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5
/ 2

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王林君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新桥镇初级中学 318056

摘要:所谓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既包括学习过程流畅速度快、学生掌握知识质量高,也包括学生的综合素养(特别是数学的核心素养)得到有质地培养——本文基于当下影响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一些问题,对如何保证教学的有效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建议

追求教学的有效甚至高效,是当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但一些影响落实教学有效性目标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主要的原因有:第一,教师对教学“有效”的概念理解有偏差。认为有效就是速度快和成绩好。而其实,新课程理念已经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数学的教学不仅是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需要关注其素养的发展。因而,所谓的“有效”,应该包括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质量,也包括其是否在学习过程中发展了素养(比如积极的学习情感、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应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第二,教师所采用的方法与学生的学习心理、思维特征不相符合。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能力及特征,也有不同的学习心理,方法与之不对应,显然就会影响学生的理解和吸收;第三,受传统教学经验的影响,教学策略不能落实素养教育目标。原来的教学主抓知识、技能的掌握,所以方法也是与这个目标相对应的,比如题海战术、灌输教学。而现在突出素养教育,旧的方法就不适用了,需要变革。比如一些更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参与度高的、生成性作用强的方法,需要教师进行研究和实践。

下面,针对以上问题,结合经验就如何落实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提几点建议。

一、保证学习兴趣

前面分析过,有效的教学包括素养教育的落实。而素养教育通常是以生成性的教学方法来实现,也就是学生经历学习过程、高度自主参与学习。那么,要使学生在自主情态下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比如精力集中、思维活跃、勇于探究),那么就需要以积极的学习情感为保证。以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看,保证其在学习中具有学的兴趣,主要是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学习过程和内容的有趣。比如在学习“直线、射线、线段”的时候,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两个小激光笔,让学生将激光笔视为一个点,通过各种照射方法(向窗外照射、向物体照射、两个激光笔反接照射、两个激光交叉照射等)去体验直线、射线和线段。这种学习方式,就要比教师在黑板上画线要有趣得多,一下就能把学生的思维抓到学习上。需要注意,有趣的学习方法也要注意经常变化,不宜按着一种方法不变。比如游戏比赛法,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但过于频繁地使用,也会使学生产生兴趣疲劳感。

二是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数学比较抽象,学习难度高。如果学习的过程过于艰难,就会打击学习信心,从而失去学习兴趣。保证学生学习自信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设计高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理解;另外,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力水平,采用分层学习法,给能力较差的学生降低内容难度(以夯实基础为目标),而对有能力的学生,则适当提升难度或进行拓展。满足个体学情,也能使学生建立学习信心(后面探讨的方法,其实都是能通过提升学习效率来提升自信的)。

二、指导学习方法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普遍不重视学法指导。主要原因是,教师其实在教学设计中已把学法安排好了,学生只需按教师要求去完成学习任务即可。而在高度自主的学习情态下,学生是不是掌握最佳的学法就成为有效性的一个关键。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要设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且同时需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的学法。这需注意两点:第一,虽然有通适的学法,但通常来说不同的知识点需要采用不同的学法。因而,学法指导应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第二,学法指导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和思维特点,某种学法对某位学生是适用的,但对另一位学生就可能是不适合的。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法,但并不强制使用,而鼓励其在学习中自己去寻找最佳学法。

比如在让学生探究“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个原理时。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图中AB两点间有三条路径,请判断哪条路径最短。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请尝试提炼出数学规律”,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的探究学习。在学生开始探究之前,教师提出建议,“可以先将图画在一张纸上,然后用尺子量。但曲线不方便量,可以用几条毛线进行测量。最后进行比较。在完成这个测量比较之后,再假设几种相似的问题,再进行比较分析。尝试分析出共性。最后,再用你提炼出来的数学规律去假设一个生活场景,尝试用规律去解决生活问题。也就是先体验操作,然后进行抽象,最后回到生活问题”——这样,探究过程中,学生就有了非常明确的思路,探究过程就少了一些弯路,也符合数学知识从直观到抽象、从抽象到具象的规律。显然,学生学习的效率就得到了保证,而且,学生也掌握了一种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思维路径。而如果学生在探究中没有采用教师建议,没用毛线去测量,而是采用剪切、折纸的方法,行不行呢?当然可以,而且应该鼓励。

三、创设教学情境

我们说有效的教学应该是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特征以及数学知识的认知规律的,那么,这两个“符合”的共性特征是什么呢?从初中学生的思维特征上看,他们因为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还不够丰富,所以从生理角度上,其抽象思维发育要明显的滞后于具象思维。也就是,他们更习惯于通过直观、感性的方式来完成学习认知;而从数学知识的属性上看。数学的抽象性非常强,但数学的本源不是抽象,而是生活具象,就是我们常说的“数学源于生活”。也就是,数学的本质是因为有生活的需要,所以将生活具象抽象为数学的抽象,而抽象之后,再将数学的原理用于生活的具象,去解决生活问题。从这就可以看出,数学知识的认知规律是由具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象。所以,学生思维和数学认知的共性,就是由感性具象到逻辑抽象。而要在教学中遵循这个学习认知的规律,目前来说,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就是情境法。因为我们不可能每次学习都把学生带到生活、生产的真实场景中去,所以,将这些场景通过图片、视频或语言组织等方法呈现在课堂上,就是最合理的。

比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数学原理的实践应用。教师给学生布置了探究任务,“一条河上分别有AB、CD四个点,位于河的两岸。AB两点位于一个风景旅游区,而CD两点位于连接两个城市的交通要道上。现在需要建两座桥,分别连通AB和CD,请同学们给建筑师提出合理建议。是修建一个曲线或拆线桥,还是修建一个直线桥?”这个问题,虽然源于生活,但其实对没有生活经验的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基于此,教师在学生开始探讨之前,为他们播放两段视频。一段视频反映旅游区人潮如织、风景多变的情景,另一段视频反映交通繁忙、物资流通的场面。看到这两个场景之后,学生们很快就能理清思路,分析出“旅游景点的桥需要满足容纳更多的游人和便于游人从不同视角观赏的需求,而连接城市的桥则需要快速、方便、节能。那么,AB桥当然是曲线型的好,而CD桥则利用数学原理,取最短线段”——这个情境帮助学生快速完成了感性到抽象,抽象到实践的过程。

以上,针对当前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围绕数学教学的目标,就如何保证初中数学的有效性提出了三点建议。这三点,主要是针对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而提出的。而其实,提升初中数学有效性的方法还有一些需要注意,比如应加强师生互动、应注重数学建模思想的培养等,也需要教师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张祥. 关于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J]. 成功:教育, 2013, 000(011).

[2]梁春梅.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和实践浅析[J]. 课程教育研究, 2014(30).

[3]韩李梅. 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 00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