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现状与转化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4
/ 2

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现状与转化策略研究

李静

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南新镇小学校 623200

摘要:进入到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学习能力的差距逐渐显现出来,导致数学学困生群体的出现。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学习兴趣不足、学习方法不当以及缺乏良好学习习惯等,如何能够通过改进教学方式,促进数学学困生转化,成为教师和家长普遍关心的话题。本文将对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特点和类型进行研究,分析学困生现状并提出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学困生;现状;转化;策略

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是学校和教师需要客观面对的群体,实现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转化不仅是小学数学教师重要工作内容,也是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衡量指标。

  1. 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的学习特点

(一)抽象思维能力差

小学阶段数学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实现了难度递进过程,学生思维能力也需要从低年级的形象思维逐渐向高年级的抽象思维转变。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普遍表现为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思维方式无法满足小学高年级数学学习需求,进而对数学概念和规律缺乏深入理解,无法领悟到数学知识内涵,影响到自身数学知识学习效果[1]

(二)知识体系不完善

随着小学生年龄不断增长,零散的数学知识将会逐渐联系起来,形成数学知识网状体系。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数学知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缺乏举一反三能力,头脑中的数学知识呈现碎片化和零散化,进而影响到学困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自主探索能力不足

小学高年级学困生在数学问题思考方面普遍存在惰性,在数学问题思考方面,不能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观察、思考还停留在问题表面,对数学知识缺乏更深层次的挖掘,缺乏自主探索的动力,进而影响到他们数学学习成绩,成为数学学困生。

  1. 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现状

  1. 缺乏学习兴趣

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中,对数学学科缺乏兴趣的占比为49.6%,兴趣一般的学生占36.8%,喜欢数学的仅为23.6%。学困生数学学习兴趣不足的主要原因包括学科原因和教学原因。

  1. 数学学科因素

小学数学随着学生年龄不断增加,数学知识难度也不断提升,许多学困生在低年级阶段学习效果表现还不错,但是到了高年级,数学知识抽象性增加,学生抽象、概括能力较差,导致学习成绩开始下滑[2]

  1. 教学方式原因

一些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信息交流,对学生数学知识掌握程度判断不准确,导致教学缺乏梯度。学困生抽象思维能力尚不完善,跟不上教师教学节奏。时间一长,学生数学成绩就呈现出明显下降趋势,影响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

  1. 学习方法不当

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成绩不理想,不仅与其学习兴趣有关,还与自身学习方法不当有关,据有关数学统计表明,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中,学习不当的占比为69.1%。一些学困生在数学概念和性质理解过程中,以机械记忆为主,忽视了对数学问题的理解,一旦遇到分析性质的数学问题时,数学概念和性质就无法正确运用;此外,一些学困生缺乏总结和归纳的习惯,课堂上不做笔记,联系过程中不进行错题总结,进而导致同样的错误再三重复出现。

  1. 学习基础不扎实

小学数学的难度呈现渐进式递增趋势,小学低年级数学知识将成为高年级数学知识基础。一些学困生对低年级数学知识理解较差,不能活学活用,又缺乏知识点有效衔接,尚未形成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数学知识呈现零散分布,从而影响到学生对高年级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1. 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1.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实现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转化,教师需要增进对学困生的了解,营造出教师与学困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加强沟通和交流,掌握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困难。这样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效果不佳的真正原因,做到有的放矢,能够采取有针对性措施对学困生加以辅导,促进学困生转化[3]

  1.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学困生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在教学中常常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进行分层教学,增加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梯度;此外,教师要结合学困生特点,运用生活情境方法,改善学生思维方式,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困生转化。

  1.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教师要对学困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进行有效指导,开展学生“一对一”帮扶,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与学困生结对子,让学困生能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数学学习习惯,以此,提高学困生数学学习成绩。

结束语:

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在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影响到数学学习成绩。教师要加强与学困生沟通,增进对学困生的了解,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困生良好习惯,改进学习方法,从而实现学困生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