本质上来看,就是生物个体需求能否得到满足产生的一种情感反应,而孤独症儿童在这方面的表现主要是跳闹、哭叫、攻击他人和自我伤害等,这些行为的出现不仅会对儿童的生活以及教育造成严重的影响,还可能会影响到儿童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因此,为了保证孤独症儿童的健康成长,还需要对孤独症儿童情绪行为的处理措施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描述。

  1. 孤独症儿童情绪行为的产生原因

第一,引人注意。孤独症儿童具有沟通障碍和语言迟滞的特点,而由于他们在与人沟通方面缺乏相应的能力,往往会在人格方面产生瑕疵,意图通过自身的情绪行为对他人的注意力进行吸引,以此来达到舒缓心理压力的目的。

第二,固执行为发生改变或受到限制。患有孤独症的儿童在想象力、适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欠缺,因此,大部分患有孤独症的儿童,难以接受环境的改变,活动刻板,导致其行为过于固执,在家长或教师在对其刻板和固执的行为进行改变和阻止时,会使儿童产生更为强烈的情绪行为。

第三,逃避要求。结合观察教育实践来看,其情绪问题还会在家长或教师给出要求或社会规范影响下产生,并且这种情绪行为的表现非常强烈,包括哭闹、跑跳、大喊大叫,甚至攻击他人、自我伤害,所以他们经常会利用强烈的情绪行为逃避各种要求。

第四,身体疾病。根据相关调查发现,患有孤独症的儿童大多会有脑部机能障碍,甚至会有部分儿童会出现癫痫症,受到脑部机能障碍影响,他们经常会莫名的出现哭闹等情绪。而除了癫痫以外,也可能会因为其他疾病的影响,导致儿童出现各种情绪行为。

第五,指导方法不当。相关指导者没有根据儿童情况对教育计划进行科学的编制,导致教育培训方法缺乏合理性,且在社会适应活动中没有设置合理的要求,进而引发情绪问题。

  1. 处理孤独症儿童情绪行为的具体措施

  1. 对感觉统合训练加以落实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对儿童的周边神经以及前庭神经功能加以调整,这样能够使儿童的情绪行为得到逐步的改善。而感觉统合训练,主要是指导者结合儿童的动作以及感觉的发展情况,运用游戏的方式,使儿童能够通过活动逐渐改善由于训练方式枯燥或能力不足造成的影响,使儿童能够从训练当中感受快乐,帮助儿童建立自然情绪,推动儿童语言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加强行为矫正

主要是根据学习原理对行为问题进行处理,特别是对孤独症儿童情绪行为的处理,具体落实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正面练习。在孤独症儿童出现情绪行为时,应要求其将双手放在头上,并从头到腿依次进行,每个部位停留15-30s,如果儿童能够进行数数,且具备相应的语言表达能力,指导者可以让儿童自己数数来计算时间,或通过交流来分散儿童的注意力,通过反复练习,直到儿童情绪逐渐稳定为止。

第二,增强与忽略。在儿童出现激烈的情绪行为时,指导者不能急着去安抚,在保证儿童没有对自身或他人造成伤害的情况下,可以将其情绪行为适当忽视,在儿童情绪平复以前不去看他,这样能够使其逐渐平复下来,切不可盲目上前安抚,这会使儿童的情绪发作更加严重。当儿童情绪恢复正常时,指导者可以对其进行帮助,逐渐降低情绪行为的产生概率,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儿童认识到,只有保持正常的情绪和正确的行为,才能使自身的需求得到有效的满足。

第三,厌恶制约。如果儿童存在较强的攻击性和自残行为,指导者应该对厌恶制约进行使用,简单的说,就是将其攻击和自残行为与不愉快体验进行结合,例如物理制约、语言谴责等。通过不愉快、乃至痛苦的体验对儿童进行刺激,使其攻击和自残行为得到有效的限制。帮助儿童认识到行为和结果间的关系,进而将攻击和自残行为消除。例如,针对简单的咬手行为,可以使用具有辣味或苦味的物品进行使用,包括胡椒粉和黄连等,将其涂抹在儿童手指上,对其造成厌恶制约。

第四,隔离。在儿童做出捣乱、发脾气、攻击他人、不听教导、无法将过激情绪行为终止的情况时,指导者应该对其进行暂时的隔离,在隔离期间,如果儿童表现出良好的情绪行为,则可以将厌恶刺激适当减少,甚至解除,而这种代替性行为可以在后期的管教当中进行高效的利用。

(三)认知行为疗法

这种方法需要将内部思想的改变作为基础,包括知觉以及信念等,这种方法同样应用了教育学习原理,同时也对矫正技术进行了借鉴,以此来指导儿童,能够更好的矫正其情绪行为。

第一,认知功能训练。患有孤独症的儿童,主要是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出现认知能力发展不足的情况,其对周围事物难以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归纳。尤其是在人际关系方面更是极度欠缺,很多孤独症儿童对于人际沟通和交流的基本语言无法理解,经常会因为话语的无法理解产生情绪行为,因此,对儿童长期落实认知功能训练,对其认知水平进行提升,能够使儿童情绪行为得到有效的改善。

第二,沟通控制。通常情况下,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且沟通的方法也相对较多,在表现出情绪行为时,作为指导者应该引导他们运用各种方法对内心的情感进行表达,使其能够与人进行沟通,从而将行为问题逐渐解决,达到提升儿童情绪行为控制能力的目的。而针对一般功能儿童,这种方法同样适用,可以对其情绪进行逐步控制,使其情绪逐渐趋于稳定。

第三,自我控制能力训练。这种训练方式主要是培养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从而达到行为矫正的目的。在生活当中,能够用于控制行为的手段多种多样,而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语言指导和物质转移。

在语言指导方面,相关专家认为,情绪并不是因为某个诱发事件自身直接造成的,而是由于经历事件的个体对事件本身的理解和评价造成的。在信念缺乏合理性的情况下,就会使儿童出现不良情绪反应,而利用语言进行指导和疏导,能够将不合理的信念逐渐改变,过通过自我告诫,对自身情绪进行控制。

在物质转移方面,在儿童表现出情绪行为时,应该利用儿童感兴趣的事物对其注意力进行及时的转移,包括玩具以及食物等,对其需求加以满足,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满足不能立即给予,并且要随着发生次数的提升以及时间的推移,对其情绪行为和需求满足的时间进行调整,使其自我控制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