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融合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5
/ 2

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融合的策略

张新健 张兴双

淄博信息工程学校 255000

摘要:

家庭教育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之一,而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家庭教育又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何在家庭教育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切入方式、合理路径、主题活动三个方面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融合的有效策略,进而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中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家庭教育 融合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当前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集中在学校环境中,而家庭中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少必要的引领和指导。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我们进行了积极地尝试与探索。

一、找准切入方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内涵博大精深,涉及语言文字、文学、音乐、书法、绘画、曲艺、节日、民俗等方面。这些内容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了我们的血液和精神,我们时时处处都在自觉不自觉地享受。但是,随着现代中国的崛起和发展,特别是在家庭教育方面,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发生了巨大变化,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甚至是隔阂。这主要体现在现代家庭与传统家庭相比在家庭成员结构、家庭成员交流沟通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或氛围等方面都显现出明显的不同。这都影响到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因此,需要研究优秀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的融合点,找到合适的切入方式。

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良好习惯。充分发挥家庭作为教育主阵地的优势,在最大限度上创造真实的文化活动情境,形成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在此基础上,借鉴 “体验式学习”的理念,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亲身参与传统文化活动与反思感悟获得文化积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引导学生充分参与、真实体验、用心感悟,从而促进情感的升华和能力素养的提升,进而达到提升核心素养的目的。例如,传承传统的手艺就可以开展“包水饺”的主题活动。此项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水饺的历史知识和相关的传统习俗,另一方面开展真实的活动,所有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分工协作,谈笑风生,形成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包水饺”活动,还可以进一步升级,开展“学一样菜”“会一样菜”“精一样菜”活动,引导学生掌握做饭做菜的生活技能,潜移默化地进行劳动教育和感恩教育。

二、探寻合理路径

在家庭教育中,整合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就是要立足现代家庭生活的实际,结合父母角色、亲子关系、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的新特征,整合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成长需求的兴趣点,与现代家庭生活的结合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的活动点,并加以设计、优化与融合。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积极尝试,敢于探索,摸索出一条适合在家庭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即策划、实施、体验、分享、情境。

第一,策划。教师在对学生和家长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熟知情况,把握学生的兴趣点,整合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在学生的参与下形成活动主题。例如,整合姓氏文化、家族家谱、家风家训等内容,形成了“家族的记忆”活动主题,包括姓氏源流、寻根问祖、家风传承三项活动。

第二,实施。学生按照主题活动策划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具体的活动任务,做到充分参与,有过程有成果。例如“姓氏源流”活动中第一项任务是“溯姓氏源”。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根据自己的姓氏,通过查阅网络、报刊等资源,按照“姓氏图腾、寻根溯源、主要分布、姓氏名望”的格式整理出自己姓氏的资料。

第三,体验。语文核心素养特别注重学习过程,强调真实体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活动过程中感性的想法和瞬间的灵感内化沉淀,并凝练成语言文字,增强理性思考和认识。例如“寻根问祖”即绘制微型家谱(家庭中近三四代人的关系图)活动中,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整个家庭的人物关系,深切感受家庭的氛围。

第四,分享。学生完成每一项任务都会形成一定的物化成果。针对这些成果,改变单一的分数评价模式,通过课堂、微信、空间等平台进行展现,既是学习效果的展示,也是活动体验的升华。

第五,情境。前面四个环节,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活动周期,意味着一项任务的完成。但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活动,而是要春风化雨般一点一点去渗透。这就需要家长及时营造传统文化活动的具体情境,将特定活动常态化,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耳濡目染,逐渐养成良好的品行。

三、创新主题活动

优秀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相融合,并不是简单的在家庭环境中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而是可以把握融合点,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整合、加工和设计,形成具有一定系统性的主题活动。如何创新主题活动,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转化角色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毋庸置疑。在主题活动中,除了学生,教师和家长还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从整个活动的路径来分析。从静态角度看,“策划”中,教师是组织者和实施者,学生和家长是参与者;“实施”中,学生是实施者,教师是引导者,家长是协助者;“体验”中,学生是实施者,教师是引导者;“分享”中,学生是实施者,教师是引导者,家长是参与者;“情境”中,家长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实施者。从动态角度看,学生、教师和家长是三位一体的关系,并且随时都可能依据活动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转化。甚至学生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学生也可以成为主题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

(二)强化过程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真实体验。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受知识水平、基本能力、审美情趣、意志品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的活动体验是不一样的,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展现出独特的个性。只要学生用心参与活动,真实表达自己的观点,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就能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

(三)分享感悟

在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中,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情感体验,因此评价实际上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这就需要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个学生不同的兴趣,尊重学生不同程度的发展,鼓励每个学生多种形式分享活动成果。分享的过程就是学生展示自我发展的过程,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加深理解、增强自信、沉淀情感的过程。例如“曾经的岁月”主题活动中,学生整理祖父母的老照片,聆听老照片背后的故事,用心书写他们曾经的记忆,体悟他们曾经的付出与艰辛,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悟——感恩祖辈创作的美好生活。一方面,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集中展示,欣赏交流;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朋友圈、个人空间中发布图文并茂的作品,让更多的人参与评价,交流共享。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的有机融合,需要多维度、多层次研究优其与家庭教育的内在关系,探寻其与家庭教育融合的有效策略,设计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活动,促进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潜移默化的养成道德品质,进而提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崔美丽、马菁池《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融合机制研究——基于山东省鱼台县的调研》《基础教育参考》,2019-05-15。

2. 潘玉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的方法》,《新课程研究》,2020-03-11。

3. 杨慎《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策略探讨》,《课程教育研究》,2020-04-03。

4. 张玉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农村家庭教育策略》,《基础教育论坛》,2020-04-20。